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彼岸燈花》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尚新嬌,河南輝縣人,在《詩刊》、《散文》、《大河報》等全國知名報刊發表作品四百餘篇(首),其中部分作品在港台地區發表。有的作品被《讀者》、《散文選刊》等選載、轉載。出版有散文集《空的那些》。
圖書目錄
序
第一輯 菩提樹下
半日茶客
飄浮的雲萍
散步的夜晚
二十年後的聚會
山上世界
雁鳴湖之秋
又讀《查太萊夫人的情人》
手帕的意義
咖啡與小米粥
讀一本詩人傳記
春節的憂傷
光陰之劍
菩提樹下
深夜
下午的光
奢侈的事
喝茶小記
突然而至的好心情
拷問靈魂
第二輯 漂在夜的河流上
穿過村莊的汽車
果樹上的星星
小時候的樣子
漂在夜的河流上
貓冬
牲口·頭髮·頭富
水井,及其周圍
插在衣兜上的鋼筆
流入《詩經》的泉水
躡屐太行覓春秋
第三輯 夏天的遠行
女人花
夏天的遠行
沉默的投稿者
落英
又見櫻桃
木匠的兒子
大樓的背面
早上發生的事件
奔跑的西瓜
第四輯 長成一棵仙人掌
請問你的心情好嗎
婚姻中的鞋子
陪伴是一束玫瑰
廚藝飄香
曾經也是情侶
找個和你一起散步的
放養婚姻
看一個女人的頭髮
長成一棵仙人掌
做自己的佛
第五輯 “明天”是一個什麼樣的詞
與自己廝守
另一種彈奏
春天札記
桂冠與爛樹枝
總會有人羨慕你
一朵要求整容的花兒
剝開詞語的外殼
潛規則之潛
更短的木棍
“明天”是一個什麼樣的詞
立秋記(跋)
文摘
知道那個茶樓已經許久了,大概有兩三年的時間了吧。那時,風塵僕僕坐車從縣裡趕來,按照市作協的通知,找那個獨秀於酒肆衣店中的茶樓,路旁高大建築上赫然畫著關於它的巨形廣告,昭示著它的異稟,在喧嚷的市面上一座茶樓的名字如此突兀龐大,一定讓過往的行人很有些驚覺。
當時。我是懷著敬畏的心情走進這座茶樓的。也許是因為茶樓經常有市作協請來講學的著名學者和作家吧。茶樓布置得的確雅致。門口是茶吧,擺放著各等茶品,廳里分成幾個茶間,茶客三五個聚在一起。可飲茗賞樂,可談天說地,想必是件非常消遣的雅事。我印象中的茶館一直是老舍先生筆下的茶館,三教九流、車夫路人皆可歇腳混跡於此,在炎夏或寒冬喝一碗誰都消費得起的大碗茶。而這座茶樓突顯的“文化姿態”改變了我腦子裡這個“頑固”的看法。老舍“開”的茶館是為了粗夫俗漢們解渴,而此座茶館“睢吾德馨”、“往來無白丁”的彰顯,則意在休閒與文化。
後記
那天。拿杯起身去接水,忽聽一同事訝然:“今天立秋。”不禁一怔:身上還是汗津津的呢,節氣說變就變了。習慣了與夏日膩在一起,光腳穿涼鞋,烈日下打陽傘,在空調屋喝菊花涼茶,捧半個西瓜大口吃……可夏日說走就走了,心裡竟生出了惜別,惆悵。
一個夏日還有另一件事,就是這本書的書稿,一遍又一遍,修改,眷清,好在是電腦時代,不然指頭要磨出繭子了。有時,戴上耳機。音樂若天外清流,瞬間浴遍身心。又似天簌之音自天堂裊裊飄出,摩挲心魂。這一段我喜歡聽的有《天鵝》、《夜曲·神秘園》。後者一個女聲在高處舒緩地舞蹈,使一顆浮躁之心沉靜下來,吹來了微風,月光,讓你受用無窮。而聖·桑的鋼琴曲《天鵝》,聽來莊重柔情,碧波月色下,一隻孤獨的白天鵝,在湖面上照影低回。其情其狀,唯美,哀怨,淒清,涼風中,雪白的羽毛微微抖動。她那絕美的意象打動了我,每當這個曲子一打開,我就像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一遍遍沉溺其中。猶如天鵝浸淫在藍色湖面上。
音樂彌補了時間的蒼白和失語,為我找到了抒情的出口,使我有了書寫的欲望,它讓我回憶,思考,臆想,讓渾身睡著的,懶散而拘謹的細胞醒轉過來,長出薄透明亮的翅膀,於是,靈魂便飛翔起來,向著神與光明。
日子也是這般靜好安穩,可以找出幾個理由。
理由一:工作的這座小白樓,向北隔條馬路就是牧野公園,茵茵草地,修剪過的冬青,嫣然的美人蕉,靜穆的雪松,茂密的女貞樹,它們是我詩意的鄰居,美好盎然地陪伴著我。我的‘‘小格子’’位於編輯部的最後一排,案頭工作完畢,對視電腦久了,腰酸,眼疼。這時,站起來回頭,就是這些綠色植物,在微風裡窈窕曼舞,點頭示意。如果想呼吸它們,可以順手推開一扇玻璃窗,空氣中便送來草香花香,還有太陽攙和的溫度。這時,我感到,我被世界如此眷顧,雙眼禁不住漸漸發潮。
理由二:我經常拿著我的微薄稿費去買果蔬,日用品。走在陽光下,拎著幾樣東西,心裡覺出文字的潤澤。儘管物價一再上漲,這份收益不高的工作卻使我戀戀不捨。
理由三:重要的是人間的情分。兄弟的相助,長輩的垂愛,親人的相濡以沫。諸多的愛與情織在一起,才促使這本書得以誕生。想起來,我會感動幸福得不知所以,又慚愧得不知所措。
感謝范小波——冰心散文獎的獲得者。遙遠的未謀面的朋友,因傾慕他的散文而認定這是一位率真透明,敏慧犀利的年輕散文家,所以,遠隔千里之遙,貿然向同齡的他請求為我的文字寫批語。而善良的他答覆之後,面對異地陌生文友的文字,一定經歷了艱辛的冥思,方才寫出思辨、獨到又溫和的評述。
感謝馮傑,中原的大才子,詩名遠播港台海外。本來想請他作序的。但他近來擺弄繪畫竟蜚聲文藝界,於是改變主意請他插圖。馮傑接到電話,欣然回覆:“好,珠聯璧合。”接到他的作品,其寥寥數筆勾勒出的靈動活現、意趣橫生使我嘆服文人畫的精靈詩意。尤其每幅畫上,都有文字點撥相綴,更見馮傑的國學功底。
馮傑對插圖有精妙的理論,做完畫,他為我寫上以下文字,使我誠惶誠恐:
我認為插圖應是書的補充,還應是書的分離,不可太實又不可太虛,若離若合最佳;抽出來可單獨來看。合起來又可整體去觀,應該是對文字的揮刀斬斷,又是留點文字的亂麻,在結束處的延伸,要么去與文字相攜而行,要么與文字背道而馳。
但插圖畫畫這頭我不敢開,生怕開了頭就收留不住,最終混成一個四流的畫家。我心自明:如果一個詩人不擊愛崗敬業堅持自己的本職寫詩,而是以塗畫抹字名世,這行為便顯得有點欺負杜甫,不能不說是詩人的一種職業麻醉與墮落。但反過來又想,自己詩思枯竭之時,尚能為諸位文朋詩友的妙文奇章以另一種形式陪襯同行,也不失是一種有趣之事。美人之所以美。並不是面相如何銀盆大臉,腦門如何鋥明瓦亮,而是因為一邊有其他醜相的對比和襯托。我明白這等道理。何況以己之醜成全別人之美,也符合我一貫的做人原則。我說是插圖。畫終於作完。
嵌完最後一章,與其說我像民國38年前的地主查自家的騾子一樣,不如說更像現代銀行的優秀出納一般,蘸口唾沫,數了數,四六二十四,按一千一平尺,總計兩萬四,以後凡我插圖就暫時執行這個標準。
我還知道,你出再高的價杜甫先生也不一定去給你畫,其實,還有許多要感恩的人,我只覺得這情誼的深重,它反使我硬起腰骨。拼出今生的力氣來,做出個尚且可意的模樣。這樣,才不負這人世間溫暖濃密之愛,以及來世上走的這一遭。
最後,還要請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序言
生於上世紀60年代中期之後的散文作家,面對的是傳統散文格局被打破,而新的秩序尚未成型的“春秋戰國”時期。大約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寫散文的人似乎形成了共識,散文再不能以老邁的姿態旁觀詩歌和小說在文體革命的道路上狂飆突進了。在界外和界內兩種力量裡應外合的推動下,散文界的變革日益走向深入,從給狹隘的文體觀念鬆綁的“大散文”,到以女性的柔性取代傳統散文的剛性特徵的“小女人散文”,然後是塗抹著文化口紅的“學者散文”,最後是試圖從文本上全方位弒父的所謂“新散文”。
收到尚新嬌的書稿時,我難以免俗地先用前面那些框框在她頭上比畫了幾下,令我欣慰的是,沒有哪個概念能完全界定她的寫作。以她的性別和年齡,她最有可能落進的俗套是所謂“小女人散文”和“新散文”,依據我過去對她零星的閱讀印象,第一種可能基本是可以排除的,作為一位青年女散文家,尚新嬌的文字,有著女性的性別特質,但她似乎並不願在寫作中刻意強化這點。就像一位女散文家說的那樣:好的散文,在性別上應該是半雌半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