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汝楠

彭汝楠(1579—1638),男,字伯棟,號讓木,福建莆田人。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丙辰進士。明代侍郎。

基本信息

簡介

彭汝楠(1579—1638)字伯棟,號讓木,福建莆田人。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丙辰進士。明代侍郎。

生平

他初任會稽知縣,辦案神明,尤善斷疑案,對為霸一方,行兇作惡者,總是立時查辦,不留積案,因此,百姓把他當作神一樣看待。因他品德高尚,政績顯著,被擢升為禮部給事中。時魏忠賢擅權,排斥異己,那些督撫內官也都是崇功建祠之輩。由於魏忠賢的勢力橫行,朝中與朝外的大臣皆人人自危,天天提心弔膽,然而彭汝楠卻耿介不群,毫不畏懼。他常常向熹宗上疏《劾魏忠賢疏》,要求糾正魏閹“昌秩濫蔭”的作法,切責魏閹“虛耗錢糧、冊封海外之役”的弊政。冒死上疏,請求嚴辦魏閹之罪。他指謫奸佞,剛正不阿,不畏權貴,不怕殺頭,數百年來備受欽仰。彭汝楠上疏紅丸一案,觸怒皇帝,貶為省刑薄稅。魏忠賢原想拉攏他,納為己用,但被他嚴詞拒絕,於是用假詔削去了他的官職。天啟七年(1627)八月,熹宗駕崩,思宗即位,改年號為崇禎元年,並黜去了魏忠賢之職,把他安置鳳陽,接著又下旨逮治。而彭汝楠被崇禎帝起用為大理寺丞,又升為太常卿,不久轉為兵部右侍郎。他屢有疏議上奏,皆中機宜,因此又被崇禎帝提拔為左侍郎。後來因地方上流寇活動猖獗,他力議籌餉清剿,卻與當事的大臣意見不合,便向皇上請求辭官歸里。

辭官

彭汝楠以少司馬回到故里後,在柳橋村臨河處大建園林,其中有“煙鬟閣”、“情依樓”、“蕉聲館”、“剩水居”、“浮山舫”、“雲來榭”、“見山亭”、“隱花閣”、“寸草庵”、“棹聲閣”、“搖碧齋”、“且止台”、“玉照台”、“涌香廊”及“桔園”、“荔徑”、“壺天”、“越庵”等諸景,成為十六世紀江南著名的園林。園林內除了精美建築外,還廣植名花異草。每當春光明媚時,百花齊放,滿園錦繡,清香撲鼻;而到夜時,琴聲納月,曲浦迎風。明末,著名畫家董其昌曾為此園林畫了《岸圃大觀》圖。此圖分為若干幅,每一圖都附有彭氏親筆題跋一幅,且印成拓本,書畫及刻工均精美。畫家柯士璜也為此岸圃花卉著色寫生,稱作《岸圃花志》。

家庭

彭氏三代司馬,四世名宦,他身雖在野,心卻念君國。明末李自成的農民軍逼近京城,他憂憤而卒,終年60歲。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後,隆武即位於福州。彭汝楠子彭士瑛,字燦斯,變賣家產回響勤王。當時魯王命朱繼祚攻興化城,士瑛結壯士為內應,斬關納之,反清復明。清順治三年(1646)冬,清兵攻陷興化城,士瑛全家殉難,柳橋岸圃亦被清兵夷為平地,燒為灰燼。

後人

後人在城內井頭街建祠紀念他,又在文峰宮前建了一座“三代司馬,四世名宦”大石坊,表彰彭汝楠及他的祖先三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