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
彭州自古就有“天府金盆”、“蜀中膏腴”的美譽,是古蜀文化發源地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彭州在此勞作生息,並開創了湔江文化。唐朝,彭州牡丹揚名天下,南宋著名詩人陸游贊曰“牡丹在中州,洛丹為第一;在蜀,天彭為第一”。現在,彭州已成為中國南方最大的牡丹觀賞基地,牡丹花也被確定為彭州市 “市花”。
文化
據文獻記載,在今川西地區原本有牡丹,但到唐朝末年便絕跡了。王建建立前蜀後,方又從北方引種牡丹到蜀宮御苑。宋代《茅亭客話》一書記載牡丹花“西蜀,至李唐之後未有此花……。至偽蜀王氏,自京、洛及梁、洋間移植。”京即唐朝京城長安(今西安),洛即洛陽,梁指梁洲(治今陝西漢中),洋指洋州(治今陝南洋縣)。
此外,還有許多牡丹品種系由藩方引進(或貢獻),被栽種於御苑內。花蕊夫人《宮詞》第五十八首中描述到“牡丹移向苑中載,儘是藩方進入來。未到末春緣地暖,數般顏色一時開。”由於成都較北方氣候溫和,故牡丹花不到春末便已開放,且是“數般顏色一時開”,把蜀宮御苑裝點得分外妖饒。在苑中有座百尺高亭,亭外亦遍植牡丹。
到了後蜀,孟昶於御苑中特設牡丹園。當時出任彭州的官員多為孟昶皇親或河北邢台老家的同鄉,他們從御苑中獲得牡丹花種引種到彭州,從此彭州開始種植牡丹。宋代《古今雜記》載“孟氏以牡丹名苑。於時彭門為輔郡,典州者多其戚里,得之上苑,此彭門花之始也。”到了南宋,彭州牡丹已享有盛譽。
陸遊記述到“天彭,號小西京,以其俗好植牡丹,有京、洛之遺風。”而今,彭州牡丹已成為川西旅遊一大勝景。遺憾的是彭州牡丹的發祥地成都城中已難尋牡丹蹤影,這也許是當年從北方引種牡丹來成都的王建所未曾想到的。
其他資料彭州又名天彭,位於成都平原西北,距成都市34公里,蜀中膏腴之上地,物華天寶,民殷物阜,素有“花州”之稱,為中國牡丹的主要原產地之一。
栽培
常用分株和嫁接法繁殖,也可播種和扦插。移植適期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不可過早或過遲。喜肥,每年至少應施肥三次,即“花肥”、“芽肥”和“冬肥”。栽培2-3年後應進行整枝。對生長勢旺盛、發枝能力強的品種,只需剪去細弱枝,保留全部強狀枝條,對基部的萌櫱應及時除去,以保持美觀的株形。除芽也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為使植株開花繁而艷、保持植株健壯,應根據樹齡情況,控制開花數量。在現蕾早期,選留一定數量發育飽滿的花芽,將過多的芽和弱芽儘早除去。一般5-6年生的植株,保留3-5個花芽。新定植的植株,第二年春天應將所有花芽全部除去,不讓其開花,以集中營養促進植株的發育。
品種
彭州牡丹的品種極為豐富,1997年參展的已達200多萬株。其中,紅色花有丹景紅、大葉紅、西瓜瓤、
種生紅、火鍊金丹、石榴紅等64個品;紫色花有五州紅、藏枝紅、竹吟球紫紅爭艷等42品;粉色花有舍腰樓、客滿面、魯粉、冰稜子、桃花紅等28品;白色花有白鶴臥雪等5品;黃色花有桃黃嬌客三變等3品;綠色花有豆綠(歐碧)、三變玉、綠繡球等3品;蘭色花有遲蘭、專心 蘭、雨後風光、冰蘭罩玉等22品等等。推廣
如今,國內規模較大的牡丹花會舉辦地有三處一是洛陽牡丹花會;二是菏澤牡丹花會;三是彭州牡丹花會。彭州牡丹花會,作為全國三大牡丹花會之一,具有與洛陽、菏澤牡丹花會齊名的歷史品牌。今年已是第十七屆彭州牡丹花會,對比洛陽和菏澤牡丹花會,人們不難發現,一直以來,彭州牡丹都是以觀賞為主。而洛陽、菏澤的牡丹近幾年不斷開發品牌,在花卉產業的發展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並取得了成功經驗。
形態
落葉灌木,高45一160厘米,各部無毛;樹皮灰黑色,片狀剝落;當年生枝紫紅色,基部具殘存芽鱗。葉多為三回,稀為四回複葉,第一回和第二回為三出,第三回為羽狀;葉柄長3.5一8厘米;葉片長10一20厘米,上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頂生小葉卵形或倒卵形,長2.5一4.5厘米,寬1.5一2.5厘米,3裂片裂至近基部或全裂,裂片再3淺裂;側生小葉卵形或菱狀卵形,3裂或不裂而具粗齒;小葉柄長1一1.5厘米。
特色
素有“天姿國色”之稱的牡丹花,以其花繁、嬌艷、富貴而成為中國傳統名花之首。在北方,最負盛名的是洛陽牡丹,自古便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譽。而在中國西部,最負盛名的則要算堪與洛陽牡丹媲美的川西彭州牡丹。每當春暖花開之時,前往丹景山觀賞牡丹花的人們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