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山苦蕎賦

彝山苦蕎賦

由著名辭賦家李鏡創作的《彝山苦蕎賦》,作者深入涼山從蕎為麥友、蕎之為物、彝人受惠於蕎、察蕎氏族中,苦蕎為上上品、蕎與彝族關係幾方面創作。

作者簡介

  李鏡簡介,四川成都人,1936年生,年少入讀新都銘章中學、新都中學。1959年畢業於四川大學中文系。長期從事省級廣播、電視、報紙的文字工作、為高級總編。1996年退休。雅好辭賦、詩文、結緣茗茶、美食、鍾情於旅遊、賞玩、攝影、網路。行事惟勤、交友惟誠、性情恬淡、樂天知命。出版個人顯著作10餘卷,主編文學、新聞、茶事、休閒類書籍20餘冊。主編出版《那年那月》《五馬風範》《碧潭飄雪》《五馬記憶》等書多種。四川省茶藝術研究會出品《鏡海雲影》系列文化叢書(李鏡辭賦集、李鏡長歌集、李鏡短章集、李鏡散文集、李鏡茗甌集、李鏡垂涎集、李鏡新詩集、李鏡投桃集、李鏡文論集、李鏡觀潮集)即將付梓出版。四川省文化善行促進會副會長、四川省美食家協會文學顧問、四川省茶藝術研究會顧問、新加坡《世紀風》詩刊顧問和中國東方文化館研究員。 
 

彝山苦蕎賦

李鏡
 蕎為麥友,難稱伯仲,置身糧類,自居末流。本屬蓼科,沾親何首之烏;勉附驥尾,排名五穀之外。(1)然天生萬物,各有專長;地衍靈株,各適其所。谷糧之物,應無貴賤,萬民之命脈,邦國之重寶。蜀西南群峰攢簇,江河奔放,挺橫斷山,騰金沙水。彝人棲息其間,泰然繁衍百世。其壤貧瘦瘠薄,其氣陰濕冷涼,稻難敵渴,麥不耐霜。唯蕎漪漪而敷榮,默默而堅挺。與黍芋攜手,同牛羊共坡。使貧地之民,免受飢餒;劣境之族,沾其恩澤。悠悠歲月,蕩蕩亁坤,蕎猶橋渡邊民於苦旅,蕎猶喬演熱夢於高枝。
 蕎之為物,糧之屬品,一年生禾本,高海拔住戶。其位既卑,受恩既薄,居偏僻之境,處高寒之鄉。鶯難為客,蝶羞為友。隨遇而生,不苛於世;盡興而衍,自強筋骨。修煉深山,暗藏絕技,餐風飲露,育出珍珠。不驕不貴,養成堅韌性格;由朴由儉,煉出良毅情操。供人裹腹,持二千年履歷;(2)文物出土,具楊家灣證明。(3)謠歌有珍珠紫羅之語,(4)詩家留漫漫離離之章。(5)念其民飢歲短,速成嘉粒;不慚體瘦貎疏,涵蓄神功。五穀不豐之年,能挺身救急;青黃不接之際,願捨命成仁。柔枝微粒,養健壯之軀;春華夏實,寄灶台之望。
 彝人受惠於蕎,知恩圖報。蕎植之彝手,視為知交。耕者既勤,長者既茂。春雨春播,念歲歲劬勞;夏陽夏刈,知粒粒辛苦。視作嘉物,珍為上品。敬天獻蕎,酬謝大德;祭祖奉蕎,報答親恩;婚禮借蕎,寓意美滿;喪事備蕎,以饗素魄。精神軀體、血肉筋骨受蕎性濡染,男子挺魁梧之身,吐陽剛之氣;女子得婀娜之體,養紅潤之膚。不畏風吹日曬,能禦寒侵暑煎。調和同胞血液,錘練民族性情。以蕎入詩入畫、為謳為詠、或舞或蹈、取名命名者比比然。蕎,異地雖名未標五穀,食未列珍饈,而於大小涼山,長年則奉為五穀之尊,一方水土飲食,成-方風俗畫廊也。
 察蕎氏族中,苦蕎為上上品,世有黑苦蕎者,譽為糧類珍珠。天下之妙,饒有奇物呈獻;苦蕎之珍,在於食藥兼美。《本草綱目》記載,蕎味苦而性平寒,能實腸胃,益氣力,續精神,利耳目,煉五臟渣穢;《千金要方》贊曰,蕎活血而可安神,降氣寬腸,清熱解痛,止咳平喘,收美容功效。授人食用,藥性其中,施之以藥,竟能填腹。現代科學驗證,苦蕎貌似平庸而營養極豐,含生物類黃酮,(6)具多種維生素,為穀類中唯一集七大營養於一身者,(7)非妄語也。故在韓稱神仙之糧,在日謂不老之藥。由是聲譽鵲起,登大雅之堂;口碑載道,入宏盛之席。成飯成面,粗獷中大氣磅礴,備受鍾愛;為餅為粑,乖巧處小家碧玉,亦領恩寵。糧藥之外,釀蕎酒導乎先,致男子雄風遒勁;創蕎茶踵其後,為啜客平添一飲。蕎幫主乘勢而起,搶占先機;(8)苦蕎茶應運而生,風靡海內。身價陡增之際,愛蕎人豈止吳郎。(9)其象如交益友,朝夕相處,或未盡識德馨,偶然觸發,讓人刮目相看。
 蕎種涼山,見證奴隸社會;蕎養彝族,糾纏苦藤苦果。相依為命,披歷風風雨雨;相攜而行,闡釋苦苦甜甜。獨守原始之稚拙,蘊含樸素之關懷。生活原非甘美,道路由來坎坷,世事幾多浮沉,歷史充滿滄桑。吃得萬般苦,方為人中傑。君子以苦為樂,英雄視苦為師。大任在身,必先苦其心智;兩軍對壘,勝者苦撐危艱。梅花香自苦寒,學海難擋苦渡。蕎心敦厚,彝風拙樸,艱苦卓絕,淡泊榮華。以苦為樂,苦不墮其志;化苦為甘,甘不驕其身。致蕎之種養食用,苦樂榮辱,聚為精神,合為文化。咀嚼之間,豈獨庖廚之味;飲啜之際,能引智賢之思。天生我蕎,能為之食,為之藥,為之飲,且為之精氣神與文化者,何其厚也。蕎之於彝,養其一族,惠及百代。故彜之為字,象形會意,男人種糧於左,女子捻毛於右,儲米備絲而行走天地間,吃苦耐勞生生不息也。(10)
2013年8月
【注釋】(1)五穀,一般指稻、黍、稷、麥、菽五種糧食。蕎不同於麥,麥為禾本科,蕎為蓼科(與何首烏、大黃同科)。(2)蕎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糧食作物和救荒作物之一,種植歷史已有2000多年,公元前五世紀的《神農書》中即有零星記載。(3)1975年在陝西鹹陽楊家灣四號漢墓中,意外發現有隨葬的蕎麥籽粒,表明漢代關中地區已有種植。(4)中國古代寫蕎的謠歌:“頭戴珍珠花,身穿紫羅紗。出門二三月,霜打就歸家。”(5)陸游詩句:“蕎麥漫漫連山路,豆莢離離映版扉。”(6)生物類黃酮主要成分是蘆丁,亦名維生素P,其主要功能是軟化血管,改善微循環等。此物在其它穀物中含量幾乎為零。(7)七大營養分指生物類黃酮、微量元素和礦物質、澱粉、維生素、纖維素、脂肪、蛋白質。(8)喬峰為金庸《天龍八部》中身懷絕技的武俠人物,稱喬幫主。此諧音泛指群起的苦蕎茶商家。(9)三國時期,吳國的大喬、小喬為著名美女,分別嫁與孫策、周瑜為妻。此以喬喻蕎。(10)涼山彝族自稱“諾蘇”,歷代統治者歧視少數民族稱為夷,解放後以鼎彝之“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因蕎在歷史上是彝族人民的主要糧食,彝字中的糧米,指蕎是有充分根據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