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渡縣第一完全中學

彌渡縣第一完全中學學校有36個高中教學班、2000餘名在校學生,教職工134人,專任教師114人。,學校先後建蓋學生宿舍樓,教學綜合樓和逸夫樓,教師生活條件和辦公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2003年、2006年連續兩屆被評為省州“文明單位”。

基本信息

校園風光
中和書院於光緒二年(1876)由彌渡地方縉紳楊景修和地方名士李滮、楊玉發、黃玉書、李作梅等倡建。 民國十五年(1926年)11月5日,雲南省教育司批准地方申請,正式成立彌渡縣立初級中學,校址沿用原中和書院舊址。首任校長由縣知事王家修兼任,代校長為地方士紳張志。校長張志治學嚴謹,手定學校校訓為“勤”、“慎”、“恭”、“儉”。1941年秋搬遷到彌城東門外文筆山下楊公祠、忠義祠內。
學校創建以後,不斷受到民主進步思想的影響,形成了光榮的革命傳統。許多在外地求學的彌渡籍進步學生回鄉任教,不斷帶來新的思想和觀念。抗戰勝利後,校長趙適然、訓育主任舒飛、歷史教師尹宜公、教師史國泰、朱浴、程達等人,通過各種形式在學校師生中積極宣傳民主進步思想,啟發學生的革命覺悟。1948年,中共地下黨在學校師生中發展了黨員,建立民主青年同盟(民青),學校成為了中共地下黨組織在彌渡宣傳革命思想、積蓄革命人才的據點。
1950年1月,彌渡縣人民政府將“ 彌渡縣立初級中學”改名為“彌渡縣人民中學”。
1958年8月,開辦高中,更校名為“雲南省彌渡縣完全中學”。
1974年8月,增辦第二完全中學,更校名為“雲南省彌渡縣第一完全中學”。
學校“木鐸金聲,敎澤綿綿”,自1926年建校至今,積累了以“厚德、啟智、健體、立人”為校訓的文化底蘊,歷史的積澱,使學校90餘畝的土地上形成了以“團結、勤奮、求實、進取”為校風的優質育人環境。80餘年的滄海桑田,彌渡一中已發展成為省二級一等完全中學,2003年、2006年連續兩屆被評為省州“文明單位”,學校高考上線率平均以每年10個百分點在穩步增長。
學校有36個高中教學班、2000餘名在校學生,教職工134人,專任教師114人,其中有中學高級教師28人、中學一級教師45人、中學二級教師26人。學校教職工“愛生樂業、勤研創新”,把知識的雨露無私地灑在學生的心田。穩定、誠懇、專業、忠誠的師資隊伍和良好的團隊精神是學校教學質量的保障。彌渡一中教師態度和藹,為人誠懇,對學生負責。在彌渡縣委、政府的高度關心支持下,學校先後建蓋學生宿舍樓,教學綜合樓和逸夫樓,教師生活條件和辦公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學校基礎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走進校園,一條筆直寬廣的林蔭大道直通文筆山頂,山上茂葉重重,柔枝裊裊,形成了“喜有綠蔭伴書香”的濃厚校園文化氛圍。這條走道,也是校園中軸線,沿軸線漫步,校園景觀像一副山水畫漸次展開,北面是學生運動和生活區,南面是學生學習、休息區。形成了教學區、運動區和生活區合理布局,整個校園功能板塊清晰。廣場如同一本打開的課本,與文筆塔、水池組合成“書”“筆”“硯”“墨”文房四寶,寓意全校學生“篤學礪志,善思明理”,認真求知。放眼校園,美景處處,古木森森,樹葉婆娑,山水相映,芳草扶疏,四季花開花謝,奼紫嫣紅,高低掩映、相互映襯、錯落有致,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獨特景致。有了綠色,便有了清新的空氣;有了綠色,便有了沁鼻的花香;有了綠色,便有了健康的生命;有了綠色,便有了美麗的校園。
面對社會對教育的期望,學校一方面整肅學生紀律,整頓教學常規的一方面,進一步加大教學設備硬體的投入,建成理、化、生6個實驗室、6個多媒體教室、一個計算機教室和語音教室,建成並開通英語智慧型廣播系統;開通光纖通信,縮短了學校同先進學校在教學觀念和水平上的距離,在不久的將來,學校還將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強與其它名校的深度合作,實現與名校同步上課、同步教學,廣大學生將更全面地享受到優質教學資源。
學校每年招收高一新生12個班,學校熱忱歡迎志存高遠,投效祖國的學子們來這裡學習深造。彌渡一中為廣大學生未來的人生之路將提供一個新的平台,成為學生放飛夢想的聖地。
“回首向來蕭瑟路,也有風雨也有情”,彌渡一中承蒙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和支持,一中全體師生決不辜負彌渡父老鄉親寄予的厚望,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成果,一中人將盡其所能,以踏實工作,勤奮學習的奉獻精神,努力把學校辦成“學生滿意”、“家長滿意”、“社會滿意”的高質量、有特色的在大理州甚至雲南省內有一定影響的高中學校之一。相信,彌渡一中的明天,更加燦爛和輝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