彀外譚屑-近五十年聞見摭憶

彀外譚屑-近五十年聞見摭憶

《彀外譚屑-近五十年聞見摭憶》該書作者趙珩,於2006年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從《洋人大笑》說起關於中國戲曲唱片的歷史,近年來看到敘述最詳的是羅亮生先生的《戲曲唱片史話》和吳小如先生的《羅亮生先生遺作<戲曲唱片史話>訂補》,兩文互為參補,是了解近百年中國戲曲唱片出版歷史最好的材料。唱片最早傳人中國,是伴隨著留聲機一起來的,多為西洋音樂、歌曲唱片,很多是勝利(Victor,中文音譯為“物克多”)公司和歌林(即哥倫比亞,Columbia)公司發行。這兩家唱片公司都是美國的產業,進入中國後多在洋行和樂器行銷售,銷售量並不很大。原因是中國人對西洋音樂所知甚少,興趣也不大。我小的時候聽過一張《洋人大笑》的唱片,說一句英文,底下就是許多人哈哈大笑,大約今天七十歲以下的人都沒有聽過,這張唱片在中國卻十分有名。《洋人大笑》的名字是中國人起的,正因為不知所云,於是就叫它“洋人大笑”。老舍先生的《茶館》第二幕,就採用了這張唱片為背景音樂,與那個時代也很吻合,王利發在民國初年改良“老裕泰”,正是《洋人大笑》流布京城的時代。中國唱片的前身是蠟筒錄音,在留聲機上放送時需接上幾根橡皮管子,聽者將管子塞在耳朵上才能聽到。當時北京的東安市場、隆福寺,上海的城隍廟,都有這樣的留聲機攤子,花上幾文錢,就可以聽上一段,有點像聽覺上的拉洋片。在蠟筒時代,商人就開始注意到蠟筒的市場效應。同光以來,京劇處於鼎盛時期,於是蠟筒專門請名角兒錄音,“後三鼎甲”中的譚鑫培、汪桂芬都錄過蠟筒,據說惟有孫菊仙(津人稱為“老鄉親’)從不灌唱片、灌蠟筒,市場上流行的孫菊仙蠟筒多為贗品,其中多數假借孫菊仙之名,其實是找人代唱的。中國唱片定為一百年歷史,恰是以1904年孫菊仙所灌唱片為標誌。對孫是否灌過唱片,歷來爭議頗多。有一種說法認為,孫是灌過唱片的,或認為是馮二狗代孫唱的。且不論真偽,以孫菊仙名義灌的唱片確實有一百年了。據羅亮生先生說,他在同仁堂樂家聽過汪桂芬所灌的兩個蠟筒,保存了二十佘年,聲音仍然很好。由蠟筒過渡到鑽針、鋼針唱片,是美國哥倫比亞公司的一項重要技術革命,使聽覺傳媒有了更多的客群。自從有了鑽針唱片,中國唱片市場空前繁榮,而錄製的範圍也更為廣泛了,除了京劇占有最大的比重外,其他如地方戲、曲藝、歌曲、廣東音樂、江南絲竹、西洋音樂無所不有。

本書目錄

自序

閒話老唱片

雪泥鴻爪憶首圖

走馬燈

傀儡子

八音盒

從瑞蚨祥門面廣告說起

三百年來淡巴菰

字紙簍兒

我的錫兵

歐美同學會與文化餐廳

也說左圖右史

匹克尼克來江邊

戲外說戲

記憶中的收藏

牙醫張輔臣

春節禮俗移易

文人畫瑣談

碑帖雜記

巴黎郵事

吃小館兒的學問

大城小調

莫道禪林霜月冷

草色入簾青

舊夜

讀《清初詩文與士人交遊考》

留作他年記事珠

且去填詞的書生

永遠的長者

我所了解的季黃先生

懷念紹良先生

懷念父親

幻園補記

附:幻園瑣憶(趙守儼)

後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