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鶴宇

張鶴宇

張鶴宇,家畜解剖學家,教育家。創建並主持北京農業大學家畜解剖學教研室。治學嚴謹,倡導形態與機能相聯繫的學風。在馬盆腔臟器和北京鴨前後鼓膜張肌的解剖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童年就讀於本鄉私塾,1933年畢業於豐潤縣車軸山初級中學,1935年畢業於唐山豐灤縣高級中學。高中時曾參加河北省組織的數學會考,名列榜首,獲一等獎。獎品為一銅製大墨盒,上刻有獲獎者姓名,至今仍為其夫人所珍藏。

中學畢業後,由於愛好醫學,張鶴宇長途跋涉去濟南報考齊魯大學,被錄取,但因學費昂貴而未能入學。1936年夏,張在北平考入即將遷往南京的中國陸軍獸醫學校大學部本科。該校是一所專門培養陸軍高級獸醫人才的高等學府,學生一律享受公費供給。張入學後按校方規定先參加三個月軍訓,並集體加入國民黨。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他隨獸醫學校內遷,經衡陽、遵義到貴州省安順縣。1939年畢業,被分配到重慶國民政府炮兵55團任上尉獸醫。

張鶴宇在獸醫學校學習期間,經常閱讀進步書刊,開始嚮往革命。1940年春,通過重慶新華日報社與駐重慶的中共代表團取得聯繫,準備去延安參加革命,後因故未能成行。此後他克服重重困難返回已處於敵後的冀東老家,去尋找八路軍,也未能如願。

1940年夏經人介紹到北平大學農學院畜牧系任教,講授家畜生理學和家畜飼養衛生學。1943年3月被華北教育署選派去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在此期間,他一直在尋找共產黨的地下組織,在學生和同學中進行抗日救國的秘密宣傳。1945年初張從日本返國,同年3月終於在北平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入黨後,他以極大熱情,一面教書,同時忘我地開展黨的地下活動。

北平和平解放後,1949年春,張鶴宇被任命為北京大學軍事接管聯絡組組長,負責北京大學所屬文、理、農、醫等6個學院的接管工作。1949年10月,清華大學農學院、北京大學農學院和華北大學農學院合併成立北京農業大學。張積極參加了北京農業大學的籌備建校工作,為北京農業大學的誕生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1951年,張鶴宇被選派赴蘇聯深造。他被分配到列寧格勒獸醫學院解剖學教研組攻讀博士學位,在蘇聯著名家畜解剖學家H.博格達舍夫(Бoгдaшeв)指導下進行解剖學研究。張親自動手,認真細緻地解剖並製作研究用標本,繪製詳細的線條插圖,查閱文獻,進行分析、對比和研究,至1956年終於完成了題為《馬盆腔臟器的血管、神經分布》的博士論文。論文包括公馬和母馬兩部分,內容豐富,對解剖學理論和臨床實踐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在論文答辯會上,一向態度嚴肅、很少讚揚別人的委員、動物學專家維諾格拉多娃(винoгpaдoва),對張鶴宇親手繪製的10多幅插圖十分驚訝,給予高度評價。答辯過程中,張回答問題嚴謹。答辯委員會一致通過了論文答辯。張鶴宇成為第一位獲得蘇聯生物學博士的中國學者。

1956年張鶴宇學成回國。從此直至1975年逝世,他一直從事家畜解剖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為新中國家畜解剖學和獸醫監床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成就及榮譽

對中國獸醫解剖學教學的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家畜解剖學的隊伍十分弱小,又缺乏合適的教材和參考資料。張鶴宇組織從事解剖學工作的教師,翻譯出版了日傑諾夫(Жедeнoв)著的《家畜解剖學概論》、(博格達舍夫)(Богдaшeв)著的《農畜的乳房》,田中宏、大澤竹次郎著的《馬體解剖圖》,謝遜(Sisson)等著的《家畜解剖學》。主編了《家畜解剖學》(全國農業高等院校試用教材上、下冊)。上述譯著和試用教材的出版,給全國從事家畜解剖學的教師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基礎資料,至今仍然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張鶴宇在抓好教材建設的同時,積極進行教具建設,把製做教學用標本列入每年教學工作計畫。他親自動手製做了實驗室第一具馬的胸腔乾制標本(至今陳列在標本室內)。教研組的技術人員和教師,在他的帶動下先後製做了大量離體乾制標本,整體(全牛、全馬)乾制標本,浸液池裝和瓶裝標本以及各種鑄型標本。經過數年努力,到1966年,已建成初具規模的標本陳列室,基本滿足了解剖學教學需要,提高家畜形態學教學質量。國內外專家對該陳列室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如今,人人動手製做教學標本已經成為北京農業大學家畜解剖學教研室的技術人員和教師的一項優良傳統。

張鶴宇從1960年開始到“文化大革命”前的6年期間,共招收6名研究生(包括1名越南留學生)。他同研究生相處,平易近人,毫無教授架子;對研究生的課程學習及科研實驗工作則是嚴格要求,認真指導。他注意聽取研究生們的意見,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從定題到研究設計,凡是符合科研要求的想法和建議,他都給予滿腔熱情的支持。在研究生論文寫作階段,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幫助逐字逐句地修改,直到滿意為止。他的平等待人和科學態度給他的學生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獸醫解剖學研究的主要成果 張鶴宇自蘇聯回國後,一面教學,一面堅持科學研究,在解剖學的幾個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馬盆腔臟器的血管和神經分布的研究這項工作是他博士論文的繼續和深入,曾在全國性學報上發表了該項研究的5篇論文,糾正了前人記載的錯誤,並提出了系統、完整的分布概念,更確切的反映了形態結構的本來面貌。

1.查清了馬盆腔內主要動脈的吻合部位。

2.確定了馬盆腔器官的3個主要靜脈叢。

3.明確了盆腔內諸器官間大量吻合支的存在,會對確定血行經路發生病變的部位造成困難。

4.查明了馬直腸黏膜層流出的靜脈血,幾乎全部匯入肝臟。

5.馬盆腔器官的神經來源為盆神經叢,該叢含有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

6.確定了腸系膜後神經節的來源、組成及下屬的腸系膜後神經叢、精索內神經叢、盆神經叢和主動脈神經叢。

7.明確了供應盆腔器官中泌尿、生殖器官的主要動脈有:陰部內動脈、閉孔動脈、陰莖外動脈、卵巢動脈、子宮中動脈和直腸前動脈。

8.馬的左、右腹下神經發自腸系膜後神經節,達於盆腔參與形成盆神經叢。

對大熊貓進行了首次形態學研究 早在50年代,張鶴宇和他的同事一起先後開展了對大熊貓的解剖學研究,在《動物學報》先後發表了《大貓熊消化器官的解剖》、 《大貓熊顱骨外形及牙齒的比較解剖》 。這對大熊貓的分類學及生理學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形態學基礎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大熊貓是我國的一類珍稀動物,1936年,國外曾有人搞到了一具大熊貓屍體,做了解剖。而作為大熊貓故鄉的中國解剖學工作者,應該為此作出更多的貢獻。張鶴宇在去世的前幾年,曾多次向北京動物園呼籲,收集大熊貓材料,由我國解剖學工作者對其進行解剖學的系統研究。由於種種原因,在他生前未能實現這一願望。

對北京鴨的研究工作 北京鴨是一個優良的鴨科家禽,遍布世界各地。作為水禽的代表,該項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我國是北京鴨的故鄉,我國解剖學工作者,理應向世界首先提供北京鴨可靠的形態學資料。基於上述考慮,張鶴宇在1962-1964年,曾從以下兩方面開展研究。

1.關於北京鴨腦神經的研究。曾發表 《北京鴨三叉神經的解剖》 和《北京鴨面神經和位聽神經的解剖》等兩篇論文。

2.關於北京鴨耳結構的研究,張鶴宇看到鴨的潛水性能強,於是把北京鴨作為實驗模型,希望尋找出潛水性能的形態學基礎,為潛水員的水下作業提供理論和實踐的基礎。為了開展鴨耳的研究,先從大動物馬、牛的外耳和中耳著手。首先對馬、牛的骨性外耳道、鼓膜、鼓室、聽小骨、聽骨肌及其神經進行了研究。進而研究了鴨耳的結構。1966年,《解剖學報》發表了他的最後一篇論文《北京鴨的中耳及傳聲器官》。遺憾的是,另一篇已經完稿了的論文《北京鴨的內耳》,在一家雜誌社送審的過程中,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動亂而丟失了。有關北京鴨耳的研究,對人類進行高空生理及深海作業中生理的探討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形態與機能相聯繫的科研作風

張鶴宇教授在科學研究中積累的豐富經驗,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他常常講,作科學研究時,如果不細心觀察,就不容易發現深藏著問題,就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除了重視動手和觀察外,他還強調“寫”的重要。一寫就會發現觀察得是否仔細,從而促使更深入地觀察。他經常對身邊的青年人說:“我做科研工作沒有什麼秘訣,只有一個笨辦法,就是對研究對象的各個側面,各個部分都要仔細看,看徹底,切記不要看到一點現象之後,就想當然的對其他部分作出推斷。”他在自己從事的研究工作中,只尊重客觀事實,而不局限於前人的結論。他總是告誡青年教師和研究生:不要帶著成見去進行科學研究,更不要為前人的看法所束縛。對看到的一些新的現象,他總是作大膽而慎重的探索,尋根究底。如對北京鴨伸張鼓膜的前、後鼓膜張肌的發現,就是在上述科研思想的指導下完成的。

張鶴宇常常以荀子的一句名言來勉勵自己:“聞而不見雖博必謬,知而不行雖敦必困”。他對形態學的研究,並不滿足於形態學的描述,而要求把形態和機能聯繫起來進行研究。比如,當他研究大熊貓牙齒時,發現它既不同於肉食動物,也不同於草食動物,大熊貓位於切齒和臼齒之間的前臼齒很發達,而且排列緊密。為了對這種形態結構作出機能上的解釋,他曾多次去北京動物園觀察大熊貓的採食方式,終於看清楚了:大熊貓正是用前肢抓起一把竹枝,放在一側頰部,用前臼齒切斷,經咀嚼後吞咽下去的。

張鶴宇常說:“科學研究工作的連續性很強,一停頓就會打斷思路和減弱深入鑽研的興趣。對於一個解決不了的難題,必須鑽進去,走路想,吃飯想,躺在床上也想,就一定會想出新的解決辦法。‘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肯定是不會獲得成果的。”他不僅這樣說,也這樣做。1973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擾依然存在,他克服重重困難,帶領一名青年教師,在獸醫樓門廳內一塊不到兩平方米的牆角處,進行海獅的解剖學研究。身邊放著一本家畜解剖學參考書,一邊看書,一邊測量和觀察實物材料,寫出了海獅內臟器官的解剖學文稿。他的言傳身教,對於從事教學和科學研究的青年教師來講,都是非常有益的。

張鶴宇還提出了在解剖鏡下進行形態學研究,強調在大體和組織學之間的結構,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領域。正是這個領域,往往被形態學工作者所忽視,而實際上,從大體解剖到組織學之間,存在著一個奇妙的世界。

張鶴宇主持和創建的北京農業大學解剖學教研室,至今仍然保留下這樣的作風:在教學任務繁忙的情況下,堅持科學研究。他一再強調,作為一名教師,首先必須把教學搞好,科學研究不能影響教學。同時,教師必須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否則,教師的科學水平和知識面就不會有較快的提高和拓寬,並影響提高教學質量。多年來,解剖教研室正是按照他的思想,堅持在搞好教學的前提下,積極開展科學研究,為我國畜禽形態學的發展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張鶴宇對於科學研究一貫堅持嚴肅認真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1960年,他被委派以形態學專家身份去四川省參加“牛精豬”的鑑定。他通過現場觀察和豬體解剖,否定了所謂用牛精液給母豬授精可以獲得具有牛體特點的“牛精豬”的存在,用客觀事實抵制了違反科學的浮誇風。60年代初,國外在經絡研究中,發現了“鳳漢管、鳳漢小體”,認為這些是經絡的形態學基礎。為證實這一成果,衛生部組成了專家研究小組。張鶴宇參加了小組的工作,經過在動物體內多次認真、嚴密地實驗觀察,均沒有找到不同於血管、淋巴管的任何形態可辨的管道系統,以及位於該系統中的“小體”。他如實地反應了科學實驗情況。

張鶴宇對周圍的教師從不擺架子,常常把自己撰寫的科學研究論文送請組內教師審閱,並誠懇地希望他們提出修改意見。這種對科學的嚴謹態度和虛心求是的學風,給他的同事和學生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個人簡歷

1914年3月17日 出生於河北省,豐潤縣。

1933年 畢業於豐潤縣初級中學。

1935年 畢業於唐山豐灤縣高級中學。

1939年 畢業於中國陸軍獸醫學校大學部本科。

1939-1940年 在重慶國民政府炮兵第55團任上尉獸醫。

1940-1943年 在北京大學農學院任助教。

1943-1945年 被華北教育署選派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1945-1948年 在北京大學農學院任講師和副教授。

1949年 北平和平解放時,任北京大學軍管會聯絡組組長。同年任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籌備委員會委員。

1949-1951年 任北京農業大學副教授。

1951-1956年 赴蘇聯列寧格勒獸醫學院攻讀並獲得蘇聯生物學博士學位。

1957-1975年 任農業部《家畜解剖學》編審組組長;北京農業大學教授,獸醫學系副主任,家畜解剖、組織和胚胎學教研組主任。

1962-1975年 當選為中國解剖學會第五屆理事。

1962年 當選為北京畜牧獸醫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常務理事兼《中國畜牧獸醫學報》主編。

1975年1月13日 逝世於北京。

主要論著

張鶴宇.桑實色素液作指示藥最適宜pH範圍之檢定.華北農業,1943(5):1-21. 2 張鶴宇.馬盆腔臟器血管、神經的分布.蘇聯:列寧格勒獸醫學院生物學博士論文,1956.

3 張鶴宇.馬盆腔臟器血管神經的分布.北京農業大學學報,1956,2(2);51-63.

4 張鶴宇.馬盆腔臟器的動脈分布.北京農業大學學報,1957,3(2):178-197.

5 張鶴宇,劉理.大貓熊消化器官的解剖.動物學報,1959,11(4):443-449.

6 張鶴宇.馬生殖器官的神經分布.畜牧獸醫學報,1959,4(1-2):66-76.

7 張鶴宇,林大誠.大熊貓顱骨外形及牙齒的比較解剖.動物學報,1960,12(1):1-8.

8 張鶴宇等著.家畜解剖學(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

9 張鶴宇等著.家畜解剖學(下冊).北京:農業出版社,1961.

10 張鶴宇等譯.馬體解剖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11 張鶴宇等譯.家畜解剖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62.

12 張鶴宇.馬腸系膜後神經節及其主要分支.畜牧獸醫學報,1962,5(2):87-94.

13 張鶴宇.綿羊腎的解剖結構及血管分布規律.畜牧獸醫學報,1962,5(1):17-23.

14 張鶴宇.北京鴨三叉神經的解剖.動物學報,1962,14(4):441-453.

15 張鶴宇.馬脊髓神經末端及腰薦神經叢的解剖.畜牧獸醫學報,1963,6(2):123-138.

16 張鶴宇.馬骨性外耳道及中耳結構.畜牧獸醫學報,1964,7(2):79-88.

17 張鶴宇.牛的骨性外耳道及中耳結構.畜牧獸醫學報,1964,7(3):151-162.

18 張鶴宇,李永生等.宏微觀結構中的神經解剖學染色法.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家畜生理、解剖、病理生理、病理解剖學術討論會,1964,解26-27.

19 張鶴宇.鴨與雞的面神經及位聽神經.動物學報,1964,16(4):539-554.

20 張鶴宇等譯.家畜解剖學概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65.

21 張鶴宇.北京鴨中耳及傳聲器官.解剖學報.1966,9(3):416-42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