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記錄
張鴻翔,歷史學家,長於少數民族史、明史研究,嚴謹治學。河北廊坊人。畢業於輔仁大學史學系,師 從陳垣。1931年考入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國學門史學專業,師從清史大家孟森(當時,商鴻逵、單士元、吳豐培也從師孟森),1935年獲碩士學位。他與妻子盛代儒是同學,兩人不僅精於歷史和目錄之學,而且還結成了夫妻,相伴為學,同成大師。張鴻翔先生曾執教於輔仁大學。建國後的高校院系調整時期,輔仁大學併入北京師範大學,他也轉到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古代史。1975年逝世。著作有《明代各民族人士入仕中原考》(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柴德賡主編,榮孟源、單士魁、張鴻翔、劉乃和、陳桂英、劉次溪共同編寫,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1月出版)《河北通志稿舊志》(源流一卷,孫鵬/撰;關隘考二卷,張鴻翔/撰,民國二十四年[1935]排印本)。吳豐培撰有《史學家張鴻翔先生傳略》。
明代蒙元後,一大批北方少數民族或受迫於明朝統治者的壓力,或迫於生存,或仰慕漢民族先進文化進入中原,他們基本上被安置於各地衛所里,構成明代人口遷徙與民族融合的顯著特點。學界對這批少數民族的研究由來已久,較早且具成效者當屬張鴻翔先生。他先後發表了《明外族賜姓考》及其《續考》(《輔仁學志》第3卷第2期、第4卷第2期),對那些為明朝的建立做出貢獻而被賜與漢姓的少數民族包括韃靼、女真、瓦刺、回鶻、兀良哈、阿速、古里、安南等族的歷史人物,做了較為全面的考證,澄清了有關歷史文獻中的人物實為少數民族但載錄的卻是漢族姓氏而引起的混亂,也使少數民族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為得以彰顯。
而《明代各民族人士入仕中原考》更是張鴻翔先生的力作。他自1931年起,用了四十餘年的精力,涉獵典籍一百六十七種,查證明代各民族人士入附中原、並在明朝任職的三千二百六十七人的資料,寫成此書。吳豐培先生慨嘆:“蓋六十餘年之精力,盡在於斯。”
論文目錄
明北族列女傳 《國立北京大學國學季刊》 第四卷第一號,1934年出版
長城關堡錄 《地學雜誌》 1936年
明外族賜姓考 《輔仁學志》3卷2期,1932年
明外族賜姓續考 《輔仁學志》4卷2期,1934年
奴兒哈赤受明封賞考實 《燕京學報》第38期,1950年6月
明史中丙兔賓兔辨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1957 年第1 期
明代工匠出身的建築家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1959 年第5 期
明代必里衛考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1963年第1期
人物評價
我與張鴻翔先生同學於北京大學研究所,建交於三十年代之初,同研明史,共讀《明歷代實錄》於北平圖書館善本室,朝夕相晤,質疑問難,視為畏友。先生師承陳垣先生治學之法,擅長簿牒之學。勤學苦研,手不釋卷,即在病危之中,仍再三囑親人,一定要善於處理舊稿和藏書。蓋六十餘年之精力,盡在於斯。惜於七五年逝世,遺稿盈架。夫人盛代儒同學亦精通元史和目錄之學,撰有《清代名人千家著作舉要》,不日將由華夏出版社出版,是繼史學大師顧頡剛、蕭一山兩先生後,一部極有價值之作。但因年邁,現年已九十有三,無力整理先生舊稿,哲嗣昆季均專攻化學,於中國文史非所素習,難於整理,而我也編研邊疆史地極忙,無暇及此,愛莫能助。茲從其舊稿中選出《明代各民族人士入仕中原考》及《明代設衛考》兩書,較為完整,稍事加工,便可問世,茲先選前者為之改名、潤飾、計得二十餘萬字,敢進一言,以述其重要。國家興旺發達之一,端賴民族團結,共同建設,而舊史學者,忽略於此,乾嘉之際,均以訓詁、考據為主。道鹹之際,雖漸有邊疆之作問世,而於民族團結之作則缺而未見。今逢盛世,排除大漢族主義的固習。強調了民族團結之重要,而先生之作,適不謀而合,更足以說明明代民族融洽之關係,發前人所不及,供今人採用,自有其現實性,余忝列民族研究之列,詳讀此書,覺其廣收博採,涉獵典籍竟達一百六十七種,著錄人物三千二百六十七人,又將同名異人,一一分列詳註,為研究民族史者,提供極好資料,希早出版,以應急需。此書原名《明代新氏族同名錄》,以與內容不恰,今取得盛代儒同學及哲嗣同意,改為《明代各民族人士入仕中原考》,似較貼切,原序也略事潤飾,不失原意。書中均存原貌,未敢擅動,設老同學地下有知,勿斥為妄動,則幸甚了,謹以此作先生逝世十六周年的紀念。學弟吳豐培拜讀後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