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雲[晚清武將]

張青雲[晚清武將]

張青雲(1777~1854),字衢九,號楠亭。清陝西富平人,1839年任四川川北鎮總兵。1841年英國侵略軍侵犯廣東沿海,曾奉命率部馳援。他孤軍迎敵,不畏生死,奮勇作戰,擊退英艦,奪回失去之炮台,使鴉片戰爭在廣東的戰火暫告平息。此後在粵任職八年,因病自請辭職,回原籍休養,卒時年77歲。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清嘉慶十四年(1809)武進士,以漢人入直禁衛“乾清門行走”。

十八年(1813)奉命隨陝西提督楊遇春督率清軍開往河南滑縣鎮壓“天理教” (白蓮教支派)反清起義。戰鬥中,他帶精兵繞道起義軍背後偷襲獲勝, 以功實授兗州游擊, 後遷膠州副將。

道光十四年(1834)護理曹州(府名,治山東菏澤)鎮總兵,以“剿賊”與催督運河北運漕糧有功,實授廣東高州鎮總兵、署廣東陸路提督。十九年(1839)調補四川川北鎮總兵。

二十一年(1841),英國侵略軍侵犯廣東沿海。張奉命率部由川北馳援,抵粵後充任總督行營營務翼長。三月,在鎮守廣州西炮台時,遭到英軍密如雨注的炮火攻擊。時東炮台與四方炮台的守將皆退撤城內,西炮台四面受擊,孤軍難支,將弁勸他稍避,他嚴厲地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只有同心協力拒敵,敢言後退者斬! ”話畢,親自點燃8000斤大炮朝英艦猛轟,英軍紛紛落水,英艦倉皇逃跑。四鄉農民趕來助戰,奪回了失去之炮台。鴉片戰爭在廣東的戰火暫告平息,清廷因功實授他廣東陸路提督,賞戴花翎。張從這次抗英海戰中,看到中英兩國武器實力的差別。他總結道:“夷船大且堅,師船薄又小”;“夷人制炮,未鑄,先煉十年之鐵;將鑄,又參三分之銀……永無裂炸之虞;夷炮千斤二里,師炮千斤一里。”而我“軍營制炮,誰為煉十年之鐵,誰為添三分之銀? 只知炮台之多,而不知炮台之固……只知炮台之前面,而不顧炮台之後面……水陸所以不敵。”“且英夷用人,每施重賞,故內地盜賊,多為之用。軍營兵丁勇壯,工食皆有定額。一則重賞而多勇夫,一則循例而難奮勉,此人力所以不敵也。此後,他在粵任職八年,因病自請辭職,回原籍休養,卒時年77歲。

人物評價

”作為晚清的一員將領,他的總結雖然沒有提出夷強我弱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敗與無能,但他能如此尖銳地提出中不敵英的種種事實,已屬難能可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