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鐸[八路軍山東縱隊第5旅政治部副主任]

張鐸[八路軍山東縱隊第5旅政治部副主任]

張鐸(1915—1941) ,原名張錫周,曾用名張錫國。1915年農曆2月2日出生於榮成市埠柳鎮漢章泊村,中共黨員,歷任中共威海特別支部第一任書記、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連指導員、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政治部組織科長、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旅政治部副主任等職務,為黨的建設和部隊政治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張鐸,原名張錫周,曾用名張錫國。1915年農曆2月2日出生於榮成市埠柳鎮漢章泊村。張鐸的童年是在貧窮、飢餓中度過的。其父張明棟租種上埠頭村大地主幾畝薄地,並在農閒時耍瓦匠手藝,補貼家用。母親早年去世。兄弟姊妹4人。哥哥張錫三自幼隨叔叔到大連給一家工廠當童工,後因不堪資本家的欺凌,回家給人家看牛。張鐸六、七歲就開始上山挖菜、拾草、揀糞。全家人終年吃糠咽菜,苦度日月。童年的苦難,深深刻在張鐸的心靈上,成為他後來迅速接受馬列主義的思想基礎。

由於家境貧寒,張鐸一直上不起學,但他好學之心與日俱增。13歲那年,他在強烈求知慾地驅使下,經常在拾草、挖菜之餘,跑到本村國小窗後偷偷聽課。久之,被學校李茂齋先生髮現了。一天,李先生把張鐸叫進教室問明情況,並對他測驗了一下。出乎意料,管他竟能寫出許多字,背誦出幾篇課文,深得李先生的讚許。那時在大連經商的叔父張明珍春節探家聽了這件事,深表同情,並願資助侄子上學。這樣,14歲的張鐸才跨進了國小校門。

張鐸在校讀書聰慧過人,好學不倦,學業成績極為突出,從二年級越級升到四年級,仍名列全班第一,尤其擅長作文、書法。他又尊敬師長,幫助同學,全校師生都非常喜愛他。

李先生是位愛國者,經常利用課餘時間給學生講《岳飛傳》岳飛的愛國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張鐸。於是,他在每本作業的扉頁上都寫著“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決心長大了,象岳飛那樣報效祖國。

1931年,張鐸以優異成績考入鳳鳴高級國小。這所學校,是辛亥革命時期的烈士曲璜創辦的,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張鐸對為推翻清朝統治而壯烈犧牲的曲璜敬慕不已。為此,他寫了不少表達理想和抱負、刻苦自勵、奮發上進的文章,登在學校板報上。

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後,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不斷高漲。張鐸看到東北大地淪入敵手,憤怒的烈火在胸中燃燒。一向沉默寡言的張鐸與夏戎、劉德賢(劉其人)等同學,在全校周末演講會上競相登台,憤怒揭露和聲討日本侵華罪行,抨擊蔣介石“先安內後攘外”的賣國政策。同時,他和同學們懷著熾烈的愛國之心,到附近的車古、埠柳、鳳頭、不夜等村發傳單,作演講,開展抗日救國宣傳活動。

1932年春,學校全體師生在校長的發動和帶領下,徒步20餘里來到國民黨榮成縣政府駐地--城廂,進行反對新軍閥統治的遊行示威。隊伍象一股洪流在城廂大街上滾動。街道兩旁的民眾無不拍子叫好。張鐸在這次遊行示威中,情緒激昂,表現突出。貼標語、喊口號,樣樣事情都走在前頭,成為這次鬥爭中的積極分子。

同年,在學校舉行的“五四”運動12周年紀念大會上,張鋒懷著對帝國主義的無限憤懣,登台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他歷數了帝國主義侵華的罪惡歷史之後,提高嗓門,揮動雙手,鼓動大家:“中國的父老兄弟在流血,我們怎么辦?為了拯救中華,以雪國恥,我們寧做斷頭鬼,不做亡國奴。我們要發揚‘五四’愛國精神,起來與帝國主義和蔣介石作殊死的鬥爭!”他那振奮人心的演說,撥動了同學們的心弦,點燃了大家胸中的革命烈火。全場沸騰了,爆發出一陣陣雷鳴般的掌聲。

這時期,張鐸在思想上產生了一個飛躍,更加自覺地把個人前途和國家命運聯繫在一起,經常和志同道合、交往甚密的劉德賢等同學一起閱讀進步書籍,談論時政,探求人生的意義和救國救民的真理。這樣,終於使他認識到一個人要想報效祖國,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得到實現,於是對共產黨產生了嚮往之情。他到處留心打聽,尋找共產黨。

這年下半年,張鐸因家庭經濟拮据,無法繼續讀書,只得輟學到東廟院村教國小。張鐸任教後,逐戶動員貧苦農民子女入學,並讓家無勞力的學生,半天上課,半天回家勞動,很受貧苦農民的歡迎。

這期間,好友楊錫華、姜振亭等同學常來找他談心。在談話中,張鐸總是直抒自己的壯志豪情“山河破碎,國難當頭,有志青年應當為祖國、為民族乾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即使不能青史留名,也要眾口皆碑!”張鐸還經常邀劉德賢同學來校交談尋覓黨組織的情況,往往不知不覺談到深夜。1933年,當他們得知山東七鄉師(即文登鄉師)有共產黨的組織時,張鐸欣然辭去教員職務,借用別人的高小畢業文憑,同劉德賢等人一起考入了這所學校。

文登鄉師於1932年夏建成招生。該校名義上是國民黨辦的,實際由中共黨員、校長於雲亭主事,建校後就建立了黨支部。這所學校是我黨培養革命幹部的搖籃,素有“紅七師”之譽。

張鐸是個才氣橫溢的青年,在入學考試作文《我不如老師》中,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自己報效祖國之宏志,尋找真理之決心,慕名而來之喜悅,贏得了於雲亭校長的器重。張鐸入學編班時,於校長特地為他更名為“張錫國”,“國”即報國之意,寄希望於他。

張鐸入校後,在於校長及黨員劉家語、叢烈光、於瑞榮等同學的直接幫助下,潛心研讀《社會科學概論》、《資本論解說》、《政治經濟學》等革命書籍,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產生了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從而使他在茫茫的黑夜裡看到了人類解放的曙光。

這時,他以馬列理論為武器,對現實社會進行初步剖析。他寫下洋洋萬言的《長途旅行記》,記述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農民、漁民的疾苦,以及他的思想和志向。他站在槎山的“清涼頂“上賦詩一首:“嶺峻鱗峭色灰朦,來游佳興填滿胸;睜蝶巔峰樂忘返,碧海扁舟蘇島橫。漁村苦痛沉暮氣,往昔樂趣何處去?!世魔侵噬苦相擾,調和社會幾時到!”這首詩,字裡行間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高昂的革命鬥爭精神。同時,張鐸還和同學們下鄉交農友,幫助農村辦“農民俱樂部”。通過這些活動,揭露封建地主階級的罪行,宣傳蘇聯十月革命的勝利,引導農民走上革命道路。

張鐸通過黨的培養教育和實際工作的鍛鍊,在政治上日臻成熟。1933年秋,經於校長介紹,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從此,張鐸由一個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進步青年,成長為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

張鐸入黨後,鬥志更高,幹勁倍增。1934年2月,當於校長被叛徒告密,遭到國民黨文登縣公安局逮捕時,張鐸始終站在營救於校長的鬥爭前列。同年7月,當新任校長、國民黨cc分子王培祥,對學校革命力量進行鎮壓和貪污學生一伙食費時,他積極參加反對王培祥的罷課鬥爭,領著同學們夜裡在校園內張貼《王培祥十大罪狀》傳單;在童子軍考試時,他又帶頭拒絕答卷,在考卷上連名字也不簽。通過罷課、罷考鬥爭,迫使學校當局答應了同學們提出的要求,取得了鬥爭的勝利。

除此,張鐸假期回鄉,也不忘黨的工作。一個假期幾乎大部分時間深入到蒲灣、觀里、王官莊、北港商等村莊,廣泛接觸農民,體察民情,傾聽窮人的聲音,散發進步書刊,進行反帝反封建的宣傳。凡是他活動過的村莊,日後,農民們都先後開展過抗捐、抗稅、抗高利貸的鬥爭。

1935年農曆11月5日,中共膠東特委發動了著名的“一一·四”武裝暴動。暴動過程中,文登鄉師黨支部發動黨員大造革命輿論,聲援偉大的農民運動。張鐸積極地投入到輿論工作中,在校內口頭宣講,到校外張貼標語,甚至把大標語貼到國民黨文登縣政府大門上,使國民黨縣長劉崇武一夥人驚恐萬狀,坐臥不寧,一時威風掃地。事後,同學們誇他有難得的骨氣和膽量。

暴動失敗後,膠東大地籠罩在一片血雨腥風之中。學校黨支部為了保存力量,避開敵人的迫害,安排張鐸、於瑞榮等共產黨員到威海的觀里、柳林、馬資等村躲避。1936年春,張鐸考入青州師範。半年後,由於國民黨文登縣政府上告,及青州反動當局的干預,張鐸被迫輟學返回原籍。面對這嚴酷的現實,張鋒不但沒有動搖、消沉,反而更加堅定地奔向新的戰鬥崗位。

1936年秋,張鐸回鄉不久,即與中共榮成城廂支部負責人曹漫之接上了關係,並再度回到東廟院國小任教,以教學為掩護,秘密開展地下工作。當時,威海境內雖有不少黨支部和許多黨員,但沒有一個統一的黨組織。對此,張鐸認為必須儘快建立威海黨的領導機關,以適應革命鬥爭的需要。於是他徵得了曹漫之等同志的同意後,旋即離開了東廟院國小,來到威海轄屬的王官莊國小任教。他上任後,先後聯絡了徐啟明、夏戎、苗雨村等黨員,並和他們分頭進行建黨的籌備工作。經過一段緊張而卓有成效的工作,於1937年4月,他們在王官莊村成立了中共威海特別支部(隸屬中共榮成支部),張鐸任書記,徐啟明任副書記。特支成立後,張鐸不遺餘力,日夜奔波,到各地恢復整頓黨組織,很快使威海地區的革命鬥爭蓬蓬勃勃地開展了起來。如此同時,他又在王官莊、松徐家、北港西、夏莊等村開辦了夜校,組織青年學文化,並在夜校里培養農村積極分子,發展“民先”隊員。這為後來黨組織的發展壯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37年“七·七”事變後,民族抗戰運動風起雲湧,席捲全國。為了推動民眾抗日救亡,張鐸組織和領導王官莊一帶國小師生,在北港西集日舉行過多次反日遊行示威,擴大了抗日宣傳。同時,他又從山後鞠家村鞠遠輝(文登鄉師同學)家裡借來一台收音機,晚上收錄日本侵華的訊息,連同自編的抗戰宣傳材料,連夜刻印《救亡小報》次日清晨分發到各村。張鐸在這裡播下的抗日火種,日後燃燒旺盛,王官莊一帶參軍參戰青壯年特別多,其中王官莊村是抗日模範村。

這期間,張鐸把全部心血傾注在革命事業上,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忘我工作。繁重的工作使他日見憔悴,兩眼下陷,眼裡布滿血絲。他雖離家不到10里路,但常常兩、三個月不回家。他的生活十分儉樸,被褥單薄,衣衫都是粗布縫製的。可是為了黨的事業,他卻慷慨解囊把自己微薄的工資收入,拿出大部分作為黨的活動經費。

1937年12月24日,中共膠東特委成功地發動了天福山起義。翌年一月,張鐸和夏戎遵照黨的指示,發動和帶領王學清、李景壽、鞠崇英等十幾名共產黨員、“民先”隊員和革命青年,參加了山東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張鐸來到部隊後,擔任連隊指導員。

部隊這時期的主要任務是發展壯大抗日武裝力量。為了發動民眾參軍參戰,張鐸每到一村,都親自到街頭進行宣講,宣傳只有共產黨才能領導抗戰,只有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才是抗日的人民武裝;動員民眾有人出人、有錢出錢、有槍出槍,全力以赴,團結抗戰。還帶夜編寫抗戰節目,組織夏來等女戰士給駐地民眾演出。所到村莊在他們的宣傳鼓動下,很多青壯年都踴躍報名參加了抗日隊伍。

1938年3月,膠東軍政委員會派遣張鐸、王本賢等人到榮成擴軍。張鐸和同志們日夜兼程,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歷盡艱辛,足跡遍及榮成全境,指導各區、鄉發動共產黨員、“民先”隊員和進步青壯年參軍上前線。經過他們艱苦的工作,榮成人民這次為“三軍”輸送了近百名優秀兒女。

4月下旬,張鐸隨“三軍”會師黃縣。9月18日“三軍”和掖縣三支隊在掖縣沙河鎮合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張鐸不倦的工作精神和出色的宣傳組織才能為部隊首長所賞識,因之被任命為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1940年9月,根據山東縱隊第一期整軍計畫,第五支隊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旅”。張鐸又擢升為旅政治部副主任。

張鐸擔任上述職務期間,正是膠東抗日戰爭進入極端艱難時期。日本停止了正面進攻,敵偽頑合流,頻繁地向我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由於連續作戰,傷病員日增,所需物資醫藥奇缺。在這種情況下,部隊非常重視發揮政治工作的威力。作為軍隊政治幹部的張鐸,身上的擔子非常沉重。他根據上級指示、形勢發展的要求和指戰員的思想情緒,編寫政治宣傳材料,向部隊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為了趕編宣傳材料,張鐸把全部精力都用上了,經常夜以繼日地工作,難得睡個囫圇覺,吃個及時飯,旅部首長勸他注意身體,他當面應著,過後仍是不停地工作。由於材料寫得好,教育效果顯著,他受到上級領導的高度讚譽。

此時,張鐸還跟隨部隊參加過代田、夏杜家、祝溝、靈山等規模較大的戰鬥。戰前,他總是配合連隊幹部向戰士進行思想動員。他的講話簡明扼要,生動活潑,很有號召力,激發了戰士們的戰鬥熱情。在行軍途中,他給戰士扛槍、背背包,並且邊走邊與戰士們談笑,講戰鬥故事,激勵部隊士氣。在戰鬥中,他身先士卒,勇猛衝殺。他那種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給戰士以戰勝困難、英勇作戰的精神力量。

平時,張鐸又嚴於律己,從來不擺架子,很像個普通戰士,與同志們平等相處,融洽無間。他懷著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同戰士談心、交心。他的話深入淺出,富有哲理,從思想上給人以啟迪和誘導,使人很受鼓舞。所以連隊的幹部、戰士很願接近他,都感到和他在一起戰鬥和工作,心情舒暢,周身是勁。

張鐸還很注意發揮旅部下屬政工幹部的作用,及時總結推廣政治工作經驗,有力地推動部隊政治工作的開展。所以旅部首長常說,五支、五旅的指戰員們在行軍中能忍受疲勞和飢餓,在戰鬥中能衝鋒陷陣英勇殺敵,是與張鐸的政治工作分不開的。

1940年,我五旅在掖縣郭家莊戰鬥中,擊退了日偽軍的進攻,粉碎了他們封鎖分割我平、招、萊、掖根據地的陰謀,壯大了我軍聲威。但是,日偽軍不甘心失敗,向我根據地連續發起瘋狂的反撲。敵人先是襲擊了我駐上莊村的十三團團部。一個月後,又襲擊我駐平度馬戈莊的五旅旅部。

1941年1月29日是張鐸年輕生命中最有意義、最悲壯的一天。這天拂曉,大地上籠罩著一片薄霧。五旅旅部和警衛營從平度縣山西崖劉家村轉移到崮山鄉馬戈莊村,因漢奸告密,我軍立足未穩,就被平度城和小廟後的日偽軍團團包圍。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警衛營帶領五旅機關衝出包圍圈安全轉移了,但是電台沒有帶出來。張鐸得知後,心急火燎,對戰士說:“電台是我們的耳目,是部隊的生命,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奪回來!”戰士們異口同聲表示:“堅決完成任務!”張鐸當機立斷,親率一個連隊立即返回。他令一個排進行正面佯攻,牽制敵人;他親自領著兩個排戰士奮勇廝殺,從側面插入村中。進村後,張鐸一面組織力量取電台,一面帶領戰士打擊扑上來的敵人。電台終於重歸我手。在組織部隊撤離時,敵人象一窩黃蜂似地反撲上來攔阻。我軍如不衝出去,電台將會得而復失。在危急時刻,張鐸鎮定沉著,急中生智,一聲令下,一排手榴彈在敵群中爆炸了,隨即他帶領戰士們殺出一條血路,突破包圍圈,沖了出去。來到村外,張鐸堅定地命令帶電台的戰士疾速向外轉移;他親自帶著一個排的戰士回頭迎擊扑上來的敵人。就這樣,電台安然送回旅部,張鐸卻不幸中彈,倒在血泊中,時年26歲。

張鐸犧牲後,當地民眾懷著極其沉痛的心情,用了一口最好的棺材,將烈士的遺體安葬在馬戈莊環境優美僻靜的奶兒溝,以慰藉英靈。

人物紀念

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