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設計製作考究 演放且歌且舞張鐵山的父親喜愛演放“京都金氏供奉宮廷風箏”,後又與“金氏風箏”的傳承人金福忠先生結為密友,繼而拜師門下。張鐵山的父親接受了示範製作祖傳宮廷風箏的一整套設計、製作、演放的方法和程式。“張氏宮廷風箏”經拜師、學、研、制、立門、傳承而自成一派。
談起宮廷風箏的設計、製作、演放技藝,張鐵山向記者描述道,宮廷風箏講究等級品位,製作時講究“選”、“扎”、“糊”、“繪”、“放”五個步驟,比民式風箏多出了“選”這個步驟,“選”既包括製作風箏時的選料,又包括風箏的題材、內容、尺寸等。談到選料,製作宮廷風箏一定要選取秋末成熟的斑竹的中間部位,並且要陳上幾年,使其“自然出汗”,所謂“出汗”,就是指竹子將自身的水份和油份分泌出來。選糊風箏的布料一定要用蘇杭地區的揚紡,再用明礬與骨膠將布料刷挺。宮廷風箏講究形態及內涵,在設計時要集情、趣、意、味於一體,涉及的題材與內容涵蓋天上、人間和水中族群,包羅萬象,無所不奇。
除了“選”以外,“扎”、“糊”、“繪”、“放”這四個步驟在宮廷風箏的製作中要求極為精細。“扎”講究削、刮、烤竹,“筋勁”掌握巧,定型竹竿雙“出汗”;綿、絲線捆綁各式搭口要排列均勻、整齊、潔淨、對稱;邦扎疏密,均勻匹配,體態輕盈,潔淨紮實為妙訣。“糊”包括點糊、平整糊、凹凸糊、乾濕糊以及包面、淨麵糊。其中糊“兜”極講究,該出“兜”(用來為風箏排風)的地方一定要固定糊點,再將“兜”糊出來。至於“繪”,無論是工筆還是寫意,人物還是鳥獸,所有一切均要先行設計,後親自手繪。最後是“放”,這就得說一說放風箏的工具,其中有“線框子”、“線車子”等,說到“線車子”,張鐵山顯露出幾分自豪,隨後向記者展示了一件極為罕見的家藏品——古老的“線車子”,只是它製作的具體年代還有待專家考證。
現在,張鐵山正在自編、自導、自演歌曲、舞蹈,將視覺、聽覺、表演技藝與演放風箏融為一體。
主要成果
300多件精品 盡展宮廷風箏魅力
在張鐵山的家中,大大小小的柜子里裝滿了風箏,宮燈風箏、摺扇風箏、對扇風箏、龍鳳風箏、獅虎風箏、仙鶴風箏、蝴蝶風箏、金魚風箏等大約有300多件,這些風箏選材廣,題材新,造型之美令人驚艷。
宮廷風箏中,有些是成系列的,代表作就是祥龍風箏,有平面的,有立體的,大小不一,品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最大的一件祥龍風箏,共108節,每節長50厘米,整條祥龍風箏放飛於天際,氣勢恢宏,極具王者之氣,猶如一條真龍翱翔雲中。
張鐵山家中的宮廷風箏,最大的高七尺,如他的“七尺肥扎燕”,左右翅膀上繪有祥龍、瑞鳳各一,從整體扎糊,到間中繪圖,風箏雖大卻絕無絲毫粗糙之感,令人讚嘆。除了大風箏,張鐵山所製作的小風箏最小到可放於掌心之中,其中猶以蝴蝶風箏最為取勝,只只蝴蝶,各不相同,在張鐵山的精描細繪之下,神采飛揚,好似輕一撥弄,即刻就可翻飛於花叢之中。
傾情風箏53載 今又賦新意
現年63歲的張鐵山,是“張氏宮廷風箏”的第二代傳人,自小就與宮廷風箏為伍。1954年,年僅8歲的孩童張鐵山做了第一個風箏後,就深愛上了製作、演放風箏這項技藝,至今已歷經55載。張鐵山從設計、製作到演放上,堅持研發、挖掘、整理供奉宮廷風箏流派之技藝。經他創研的風箏作品力求新穎獨特、自成一體,經他創研的放飛方法,力求突破宮廷貢樂式組合型放飛法,他伴隨著樂曲載歌載舞,自樂、與人與風箏共樂於天地之間。
20世紀70年代,張鐵山開始應各方邀請出席市區級各類展演會。80年代,張鐵山加入北京市風箏協會,並且代表北京隊,參加全國各省市和北京市的各類風箏比賽,並獲得幾十項獎章及證書,與此同時他還被評為北京市優秀風箏運動員。90年代,張鐵山應各級文化團體組織邀請,以講師身份先後給來京進行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外國友人傳授宮廷風箏技藝。在迎奧運期間,張鐵山還應各級政府、街道、社區及各民間社團的邀請,參加各項活動,致力於讓更多人欣賞宮廷風箏藝術,並參與到它的傳承與發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