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龍[藝術家]

張錦龍[藝術家]
張錦龍[藝術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錦龍,著名書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字雲峰,現居北京,自幼天資聰穎,酷愛書畫藝術,長期心追手摹古今名家書畫作品。師從著名書畫家劉宇一、王文芳、魏著廣、肖斌等大師,並受美國夏威夷大學終身文學博士著名書畫家羅錦堂、史國良、張飆、胡寶利、莫建成、馬國俊教化指導,經過多年精研創新,開宗立派,自成風格,尤擅山水、花卉、竹石等畫技,其畫風和技藝頗有造詣。

基本信息

擔任職務

現為中國畫院副院長,中國名人名家書畫院副院長,中國畫家協會理事,世界華人聯合總會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南京分院副院長及創作基地,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西部書畫院、甘肅飛天書畫學會理事。

作品風格

張錦龍的作品張錦龍的作品
張錦龍的國畫作品無論山水、花鳥、抑或竹石均彰顯功力,對傳統技法繼承發揚的同時推陳出新,表現了筆墨酣暢、厚重靈動、意境高遠、用潑辣、巧拙相濟的獨特風韻,贏得了業內專家的好評和廣大藏友的珍愛。

獲得榮譽

其作品多次在人民大會堂展出,並多次入選國內外大展。作品《巴蜀行舟》被文化部書畫藝術中心高級人才庫收錄,《小橋流水人家》入編《中華書畫寶典》獲銀獎,五洲翰墨頌中華名家書畫邀請展中榮獲《德藝雙馨書畫藝術家》稱號;作品《雲山觀瀑圖》入編中國西部書畫院、甘肅飛天書畫學會書畫精品集。並有多幅作品發表於《中國書畫報》等國內專業書畫刊。《絲綢古道》被甘肅省金昌市人民政府收藏。“隴上行”被美國夏威夷大學文學博士、著名畫家羅錦堂先生收藏。“龍吟盛世”、“秦嶺風韻”在台灣展出並被台灣友人收藏

評論文章

他的畫力求追隨心意,直抵心境;筆下有質,墨中有韻;寫山有魄,狀水有魂,仰或是經年的心往神追寒窗苦悟的精誠所至,還是對“水墨世界、線條個性”的特殊感悟與對現實空靈獨到詮釋,使得他筆下的山境水情兼具了一種傳統積澱升華與審美情趣自然流露的形質之美。

風之柔,山知道,演繹著那亘古未變的季節輪迴;魚之靈,水知道,訴說著那相濡以沫的生死依賴。將水墨世界,線條個性推向極致,是張錦龍一生追求的藝術圭臬。筆墨以服從“心象”為需求,不露點線痕跡,求其拙意雅韻,綜合“南線”、“北線”藝術特點,既呈現出南派山水水墨氤氳、秀潤飄逸的風韻;又再現出北派山水渾樸大氣、挺拔俊朗的氣質

在藝術實踐中他嫻熟的運用蒼潤的筆法,自如沉著的線條,在墨的濃、淡、潑、破、焦、宿等墨法上隨機而化,隨機而發,時而濃墨點染,時而枯筆村擦,或以勁峭的線條勾勒,或以暈浸的水墨浸酒,在渴筆與潤筆上有很好的探索,通過富有彈性的毛筆,以水墨、線條和色彩表現出不通形質的點、線、面,以表達出特有的思想情趣與意境,在他的筆下,以綿和遒勁、風韻飄逸的線條描繪著山川、叢林;以深淺濃淡、信手不亂的點,鋪陳著山脈和枝葉。和諧中見豐富,靜謐中顯廣博,秀則清麗,奇則險峻,傳統的筆墨技法表現出的淡定清靜、優雅從容的氣局品貌和旨趣高遠、超然獨鶩的思想境界。

相關報導

一個草根畫家攜著北方山水畫派的如川大筆,在中國西部異軍崛起。他在浸淫於傳統山水技法三十多年後,開宗立派,獨樹一幟,以全新的滾筆畫法和破筆勾線赫然獨步神州山水畫壇,其“水墨世界,線條個性”享譽收藏界,人稱未來張大千。他就是造詣精深的實力派山水畫家,中國畫院副院長張錦龍。

張錦龍,字雲峰,現居北京。初識張錦龍,站在我面前的他,是一個敦厚樸實的中年人。雖不算偉岸魁梧,但那雙烱烱有神的眼睛卻讓人感覺到他那西北漢子獨有的稟賦:深沉,隨和,真誠,豁達,以及嚴謹,思辨,博聞,堅毅。開始,我並沒有發現這位國家一級美術師有什麼不一般的地方,可當他到畫案前握起大抓筆,從容不迫地把墨飛落到八尺長的宣紙上時,我驚訝地發現他就像一個指揮若定的將軍。他運筆快捷,靈活自如,揮毫潑墨,縱逸飛動,筆勢雄強,遒勁有力。他作畫時全身心地陶醉其中,手裡那支大抓筆,宛如口吐黑彩的出水蛟龍,搖頭擺尾,騰飛起落,抑揚頓挫,騰挪轉折,大刀闊斧,沉穩而老到。他用其創造的滾筆畫法在宣紙上疾速勾染皴刷,一會兒紙上就呈現出幾座雄武的山頭,繼之又用破筆散鋒勾線,以潑墨法渲染,靈動的筆墨在北方山水畫派與南宗畫派間左右逢源,水墨、線條參差錯落,由上而下,漸次虛淡,從濃墨重彩的山,到雲霧瀰漫的山腰,瀑布從山澗飛瀉,山腳處煙水變幻,湖中有扁舟漂移。“遠取其勢,近取其質”,畫到此岸近景時,他逼真地描繪了的崢嶸巨石,松樹叢林,蒼率瀟灑,令人如臨其境,與彼岸嵯峨的山峰隔湖相望,把作者氣吞山河的情懷以富有韻律的節奏,酣暢淋漓地傾訴筆端,升華出特有的思想感情與意境。前後總共只用了大約一個小時,一副波瀾壯闊、形神兼備的山水畫《中國夢》就噴薄而出。整幅畫面氣勢磅礴,意境高遠,筆下有力,中有韻;寫山有魄,狀水有魂。洋洋大觀,嫻熟蒼勁的筆法,自如飄逸的的線條,信手不亂的點染皴擦,濃淡相宜,山山水水在和諧中見豐富,靜謐中顯廣博,奇則險峻,秀則清麗,既呈現出北派山水渾樸雄厚、豪放爽朗的氣度,又再現出南宗水墨氤氳、秀潤飄逸的風韻,北派南宗相映成趣,自成一家風度。也許是我孤陋寡聞,他驚人的畫速,不同凡響的滾筆畫法,大氣雄風的壯闊畫面,雄秀蒼莽的意蘊境界,不由不讓我拍案叫絕。

師古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張錦龍自幼天資聰穎,酷愛書畫藝術。他也像黃賓虹、傅抱石等名家一樣,從小臨摹《芥子園畫譜》,每日照譜學畫,如醉如痴,沉迷在芥子園畫譜中,大量臨摹,畫了一遍又一遍,打下了紮實的繪畫基礎。師法古人是學習中國書畫的傳統大法,張錦龍從八十年代就悉心臨摹古今名家書畫,從中汲取營養。開始是臨摹清代“四王”,即王原祁、王鑑、王時敏、王翬的山水畫。“四王”有深厚的筆墨功夫,筆墨老辣細密,構圖遼闊蒼茫。張錦龍不捨晝夜臨摹四王作品數百幅,著重學習其筆墨、構圖、氣韻和畫中意境,並將其融化在自己的筆墨藝術中,日積月累,漸成氣候,“四王”古韻躍然入他畫中。過了幾年,他發現,“四王”雖技法嫻熟,但作品中程式化意味濃重,所作多為摹古,尤仿元“四家”為最。他有一股窮根究底的勁頭,便也上追元“四家”,臨摹了上百幅元“四家”即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的作品。其中他最喜歡黃公望,對這位大痴道人的山水畫仰慕不已,對其有畫中蘭亭序之稱的《富春山居圖》更是拍案叫絕。他仔細揣摩這位大痴道人的筆法和墨法,逐一描摹那一座座氣勢磅礴的山峰、煙波浩淼的雲水及千姿百態的樹木。在反覆臨摹《富春山居圖》基礎上,又摹仿黃公望的《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等傳世大作,反覆品味大痴的丹青神髓,把其融入自己的腦海中,潛移默化中大痴道人雄偉筆勢已呈現在他的畫中。之後他又臨摹了王蒙、吳鎮、倪瓚的《花溪漁隱圖》《巒光送爽圖》《虞山林壑圖》等。有一天,他看了黃公望稱讚荊浩所畫《楚山秋晚圖》的詩,一查才知,黃公望“獨得荊關法”,所師承的是北方山水畫派的始祖——荊浩和關仝。於是他又溯本求源,找到了五代時中國北方山水畫的始祖的荊浩和關仝的畫。當他看到荊浩的《匡廬圖》時,他的心頓時被那放眼於廣闊空間的雄偉氣象強烈地震撼了:整個畫境宏闊博大,氣勢雄偉峭拔,讓他心馳神往,與他夢境中神聖的山水畫碰撞合拍。接下來,他又看了北派宗師關仝、李成和范寬的名作,全都氣魄宏偉,多是全景式的山水畫。好一個北方山水畫派!他愛上了北方山水畫派,可謂一見鍾情,找到了他夢寐以求的山水畫法。這個上接隋唐,下開北宋後千餘年中國山水畫的北方山水畫派,不僅畫得好,理論也自成體系。他拜讀了荊浩的《筆法記》,懂得了畫的六要:氣、韻、思、景、筆、墨;以及筆的四勢:筋、肉、骨、氣。特別是荊浩的筆法、墨法之說,讓他銘心刻骨。從此,他迷戀上了北方山水畫派,從關仝造境雄奇的《關山行旅圖》《秋山晚翠圖》,到李成筆法蒼老的《晴巒蕭寺圖》和范寬筆立千仞的《溪山行旅圖》,一幅幅按“六要”“四勢”之說一絲不苟地臨摹下來,這些被後人譽為“百代標程”的畫作令他百摹而不厭,心中如沐甘霖,雲開霧散,筆下豁然開朗,境域遼闊,漸漸對北派山水派“有筆有墨,水暈墨章,大山大水,開圖千里”的藝術特色心領神會。之後,為豐富自己的畫技,熔百家之長,他接著臨摹了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南宗山水畫派諸家山水畫。在師法古代先賢的基礎上,他又臨摹了黃賓虹、張大千、李可染、李苦禪、傅抱石等現代畫家的山水畫近千張,揣摩其中奧妙,融會貫通。特別對張大千的畫,他秉承神形,深諳三昧,臨摹上百張,。

就這樣他從19歲到35歲,堅持16年心追手摹名家巨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飽覽千古煌煌畫卷,從中咀嚼、消化、吸收先賢營養,使他漸漸掌握了傳統山水畫的技法,運用自如,得心應手,在畫壇嶄露頭腳。但他清楚:那些畫都是延用古人的畫法,還沒有真正形成自己的畫風,還必須“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師造化,養心源,得山水神骨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畫家張躁關於畫學的不朽名言。在師法歷代名家山水畫過程中,張錦龍深深感覺到,師古人是必要的,但若總是拘泥於古人成規,被束縛在古人的圈子裡,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就很難有大的成就。他說:造化即指大自然,它作為繪畫對象的基礎,是藝術創作的源泉,繪畫之美源於自然,大自然是山水畫家最好的老師。元代黃公望晚年之所以能大變其法,自成一家,就是因他注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常攜帶紙筆描繪虞山、富春江等自然勝景,才悟得山水“神奇靈秀”之氣。為了師法造化,張錦龍從35歲起,開始遊歷祖國的名山大川,由近及遠,先遊歷本省雄偉壯麗的隴山、山巒迭翠的麥積山,之後遊歷了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西嶽華山,中華第一名山的東嶽泰山,遊歷了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遊歷了黃河、長江、張家界、桂林山水;再到以“黃山歸來不看岳”聞名的黃山和以“匡廬奇秀甲天下”著稱的廬山,從佛教四大名山的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到四大道教名山的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四川青城山,特別是西域雪原那些神聖靜謐的世外秘境:四川的稻城三神山,新疆的喬戈里山,青藏高原的尕朵覺悟山。所到之處,他遊目騁懷,用心靈觀察大自然,真實感悟山水之神韻,向大自然學習,熱衷於真山水的寫生,每到一處,他都要研究其山水特點,不辭勞苦將景色各異的景致描畫下來,從山山水水中吸取創作原料,積累了幾千張名山大川的寫生稿。他從自然中探尋靈感,從自然中發現美麗,從自然中體味真情,從自然中積累創作素材。通過自己的心源感悟,讓自己得到造化的涵養和充實,把萬物溶入自己的意識、情緒之中,胸羅萬象,達到身心一體,融入於這廣袤的造化之中,體會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的美妙感受,領悟山水神骨的真諦與精髓,為開闢自己的藝術天地“搜盡奇峰打草稿”,以至後來,他提起筆來,隨手就能畫出各種山水。誠如明代董其昌所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矣”。

外師造化,但不能照搬自然,只有“中得心源”,才能獨闢蹊徑。陸游詩云:誰能養氣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張錦龍深諳其精髓。他執著地淨化心胸,不斷地豐富學養。他認為,“外師造化和中得心源”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外師造化”是繪畫的源泉,“中得心源”是繪畫的根本。“造化”是作品的載體,“心源”是作品的靈魂。“造化”是目,“心源”是綱,綱舉才能目張。作品是客觀山水的形神與畫家主觀的情思的有機統一。在創作中,他以人品求畫品,以心悟道,以情悟道,注重內在的意境。每當把壯美山水變為藝術品之前,他首先要經過自己主觀情思的熔鑄與再造,做到胸有溝壑,然後把人生的感悟轉化為水墨世界,將自己的情懷寓於水墨山水之中,因而每幅畫都飽含著他濃濃的情意,畫中遊走著他人生的修為、智慧和價值理念。

他認為,繪畫藝術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物化”,作品中的形象已不是自然造化中標本式的再現,而是自然美的提煉與集中,是畫家通過千錘百鍊苦心製成。山水畫的美是通過藝術之美反映自然之美,增進自然之美,通過活生生的自然形象,把自然美的本質揭示出來,不僅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還應賦予其更多人生的歷史的哲學的思考,即古人所說的“道”的思索。“神會於物,因心而得”。繪畫創作最重要的是作者真實的情感,美的發現,尤其是尋常美的發現,需要畫家自身的藝術修養,需要本身有一顆真正的愛心和一種慧眼。

開宗立派,創造滾筆畫法和破筆勾線

三十多年來,張錦龍通過師古人、師造化和師心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心揣摩,上下求索,悟出了自己繪畫造境的心法。他說:寫意山水是心神的寫照,要意在筆先,創製意境。我畫山水畫,從生活中來,不拘泥於某山某水的寫照,從感情中走出來,有感情自有辦法;從悟性中來,有悟性自有新意的信念,用心化境,用心選景,去謀劃整體布局,追求完整,和諧鮮明的美學形式,不失自然的氣度和空靈。通過師造化得山水之神骨,通過師心靈他再賦予山水畫以靈魂,用心去激活與再現自然景觀,達到以形寫神,物我相融,形神兼備,氣韻生動。

內容決定形式,許多獨特的繪畫手法和技巧都是隨著心智創造的要求而誕生的。當張錦龍通過多年藝術的錘鍊和積澱,創作欲望洶湧澎湃,創意不斷,靈感噴發,需要疾速揮毫潑墨,通過山水畫抒其情,寫其意,養其心,傳其志,把其深層境界物化於畫面,讓其靈魂得到解脫與升華時,卻發現舊時那些老式成規畫法慢慢吞吞的已不合時宜,成了束縛他才華奔涌的枷鎖。有一次,他做夢來了靈感,要畫一幅八尺山水畫,可那大楷毛筆顯得太小,慢騰騰勾染皴擦不足以表達他氣吞山河的胸懷,他突發奇想,從一堆毛筆中挑出那支最大的抓筆,飽蘸墨汁,在宣紙上潑墨造境,大刀闊斧,大筆勾勒,滾筆皴擦點染,然後用散鋒破筆接著勾線皴擦,“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不一會他夢中仙境就在紙上降臨。他一看手下出現的這幅畫竟然如鬼斧神工,盪氣迴腸。

從此,張錦龍找到了令其表達雄奇境界的滾筆畫法。此法熔鑄了他幾十年積累的各種繪畫技巧,激活了蘊藏在他心中的繪畫寶藏,讓他的天賦才思噴涌而出,讓他不羈的天性在山水畫中赫然在目,讓他的畫作攜著其內心情感、興趣、感受、想像展翅翱翔,也攜著其人格、氣質、學養、心胸、功夫、境界在畫壇縱橫馳騁。之後《牧歌》《高山流水遇知音》《祁連行》《春曉》《秋韻》《幽谷煙峽》《江上人家》《九寨宜人》《中國夢》等山水畫作品如雨後春筍接連問世,這些畫一幅幅博大雄渾,意境高曠、豪邁奔放,筆墨酣暢、厚重靈動,參差錯落的結構,蒼勁有力的筆觸,濃淡幻化的墨韻,抑揚頓挫的節奏,充滿了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令人嘆為觀止,充分顯示了他開創的滾筆畫法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如今,他已躋身於當代一流山水畫家的行列,正雄姿英發,以其爐火純青的水墨藝術,洶湧旺盛的創作激情,描繪著祖國的大好河山,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必將創作出更多激動人心的壯美畫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