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談

張金談(1929-1992),仙遊縣榜頭鎮望厝人,1949年省立仙遊高中畢業(仙遊一中前身)。1953年廈門大學生物系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工作。在我國著名植物學家王伏雄教授指導下,參加植物形態學和孢粉學的研究。

1956年,他被往蘇聯留學,在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舍世金和庫普利楊諾娃的指導下,專攻孢粉形態學,獲副博士學位。他的論文《金縷梅科和阿丁楓科花粉形態》,引起蘇聯孢粉學界的廣泛重視並引用,蘇聯著名古植物學家塔赫他間特別讚賞這篇論文的觀點。張金談於1960年回國後,在植物研究所一直從事孢粉形態的研究,還接受江蘇植物所、中科院養蜂所、成都生物所派來的進修生的培訓任務,並為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大、北京林學院、中科院研究生院等單位的研究生和有關教師講授孢粉形態專業課,同時帶研究生。
張金談任中科院植物所學術委員會委員,《植物分類學報》常務編委、中國孢粉學會理事、古植物研究室主任、國際大氣生物學協會理事等職務。他所在的孢粉實驗室,慘澹經營了30多年,擁有孢粉研究實驗材料12000多號,出版專著3部、發表研究論文70多篇,是被國內外公認為我國孢粉形態的研究中心,也是培養孢粉人才的中心。
張金談擅長於孢粉形態的研究,特別是在結合植物分類和系統發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尤為國內外孢粉學界所重視。他的金縷梅科花粉形態研究,富有獨創性,領先當時國際水平,在解決植物分類疑難問題和闡明系統發育顯示出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由於這科花粉在地層中經常遇到,因而在鑑定化石花粉上也起到重要作用。
出於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張金談還從事大氣孢粉學的研究,先後在北京、天津、南寧、上海、內蒙等地與有關單位協作,獲得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為國內開展這項科研打下基礎,填補了空白。現在全國已普遍開展這項研究,他擔任領導小組副組長兼技術顧問。他補推薦為國際大氣生物協會理事,作為中國代表首次參加1986年在瑞士召開的第三屆國際大氣生物學學術會議;他的到來使代表們十分高興,前協會主席S。NiIssoh(瑞典人)滿懷激情地緊握他的手說:“你終於來了!”
張金談從事孢粉學科研30多年,為在我國發展這一新興學科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取得豐碩的成果。
由我國著名植物學家徐仁教授領導編寫《中國蕨類植物孢子形態》一書,張金談是主要編寫負責人之一。全書66萬多字,是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一部巨著,並於1978年獲科技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還譯成英文本,在國外發行。張金談與華南植物所同行合著的《中國熱帶亞熱帶被子植物花粉形態》一書,共67萬字,又是一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巨著,1983年獲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另外,1984出版的屬於國內首創的《花粉症》一書,他是主要作者之一。
張金談從1955年起發表在國內外一級刊物上的論文有30多篇,翻譯和審校了《孢粉學手冊》、《孢粉學譯叢》、《花粉與變態反應》等4本專著。張金談又是一位業餘科普作家,善於運用文藝筆觸,深入淺出地介紹孢粉學知識。他的科普作品《孢子與花粉——地下勘探的尖兵》、《花粉與破案》、《花粉與健康》、《孢粉化石與石油勘探》等文章語言生動,把科技知識深入淺出地介紹給讀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