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張蕉(1917~1998) 福建德化雷峰長基人。夫家德化南埕雙交林。民間兒科針刺青草醫生。她自學成材,21歲開始以“一根針一把草”為人治病,臨床義診60個春秋;受診者不僅有來自其近鄉鄰村的高漈、西山、前鋒、雷峰、南埕、望洋、水口、霞碧、棗坑、國寶與城關等地,並遍及永泰、仙遊、永春、大田、尤溪諸縣。她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受到廣大病者及其親屬的感念、敬仰和人民民眾的讚譽。
民國6年農曆7月19日,張蕉生於德化雷峰長基村池溪。生父張前(1875~1917),生母王明(約1880~1945年前後),生有子女多人,因當時農村生活條件差,又缺醫少藥,均未成活。當時父母由於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愚昧無知,認為是自己“風水”、“八字”不好所致。因此,為使小女兒免遭厄運,將剛生下兩個月的張蕉賣給肖坑村王昆(1897~1932)為養女,故又名王蕉。小蕉女到王家後,自幼聰明乖巧,人品又好,極受養父母與養祖父王士碧(諱聯,名儒紳)等的疼愛。
個人經歷
張蕉養父家是潯東地區一個世代書香的名門大家族,堂伯叔中有位叫王忠觀(諱監),是個民間針刺青草醫生,常以“一根針一把草”為人治病,尤善於診治嬰幼兒驚風、疳積與“鎖病”諸症。凡嬰幼兒患者面黃肌瘦,青筋暴起,食欲不振,或抽筋休克等病症,經他針扎及青草方劑治療,無不轉危為安,迅速康復。張蕉從小極有心計,長至十五六歲時,每看到她的堂伯忠觀為人治病,濟人之急,針到病除,感到非常“有意思”。所以每當忠觀堂伯為病嬰病孩扎針治病時,她總是默默地挨近站在一旁,聚精會神地觀察其不同病症的用針方法、穴位、順序。每次扎針完畢後,她又留意忠觀堂伯到宅前屋後、野外田埂山坡採挖的是哪些藥草,並牢牢記在心上。久而久之,長年累月,無數次地見習觀察,其不同病症的用針、劑方等,她都清清楚楚地看在眼裡,牢牢地記在心上。有時還在與忠觀堂伯閒聊中,學得各種不同病症的診斷方法與扎針要領。
民國26年(1937)張蕉嫁到當時的西南鄉高漈保的雙交林(今屬南埕鎮半嶺村),與該村的青年歸僑陳章博(1905~1948)結婚。陳章博十八九歲時曾去南洋打工謀生,後自己墾荒種植咖啡,32歲歸梓娶妻,與張蕉結為伉儷,婚後感情深篤。張蕉嫁到雙交林後,有一次看到鄰居的幼兒病重,當時農村沒有醫療設施,病情危急,如不及時施救診治,將有生命危險。在這危急之際,一種惻隱之心與責任感驅使她,將在養父家當閨女時向其忠觀堂伯學到的針刺療法與青草方劑,毅然大膽地嘗試於臨床實踐,獲得極佳療效,小病者轉危為安,受到病者親人的無限感激和鄰居等的尊重與稱許。這一訊息傳開,凡本村和鄰村高漈、半嶺等的嬰幼病兒,都抱到她家求醫;而她又特別細心、認真給予診治。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加深研究提高醫術,臨床經驗日益豐富,她的聲名遠播,求醫者接踵而至。她的丈夫章博,年輕到南洋打工謀生時,曾向一老華僑學到用針刺為成人治療中暑、發痧等病症,他與張蕉結婚後,又將這些醫術傳授予妻子,於是張蕉的臨床對象更為廣泛。
張蕉秉性極為慈祥善良,急人所急,來診者一入她家門,隨時放下家務活路,隨到隨診;有時大忙季節在田間勞動,患者親屬將急病嬰兒抱到田頭,她總是隨時放下農活給予診治施救(一生針刺治病的“小針”隨身帶);有危急病人請她出診,不論黑夜風雨霜雪,隨請隨出診。她任基層婦女幹部,有時到縣裡開會,患者親屬將病嬰帶到開會住處找她,她無不及時給予治療,從未怠慢延誤。
張蕉一生業餘以“一根針一把草”“救死扶傷”,從來不收診費,不收青草藥費,對遠途來診者還招待飯餐、住宿。更可貴者,她對任何病者都公開傳授秘方,帶病者或其親屬直接到野外田頭山坡,教其自己識別、採集藥草;有些難於採集到的較稀有藥草,即於屋前宅後建立園圃培植樣本,以利傳授識別。這樣,不僅義務為人治病,又無私地傳授醫藥知識與秘方,一位普通農村婦女,其難得之善心,風格之高尚,為古今少見。
張蕉自21歲開始以“一根針一把草”為人義診治病60個春秋,經她治癒、救活復康者不可勝數,其善良淳樸、無私奉獻的高尚醫德,自學成材、妙手回春的高明醫術,受到病者及其親屬、鄉鄰民眾的敬重與讚譽。晚年,她又將一生積累的醫藥知識與臨床經驗傳授給她的兒媳陳梅(南埕官田洋人,1947年生),培養接班人,使其能繼續服務于山區農村的廣大鄉親。
榮譽
1960年,張蕉榮獲“福建省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
1998年農曆正月初6日張蕉病逝,終年82歲。噩耗傳開,聞者無不痛惜與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