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情況
在蔬菜產業方面,去年張胡改擴建大棚20套,截至現在全村累計有大棚150套,拱棚20個,占地600餘畝。該村大力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範、推廣,逐步普及標準化、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新引進了法國太子509、國產東勝3號等適合本地種植的優良西紅柿品種。一些菜農從蔬菜種植中摸索出了無核早紅葡萄和台灣洋香瓜的種植模式,並將此項技術逐步在全村推廣運用。現已建成無核早紅葡萄棚9個,台灣洋香瓜棚8個。張胡每個棚都種植兩種以上對比品種,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同時,使蔬菜品種不斷更新。菜農們安裝了捲簾機,配備了滴管、滲管等節水灌溉設備,採用測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等技術改良土壤,套用防蟲網、co2發生器、生物菌肥等技術,達到了增產、增值、增效的目的。“張胡”牌蔬菜在市場上十分暢銷,在太原橋西批發市場有了自己固定的客商。該村溫室大棚單棚收入在3.5萬元以上,最好的達到4.5萬元。僅蔬菜一項全村收入650萬,人均收入2800元。 在水果產業方面,果農們主要在修剪、灌溉、引進新樹種等方面下功夫,採用果實套袋、高光效樹體改造、果型劑套用等技術,提高水果品質。全村今年水果收入270萬元,人均收入1200元。
為了延長產業鏈,該村不斷創優投資環境。目前生產規模在十萬噸以上的飼料加工廠和葡萄酒廠正在洽談之中。
設施建設
村里在兩年時間內,共投資50餘萬元,硬化道路10公里,不僅實現了村村通、戶戶通油路(水泥路),而且硬化路通向了溫室大棚等重點生產區。投資7萬元,打深井1眼,鋪管道500米。張胡村有80餘幢小二樓,規劃科學、設計合理,村內實現了“硬化、綠化、亮化、美化”。為了加強園林村建設,今年投資40萬元用於綠化,在對村口、村主幹道進行綠化的同時,還規劃了9個花壇,並且要建成廣場式的花壇,做到樹木、花草配套,桌、椅、體育運動設施配套,真正把花壇建成村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在2007年,該村要以“一池三改”為突破口,在村內逐步普及戶用沼氣,同時進行改水、改廁、改圈,這是該村實現循環經濟,改善村容村貌的有效途徑。
其它情況
1、 培訓新型農民
村黨支部、村委會為提高村民素質,培育新型農民。今年在全村開展了主題為“家家有個小專家,戶戶有個明白人”的實踐活動。鎮村兩級幹部多次組織農民到山東壽光、淄博等地參觀學習,並邀請有關專家入村做講座,到戶搞培訓。村里還成立了菜農協會、果農協會等組織,利用農閒時間組織村民觀看光碟,交流種植經驗。經過上下齊抓共管,該村學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風,科技致富深入人心。
2、精神文明建設
張胡村充分利用文化大院這一陣地,組織農民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為了豐富村民業餘生活,村委組建了鑼鼓隊、籃球隊等業餘隊伍,定期開展活動,在衛生工作方面,村內建立了一套環境衛生綜合治理長效機制,使衛生工作進一步制度化、規範化、經常化。在學校教育上,村委每年投資近5000元,用於改善辦學條件。村內有兩個衛生所,能滿足民眾就醫需要,達到了“小病不出村莊,大病才上醫院”的目標。
3、 政治文明建設
管理民主是建設新農村的政治保證。張胡村通過完善“一事一議”和村務公開等制度,發揚基層民主,在民眾最關心的熱點問題上進行把關,增強了黨支部、村委會工作的透明度,增強了民眾對幹部的信任,全村社會風氣煥然一新。
蔬菜種植老棚區
榆次區北田鎮張胡村是典型的蔬菜種植老棚區,全村總計100多套日光溫室,以種植番茄為主,是榆次區周圍一帶最早種植大棚蔬菜的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後,種植年代較長;生產上以連年種植番茄為主,不注意倒茬,病害、蟲害非常嚴重;土壤肥力失衡,嚴重影響產品產量、品質。本項目針對以上情況通過採取不同種植模式進行輪作倒茬、不同土壤藥劑處理方式,以解決當地設施蔬菜栽培連作障礙的問題;同時推行不同的蔬菜高效栽培種植模式。
種植蔬菜:番茄;土壤處理採用了8種藥劑,6套方案,選擇了6戶典型示範戶。
解決設施蔬菜連作障礙問題,篩選合理的蔬菜輪作栽培模式。項目選擇農戶4戶。 實施模式:西紅柿——西葫蘆,茄子——西紅柿,黃瓜——甘藍,草莓——西瓜—西紅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