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紀增

張紀增

張紀增,蔬菜學家。長期從事蔬菜引種、育種、品種資源和蔬菜種植區劃等方面的研究及科研管理工作。作為第一批援藏的農業科技人員,為拉薩地區試種成功34種蔬菜、瓜果;調查了西藏蔬菜種質資源的種類和分布;提出的中國蔬菜商品生產基地布局方案對中國商品菜生產和基地建設具有指導意義。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張紀增 張紀增

蔬菜育種栽培學家。河北安平人。1941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園藝系。曾任北京大學農學院講師、華北農科所蔬菜室主任。1952年赴西藏,協助自治區在拉薩創建世界屋脊上第一個農業試驗場,試種成功黃瓜、番茄、西瓜、甜瓜等25種蔬菜。1956年到蒙古人民共和國任市級工程師、專家組組長,幫助蒙古建成一座大型綜合性蔬菜農場。1960年回國後,歷任中國農科院辦公室副主任,中國農科院副研究員、研究員、蔬菜所副所長,中國園藝學會正、副秘書長、名譽理事等職。曾獲蒙古大呼拉爾主席勞動英雄獎章。編寫“中國種植區劃”蔬菜部分,曾獲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成果二等獎,參加“西藏作物品種資源考察”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發表論文30餘篇,論著主要有:《援蒙蔬菜農場24種蔬菜栽培技術措施》(1959年)、《蔬菜多倍體育種的研究》等。

人物簡歷

1916年6月19日 出生於河北省安平縣。

1931-1934年 察哈爾省宣化省立國中師範。

1934-1937年 陝西武功西北農專附屬高農。

1937-1941年 陝西武功西北農學院園藝系。

1941-1946年 陝西武功農林部西北農作物推廣繁殖站技佐、技士。

1946-1947年 南京中央農業實驗所技士。

1947-1948年 北平農業試驗場園藝研究室技士。

1948-1949年 北京大學農學院園藝系講師。

1949-1952年 華北農科所園藝系蔬菜研究室主任。

1952-1955年 中央文委西藏科學考察隊隊員、西藏拉薩農業試驗場副場長。

1955-1956年 華北農科所蔬菜室主任、農業工程師。

1956-1960年 中國赴蒙經濟代表團農業工程師,援蒙蔬菜農場勘察設計組成員副研究員,援蒙蔬菜農場工作組組長,援蒙蔬菜農場專家組組長。

1960-1963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辦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1963-1984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1963-1984年 中國園藝學會理事、副秘書長、秘書長。

1984-1987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員,1988年2月晉升為研究員。

1987年3月 任農業部政策研究會研究員。

1987年10月 退休。

1995年8月14日 病逝於北京。

人物生平

張紀增,1916年出生於河北省安平縣,1937年考入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園藝系(1939年因抗戰,北平大學農學院撤退併入該校後改名為國立西北農學院園藝系),1941年畢業後入農林部陝西改良作物品種繁殖場進行馬鈴薯、白菜等作物的育種試驗和繁殖工作;1946年經沈學年、蔣德麒介紹到南京中央農業實驗所任技士;1947年調入北平農事試驗場園藝研究室任技士,繼續從事蔬菜育種研究,併兼任北京大學農學院園藝系講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擔任華北農科所園藝系蔬菜研究室主任,從事番茄、甘藍、白菜和蘿蔔等蔬菜的研究工作。60年代後,歷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辦公室副主任、北京市農業學校副校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糧食和經濟作物發展研究中心顧問、中國園藝學會秘書長、《園藝學報》常務編委;安徽省馬鞍山市和四川省內江市政府農業顧問等職。1992年被評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1952年,張紀增以其紮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被選人中央文委會西藏科學工作隊農業科學組,作為第一批進藏的農業科技人員奔赴拉薩,培訓農業技術幹部,創建農業試驗場,引進試種蔬菜和農作物,取得重要進展,為高原地區種植蔬菜和其它經濟作物闖出了一條新路。回內地以後第二年,即1956年,張紀增晉升為副研究員,並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他又參加了中國政府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經濟援助工作,先後擔任中國赴蒙古國經濟代表團農業工程師、援蒙蔬菜農場勘察設計組成員、副研究員、援蒙蔬菜農場工作組組長、援蒙蔬菜農場專家組組長等,為蒙古國發展蔬菜生產做出了貢獻,受到蒙古政府的表彰,1963年在蒙古還受到了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總理的親切接見。

在蔬菜科學研究方面,張紀增也取得了顯著成績。40至60 年代,他引進粉紅甜肉番茄、丹京早熟甘藍、法國菜豆、紅嘴燕豇豆等優良品種,進行了適應性研究並在全國或中國北方地區廣泛推廣。1976-1981年,張紀增開展蘿蔔多倍體育種研究,配製出肉質根生長速度快、品質好、商品價值高的國光三倍體蘿蔔。他總結完善的“中國蔬菜種植業區劃”,為蔬菜科學的巨觀研究和蔬菜生產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由他主持完成的重要課題“中國蔬菜商品生產基地布局方案”,對中國蔬菜生產的布局調整和基地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中國蔬菜栽培學》是第一部系統地反映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蔬菜栽培經驗和科技人員研究成果的巨著,由全國上百位專家共同編著。張紀增不僅參與了組織編撰、審稿工作,還親自撰寫了其中的部分章節,為該書的出版發行做出了貢獻。

張紀增在從事科學研究的同時,還擔負繁重的行政領導工作。他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辦公室副主任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長。1963-1984年曆任中國園藝學會理事、副秘書長、秘書長職務,承擔了中國園藝學會1960年恢復學術活動後的一系列組織工作。在人才培養、組織機構的建立和制定科研計畫及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和中國園藝學會的不斷發展奠定了基礎。

人物成就

西藏因地處高寒邊疆,雨量稀少,空氣乾燥,很少種植蔬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當地人民很難吃到蔬菜,甚至連上層僧侶官員吃的蔬菜也要從內地調入。1952年,張紀增作為中央文委會西藏科學工作隊農業科學組的一員,隨解放軍進藏,來到拉薩。當時一起進藏的專家共13人,其中11人翌年工作期滿後先後返京。但組織上考慮到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張紀增的專業經歷,便動員張紀增再留藏工作一段時間,幫助自治區建設蔬菜生產基地,發展蔬菜生產,培養管理和技術人員。張紀增以事業為重,以人民的需要為己任,義無反顧地服從了組織的分配。他克服了高山缺氧的不適,冒著隨時有當地反動勢力襲擊的危險,親自參加了工程設計和施工,協助當地政府創建了“世界屋脊”上第一所農業科研機構——七一農場(即拉薩農業試驗場,現為西藏農科院),並任副場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西藏的艱苦環境是可想而知的,但張紀增帶領全場藏漢族職工,在溝壑叢生、亂石遍地的荒灘上拓荒種地,開展科學試驗,進行示範推廣,培訓技術人員。在西藏工作的3年時間裡,培養出第一批西藏農業科技隊伍,引進並試種成功34種蔬菜和農作物,使當時的達賴、班禪等西藏上層僧侶官員第一次吃到了在世界屋脊上培育出來的西瓜。這對當時的西藏在政治上經濟上都產生了極大的反響,也為西藏的農業生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54年在拉薩由帳篷搭起來的國慶農展會上,用張紀增他們農場種出的西瓜招待了印度、錫金、尼泊爾等國家駐拉薩的官員。農場對他的鑑定中有這樣一段話:張紀增對農場的工作極其負責,在他完成援藏工作後臨離開拉薩前的1小時,還在試驗田裡,輔導當地的專業技術人員。由此可見張紀增對工作的認真負責。

1982年張紀增應西藏自治區政府的邀請,第二次赴西藏。重返高原使他感慨萬分,忘記了自己已年過66歲的高齡,不顧高原缺氧反應,跋山涉水,歷時數月,考察了西藏的種質資源與分布,結合西藏的蔬菜生產與發展,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在西藏自治區科委主持的學術報告會上做了題為“提倡科學種菜,改善蔬菜供應”的報告,受到自治區政府的重視。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陰法唐親切接見了他;他參與撰寫的西藏考察報告亦被收入《西藏農業考察報告》一書,這是中國第一部關於西藏農牧業資源開發和增產技術的重要資料。

從西藏回來後的第二年,張紀增又參加了中國援蒙經濟代表團,被任命為中國援蒙專家工作組組長。在蒙古人民共和國的4年時間裡,張紀增克服了種種困難,帶領專家組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使18種優質蔬菜在蒙古的土地上紮下了根,為蒙古人民共和國蔬菜生產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帶領工作組成員幫助蒙古人民因地制宜地建成了一批工業廢熱溫室、蔬菜儲存庫和醃菜工廠等工程項目。援蒙期間,還為蒙古人民共和國培訓了大批技術人員。為表彰張紀增對蒙古人民共和國發展蔬菜生產作出的突出貢獻,蒙古人民共和國大呼拉爾特授予張紀增“勞動英雄勳章”。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在80年代初期,蔬菜生產還遠未達到規模化生產的程度,作為商品生產的蔬菜,其栽培面積分散,且多分布在大中城市、工礦區和郊區,這給蔬菜種植區劃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農業區劃是自然區劃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探索因地制宜、分區發展農業生產的一項科學研究工作。蔬菜作為農業種植業的一個分支部分,區劃的意義也是不言自喻的。這種區劃既要考慮到中國蔬菜種植的現狀,又要考慮到未來的引進和發展;既要考慮到各地的自然條件,又要考慮到人們的生活習慣;既要考慮到蔬菜種植的經濟效益,又要考慮到中國的社會經濟包括交通運輸發展水平。張紀增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根據自己多年的研究結果,提出了中國的蔬菜種植業區劃劃分的新見解:由原來的7個栽培區劃分為8個一級栽培區。除了對每一分區的自然氣候環境特點、適宜生長的蔬菜品種及栽培進行了巨觀指導外,還增加了對每一分區各省的不同栽培條件、每一分區的蔬菜淡旺季、每一分區的經濟、地理特點的分析,據此提出了種植及發展加工業的建議。還列舉了該分區常見的蔬菜品種及名特優品種。對指導不同區域的蔬菜生產布局和中國總體的蔬菜生產布局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該分區方案目前已被各界廣泛接受,並被編入中國重要的科技著作《中國蔬菜栽培學》和《中國種植業區劃》。

蔬菜種類繁多,地區間差異很大,各地都有栽培某些蔬菜的優越條件和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本國的自然氣候資源,合理組織蔬菜生產,逐步建設各地主要蔬菜和名特產蔬菜生產基地,進行專業化生產,同時藉助於先進的科學技術體系和發達的交通運輸手段,合理地調整蔬菜生產布局,進一步解決蔬菜的季節性生產和周年均衡供應的矛盾,是實現中國蔬菜生產和供應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也是當今世界上已開發國家的成功經驗。

中國雖然幅員遼闊,地形複雜,氣候多樣,在全國範圍內蔬菜可以做到周年生產,但由於受交通運輸、貯藏加工等條件的限制,還不能完全通過全國範圍內的調劑,解決全國的蔬菜周年均衡供應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為:淡旺季矛盾突出,蔬菜商品質量不高,蔬菜生產的不穩定性以及流通體系不暢,蔬菜加工水平落後等。張紀增根據中國的國情,結合自己多年從事的中國蔬菜種植業區劃研究成果,較為全面地分析了中國生產中現存的主要問題,借鑑已開發國家的經驗,提出了通過對蔬菜生產基地布局的調整,建立各種類型的蔬菜商品生產基地來實現緩和蔬菜供應旺淡矛盾的重大建議。80年代中期,正值中國蔬菜生產和供應處於“產銷體制改革”、“生產布局的調整”和“技術改造”三大變革階段,該建議對實現上述變革,尤其對生產布局的調整和基地建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其中關於建立大中城市近、中、遠郊相配套的蔬菜商品生產基地,建立大中城市夏秋補淡蔬菜商品生產基地,建立西菜東運、南菜北運、保護地蔬菜基地等建議已被國家有關部門採納實施,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在蔬菜產銷體制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階段,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在多年的研究和生產實踐中,張紀增同志始終堅持科學技術要為生產服務的方針,十分重視深入生產第一線,進行調查研究,開展現場指導。

50年代、80年代,張紀增兩次進藏,深入到縣、隊、農場進行考察,針對當地生產提出許多建設性意見,為解決當地蔬菜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做了許多工作。他還多次受馬鞍山市政府之邀,協助當地制定了全市蔬菜發展規劃,推廣塑膠大棚技術,推薦和引進優良蔬菜品種,指導當地菜農生產。他還多次參與北京、河北、山東、四川等地的蔬菜商品生產基地的確定和建設,為基地的品種布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日光溫室蔬菜栽培是中國菜農及科技人員的一個偉大創舉,對節省生產成本,解決蔬菜冬淡季供應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將這項技術向有關部門和廣大菜農推廣,張紀增不辭辛勞,多次深入河北省石家莊、無極縣、永年縣、固安縣等實地考察,舉辦多種形式的學習班,傳授日光溫室的設計和栽培技術,為日光溫室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農業部為此還專門召開了“三北”(華北、東北、西北)日光溫室開發工作協作會議,以推廣這項生產技術。

為了提高廣大農民的知識水平,普及科學技術,張紀增策劃並與其他同行一起合作於1982年編寫了《家庭菜園》一書。該書曾多次再版發行,發行量已超過60萬冊。這在當時農業科普書籍欠缺的80年代初期,成為頗受廣大農民和農業技術生產人員喜愛的暢銷書。

退休後,張紀增不顧自己體弱多病,為了發展中國的蔬菜事業,仍是一絲不苟地繼續發揮自己的餘熱,多次赴山東、河北和北京郊區縣等地指導生產,培養專業人才。

張紀增是一位資歷深厚的老一代知識分子。他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他從事的蔬菜科研工作。他在日記中這樣寫到:“我們這一代人,一輩子都聽黨的話,組織上讓乾什麼就乾什麼,決不提出任何條件”。他是這樣寫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兩次進藏,一次赴蒙古人民共和國,前後7年,他都毫無怨言,努力工作,從不講任何條件,表現出一個共產黨員一切以事業為重,以工作需要為己任的崇高品質。他在工作上一貫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尤其是愛護和關心青年人,重視對他們的培養與提高。張紀增的一生是為中國蔬菜科技事業奮鬥的一生,他嚴謹治學的態度、勤奮工作的作風和為人正派、平易近人的優秀品德,將激勵後人不斷奮進。

主要論著

1 張紀增等.家庭菜園.北京:農業出版社,1983

2 中國農科院中國種植業區劃編寫組.第二章第八節蔬菜.中國種植業區劃.北京:農業出版社,1984.

3 張紀增等.國光蘿蔔多倍體育種的研究.園藝學報.1984(4):274~276

4 張紀增.大力發展速凍蔬菜. 《光明日報》 ,1985-12-19

5 張紀增等.晉北高原花椰菜當年採種獲得成功.山西農業科學.1986 (1):13~14

6 張紀增等.發展速凍蔬菜做好北方城市周年供應一大慶、哈爾濱蔬菜周年供應調查報告.中國蔬菜.1986(1):8~10

7 張紀增等.西菜東運—解決城市蔬菜淡季供應的重要途徑.農民日報,1986-10-06

8 張紀增.發揮海南優勢,發展南菜北運.農民日報,1987-12-14

9 張紀增等.調整我國蔬菜生產布局、加速商品生產基地建設.農業區劃.1987(4):115~119

10 張紀增等.發揮河西走廊農業優勢,加快西菜東運發展步伐.農業經濟問題.1987(3):18~19

11 張紀增等.我國自然環境條件與蔬菜生產的分區,第一、二節.中國蔬菜栽培學.北京:農業出版社,1987:46~65

12 張紀增.蔬菜日光溫室的發展戰.農民日報,1990-05-03

13 張紀增.日光溫室栽培區的劃分.農村實用工程技術.1991年

14 連勇、張紀增.我國主要蘿蔔地方品種的形態和類型.中國蔬菜.1991 (6):27~29,41

15 張紀增.建造日光溫室的標準與規劃.農民日報,1992-02-1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