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科[蓬溪縣蓬山詩詞學會理事]

張科,字新邦。1936年出生,四川蓬溪縣人。高中文化,中共黨員,縣水利局退休幹部。曾任國小教師、鄉鎮秘書、鄉長,黨委副書記、蓬溪縣水電局打井鑽探隊隊長,縣改水辦公室主任。現是蓬溪縣蓬山詩詞學會理事,《洞經音樂》研究會理事、四川省老年詩詞創作研究會會員。原在旌忠鄉蟠龍國小任教的1958年冬,教學成績顯著被評為綿陽地區教育先進工作者。

人物簡介

張科,字新邦。1936年出生,四川蓬溪縣人。高中文化,中共黨員,縣水利局退休幹部。曾任國小教師、鄉鎮秘書、鄉長,黨委副書記、蓬溪縣水電局打井鑽探隊隊長,縣改水辦公室主任。現是蓬溪縣蓬山詩詞學會理事,《洞經音樂》研究會理事、四川省老年詩詞創作研究會會員。原在旌忠鄉蟠龍國小任教的1958年冬,教學成績顯著被評為綿陽地區教育先進工作者。

三年“大躍進”的浮誇風和自然災害的影響,人民生活極為困難的1961年初任勝利鄉鄉長分駐雙木村,為了解救民眾疾苦,勇擔風險,首先下放一伙食團和三類土到戶,大搞增種紅苕,開展生產自救,當年糧食喜獲豐收,農民生活得到改善。

工作經歷

1972年任群利鄉黨委副書記時,大旱不雨地開裂、樹幹死,井幹枯人畜無吃水,針對嚴重旱情為民尋找水源,新打水井83眼,群利萬人飲清泉。

1977年任中和鄉黨委副書記的三年中帶領乾群改造冬水田三千餘畝,實行水旱輪作制糧油大增產,受到縣委表彰。

1978年任水電局打井鑽探隊隊長,編寫《開發蓬溪地下水》一書,為全縣區鄉培訓一百多名找水技術骨幹,完成新開各類水井8300多眼。槐花、東興、黃泥等鄉打井出大水灌稻田、澆灌旱地禾苗和人畜飲用水。民眾稱他“張神仙”、“地下水專家”、“水文地質工程師”。

1979年4月12日四川日報二版以《神仙眼》為題刊載了他的打井事跡。同時多次在全省和綿陽地區的抗旱打井會上發言交流經驗。

1982年10月迎來了四川省在蓬溪縣蓬萊鎮召開小型水利會,到會代表參觀利用井水灌溉農田,發展城鄉農村自來水現場。後來又帶領工人和技術員治理病害水庫,食宿工棚自發電,晝夜三班歷四年,治好赤城湖等8座中小型水庫,防滲堵漏蓄水源。

1987年任縣改水指揮部辦公室主任,以發展城鄉自來水為抓手,全面改造舊井為目標,逐級簽訂責任書,按照改井六條標準,通過驗收,三年完成23700多眼井的改造任務,全縣(含大英)一百餘萬人飲用上安全衛生水,縣委縣府給他記功、記大功各一次。

1991年蓬溪縣人民政府先後被評為遂寧市、四川省和全國“七五”農村改水先進縣,三面錦旗懸掛在縣府小會堂,張科同志也被評為市省和全國“七五”農村改水先進工作者,並獲得獎勵和榮譽證書。退休後迄今仍然幫助缺水單位排憂解難。

1996年續修《張氏鳳譙支族譜牒》一部發給本支族人。

主要作品

發表三百餘首詩分別刊載《蓬山詩詞》、《蜀中名勝高洞廟》《川中名勝赤城山》、《四川詩詞》、北京《古都新詠》、《中華生肖詩詞聯大觀》、《人民的勝利正義的勝利》、編著《尋采地上水》一書,2005年榮獲蓬溪縣科協優秀論文一等獎。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5周年《全國優秀詩詞集》、《世界名人錄》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