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白英

張白英

張白英(1871-1949),原名張啟讓,一名伯英,字勺圃,號雲龍山人,晚號東涯老人,室名遠山樓,小來禽館。江蘇省銅山縣人,光緒時進士。少負異才,更承其祖、父、塾師教導,又跟隨其外叔祖研習書畫,後師從徐南葵,桂中行,馮煦等。擅古文化辭,三十二歲中舉。後為桂中行招至彭城館授業。曾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臨時執政府副秘書長、北洋政府秘書長。其書法,以北碑為宗,楷書結構緊斂,行書樸質秀逸。尤精於碑帖評。性耿介,重操守,對維持祖國傳統文化貢獻頗多,為時人所敬重。歿後,開創了“彭城書派”。民國初年與趙聲伯並稱南北二家與王書衡、傅增湘、華世奎、鄭孝胥齊名,時稱書法四大家。一位博古通今的學者,著有《法貼提要》七卷,主編《黑龍江省志稿》。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張白英(1871-1949),原名張啟讓,一名伯英,字勺圃、一字少溥,譜名啟讓、別署雲龍山民、榆莊老農,晚號東涯老人、老勺、勺叟。室名遠山樓,小來禽館。江蘇省銅山縣人。光緒時進士。少負異才。近代書法家、金石鑑賞家、詩人、學者。

人物生平

張白英出身於徐州望族,祖籍浙江紹興,明代遷居徐州東南張集,出生於徐州三堡榆莊,兄弟四人(分別是張伯英、張仲警、張叔庚、張季遵)。

先祖張膽(字伯量)為崇禎六年(1633年)的武舉人。史可法鎮守淮陽,

張白英 張白英

自謂“平生無他技,惟承家訓,辨書帖真偽無所失。”性耿介,重操守,對弘揚祖國傳統文化貢獻頗多,為時人所敬重。

一時,從窮鄉僻壤到通都大邑,伯英書法矯然突出,引人注目,為世人稱讚。清末民初,張伯英與趙聲伯並稱南北二家,又與傅增湘、華世奎、鄭孝胥並稱書法四大家。至今,北京前門大柵欄“億兆棉織百貨店”、琉璃廠西大街“觀復齋”、東大街“墨緣閣”的牌匾,皆為伯英所書,依然高懸門前。

張白英一生正直,頗有節行。他不屑於和封建軍閥同流合污,拋棄官位,賣字賣文為生。北平淪陷後,他隱居不出。並屢次致書當時任徐州偽市長的叔父張雲生莫做偽事。先生與清末遺老康有為、梁啓超、羅振玉、鄭孝胥等過從甚密,但卻力主共和,反對復辟。他晚年懷著改良主義的理想而不得伸展。此外,他還與于右任先生、張學良將軍及齊白石等私交深厚。張伯英尤為獎掖後學,書畫界人不少都曾受其教益。

張伯英歿後,齊白石曾有詩讚之云:“寫作妙如神,前生有夙因,空悲先生去,來者復何人。”足見其書法造詣之深。影響及今,後學甚,啟功撰文回憶張伯英時寫到:“先生仙逝已50餘年,追憶教言,尤有理解未足處,其愚鈍可慚,而求教未足,仰叩未盡為可深惜也!”。可見,得其真髓且歸納、綜合、升華其特色者,代不乏人。開創了“彭城書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