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雲故居

張登雲故居

張登雲故宅是一個典型的中型四合院(三進院),院內共建有房:前院13間,中院11間,後院6間,共30間。 張宅臨街建有寬大的磚木結構明清傳統式樣的一座門樓,位置居中軸線之左,正對前院東廂房之房山。 張宅前院有南屋4間,東廂房兩間,西廂房3間,北屋(過廳)三大間。

張登雲由日本回國後定居開封,先住北陶胡同,再住花井街,最後確定在北太平街建宅。
張登雲舉家三遷,他看中的這三處地方,均位於龍亭東湖東側,有人說是他看中了這裡的“風水”,但最實際的原因是這裡離他一直在那裡工作了18年之久的清河南省法政學堂——河南省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所在地——三勝街不遠,往返比較方便而已。
張登雲故宅是一個典型的中型四合院(三進院),院內共建有房:前院13間,中院11間,後院6間,共30間。
張宅臨街建有寬大的磚木結構明清傳統式樣的一座門樓,位置居中軸線之左,正對前院東廂房之房山。門樓頂部鋪有整齊的筒瓦壠,往下有墀頭、磚雕,正中為兩扇大木門。門兩旁有余塞板,板上刻有浮雕,門樓內東側還有一間“門房”,這是只有上檔次人家才有,專為看門人設定的住室,就像是今天機關單位的傳達室。 宅門內,正對大門東廂房山牆前面立有一架精美的木雕影壁。這個木影壁,雕刻得相當精緻,它相當於固定位置、屏風的作用,如今已很難見到了。
張宅的這座木影壁因年久失修,已經拆除,其後裔尚保留有部分殘件。 張宅前院有南屋4間,東廂房兩間,西廂房3間,北屋(過廳)三大間。
穿過“過廳”進入中院,或曰二進院,才是房主人居住的地方——正廳五間(明三暗五)東西廂房各3間,正廳屋頂為大花脊,由筒瓦壠、沿口、勾頭和滴水組成,兩側山牆有貓頭爬山,房頂下為七檁木梁架,檁上有方椽,房前有飛檐翹起的前廊,寬兩米,台明高半米,系仿宋式建築。既可為正廳遮蔽風雨,也不妨礙採光。門窗皆為木製,下部鑲有裙板,上部為步步緊欞花窗格,窗格上雕有各式圖案,即常說的“推窗亮隔”形式。
正廳內部仍大致保持近百年前的舊模樣,正中的條幾、方桌、太師椅以及間隔兩旁臥室、書房的紅木隔扇,也還是張登雲在世時購置、使用的原物。特別是兩架紅木隔扇,由於其特殊的材質,至今仍色澤鮮亮如新,隔扇板上的浮雕如意、花瓶等花紋亦清晰如初。
東西臥室、書房之側各有一間耳房,東耳房內是放置衣櫃、箱籠和盥洗用具的地方,西耳房下層為通往第三進院的通道,上層為木質結構的藏書櫃。在臥室、書房與耳房之間,一人多高處有紅木鏤雕構成的掛落、雀替,上面雕有各式花紋,其下部有隔斷,既顯得室內空間寬闊,又實用別致,這也是和我們常見的一般正廳房不盡相同的地方,明顯透出一股儒雅和靈動之氣。
第三進院只有6間房和一眼自用水井,是傭人居住和廚房。
就是這座傳統的四合院,曾是張登雲和辛亥革命起義軍總司令張鍾端等人密議、聯絡法政學堂一大批進步師生參加推翻滿清辛亥起義的地方;曾是張登雲接待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李大釗和老革命黨人于右任的地方,也曾是廳長公館,代省長公館,還是在這裡張登雲面對日軍頭子土肥原賢二的拉攏、威脅而予以拒絕,張登雲和他的日籍妻子櫻田菊子在開封淪陷的初始階段,接納收容幾十名年輕婦女,使她們免受驚嚇、蹂躪之災……
張登雲故宅在上世紀50年代初房產改造時,除中院正廳作為自留房由其5子張方旦居住外,其餘分居九戶人家(有的人家已購買了房權,有的還屬於房管所的公房),除前院西廂房3間已經改建外,其餘房屋雖有改動,只是前檐部分。其中正廳和過廳仍大致保持原來模樣。唯年久失修,顯得破敗,亟待整修。 今年4月,在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以及名人故宅的搶救與保護工作呼聲日益高漲的情況下,張登雲故宅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已立碑為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