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簡介
張玉梅,航天英雄少將楊利偉 的妻子,原是中學教師,後來特招為部隊資料員。張玉梅的家鄉在綏中縣的莊子鄉孤家子村。張玉梅經過刻苦學習,如願以償地考上了錦州師範學院,張玉梅畢業後,被分配到小莊子鄉中學當老師。
她是半個“氣象員”
人物經歷
1965年,楊利偉出生於遼寧省綏中縣一個普通居民家庭。父親是縣土副產品公司主管業務的副經理,母親是中學語文老師,兩位老人眼下均已退休,和小兒子楊俊偉一起生活。
張玉梅說,“踏踏實實辦事,老老實實做人”,這是楊利偉父母對他的要求。據介紹,兒時的楊利偉腦子靈,反應快,國小畢業時以優異成績考進縣重點中學尖子班,並多次參加全縣中學生的數學競賽,拿過不少獎。高中時期的楊利偉學習成績很優秀,理科尤其突出。畢業時,他本來可以報考地方大學,但自小嚮往軍營。1983年,18歲的楊利偉從綏中縣第二高級中學“選飛”進入空軍第八飛行學院,成了一名光榮的殲擊機飛行員。上世紀90年代初,楊利偉所在部隊在“百萬大裁軍”的潮流中被撤銷。這時,楊利偉面臨著從業的再次選擇,一些親朋好友勸他:當飛行員既辛苦又危險,不如趁機換一份工作算了。與他同部隊的戰友們,很多在部隊精簡整編中改了行。然而,楊利偉向組織上遞交的是一份申請繼續飛行的決心書。於是,他被調到成都空軍某部。
開戰鬥機既是令人羨慕和欽佩的事業,但同時也充滿了危險和挑戰。飛行員的家屬所要承受的壓力非外人所能想像。在母親學校同事的介紹下,楊利偉很幸運地找到了一位知心伴侶。1990年,楊利偉與高中同學張玉梅喜結良緣。
1992年,楊利偉被調到成都空軍某部。新的單位地處山溝,愛人一時安排不了工作,地理環境和生活條件比過去差,飛行氣象條件比過去複雜,在新的條件下,飛行技術得重新開始學。而不幸是,幾個月後,楊利偉兩歲多的女兒病逝。儘管撫養孩子耗費了小夫妻不少心血,但孩子帶給了全家歡樂與希望,而這一切,頃刻之間都化為泡影,楊利偉經歷了有生以來最大的打擊。但他沒有倒下,沒有放棄飛行。他強忍著悲痛,擦乾妻子的眼淚,毅然決然地走上了改裝新機的訓練場。
夏日的川東山區,像一座火爐,機場氣溫高達40多攝氏度,飛行服安全帶上的連線環被烈日曬得像在火中烤過一樣,稍不注意,皮膚就會被燙起一個血泡。楊利偉在這樣的環境中一乾就是兩個月。到了冬季,這裡又寒氣徹骨,凍得人手腳發麻。在嚴酷的大自然面前,楊利偉卻表現得輕鬆、樂觀,他說:“作為一個飛行員,意志比技術更重要,惡劣的環境正好磨礪意志。”
1996年8月,全空軍有1500名飛行員參加航天員的體檢,經過兩年多的嚴格篩選,楊利偉終於脫穎而出,躋身14名入選人之列。家人最早並不是從楊利偉的口中知道他將成為航天員的訊息的。據說,當時上級派來好幾個人到縣裡調查楊利偉的家庭情況,家人意識到楊利偉要“調動工作”了。張玉梅原來是位中學教員,嫻靜文弱,兩人婚後夫唱婦隨。目前,張玉梅也在北京航天城裡工作,是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資料員。
婚後,張玉梅隨楊利偉輾轉了好幾個地方。大西北,茫茫大漠;大西南,群山環抱。這對在渤海邊長大的張玉梅來說,生活環境的不適是考驗。她沒有抱怨,只要能和丈夫在一起,人間什麼苦她都能吃。可當楊利偉的飛行與生活開始密不可分時,常常是一個在天上飛,一個在地上憂,每一次飛行她都牽腸掛肚。她終於意識到丈夫職業風光的背後是風險,是生離死別的危險。慢慢地,她知道,擔心沒有用,只有做好“後院”的一切事情,讓楊利偉放心地飛、開開心心地飛,才能最大限度減輕人為的風險。慢慢地,張玉梅也成了半個“氣象員”,會根據天氣的能見度來判斷能否飛行。她的耳朵也靈敏起來,能捕捉空中的信息,天上飛機的鳴響,在她聽來是最為動聽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