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經歷
張澤溥,1924年5月2日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1945年,他考入金陵大學農學院園藝系,1949年畢業。他先後在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病蟲害系,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院科研管理部、院分析測試中心從事研究工作,先後任技術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
1950年,為配合六六六農藥合成研究,張澤溥從事六六六丙體含量的生物測定工作。張澤溥在參加齊兆生主持的棉花紅蜘蛛和棉蚜防治研究工作中,早期提出採用圓形紙片印壓棉葉檢測紅蜘蛛蟲口密度的方法,進行點片防治;提出六六六可濕性粉劑同棉油皂混合使用防治棉蚜,以提高藥效,減少用藥量,打破了當時認為六六六不能同鹼性皂類混用的論點。
早在60年代初,張澤溥在湖北省天門縣最早肯定了棉花紅蜘蛛對對硫磷產生抗藥性,並肯定了使用三氯殺蟎碸等防治的對策。張澤溥根據各地對用進口林丹加工的20%可濕性六六六防治害蟲效果不如6%可濕性六六六的反映,通過生物測定肯定了六六六原粉中丙體-666對粘蟲等鱗翅目昆蟲的毒力比純丙體-666高出一倍的結果,並明確六六六原粉所含有的七氯環己烷是使丙體-666增效的物質,提出用純丙體-666加工六六六可濕性粉劑的藥效低於用六六六原粉加工製劑事實的根據。60年代初,在基層銷售的大量敵百蟲原粉,由於粘結,使用十分不便,張澤溥根據用敵百蟲加工成粉劑的藥效試驗結果,提出將敵百蟲原粉加工成2.5%敵百蟲粉劑,改進包裝,用噴粉代替用原粉加水稀釋噴霧的施藥方法,經農業部採納,並在全中國推廣。
1972年,張澤溥全力以赴地轉向農田化學除草的研究,從黑龍江到雲南,從東南沿海到西北高原,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主持研究試驗、舉辦培訓、多次組織全國性學術會議和示範現場會。他組織水稻、小麥、棉花等主要農作物的化學除草全國協作,經過精心篩選,曾建議引進了一批適合中國需要的新除草劑品種,推動了農田化學除草面積的迅速擴大。他積極支持推動水、旱直播稻田化學除草不中耕和棉花高密度種植化學除草不中耕以及在農田化學除草的基礎上實行耕作方法的改革。
歷任職務
張澤溥曾受聘為國家科委化工專業組成員、南開大學元素有機研究所顧問、中國化工學會農藥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農藥學會理事長、亞太地區雜草學會第12-14屆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和中國植物保護學會雜草學分會主任委員。
自1973年,張澤溥曾多次赴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菲律賓、韓國進行有關農藥、民用航空、雜草科學方面的考察和參加有關國際會議。張澤溥重視人才培養,帶出研究生多名,多次主辦農藥生物測定統計及雜草科學培訓班,培訓基層化保人員500多人次。他重視技術推廣和科學普及,發表論文130餘篇。
工作簡歷
1950年-1956年 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病蟲害系技術員、助理研究員。
1957年-1970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
1971年-1985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研管理部副研究員、研究員。
1985年-1994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分析測試中心、國家飼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研究員。
科研貢獻
張澤溥在研究和套用生物測定技術方面,解決了植物保護中的一些重大問題,貢獻突出。1966年-1978年期間,張澤溥主持全國農藥大田藥效試驗、示範網,組織全國化工、農業科研、生產單位大協作,組織召開全國農藥大田藥效試驗、示範會議14次。在掌握國內外農藥發展動態的基礎上,他建議引進、研製新品種農藥進行大田藥效試驗、示範,明確其藥效、藥害及其使用發展前途,並向化工、商業部門建議投產或進口用於農作物病、蟲、草害的防治。
張澤溥自1986年起主持“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農田草害、鼠害綜合治理技術研究”課題和擔任“農田雜草綜合治理技術研究”專題的主持人,在稻、麥、棉、大豆主要雜草生物學特性,新除草劑篩選和經濟、安全、有效的合理使用除草劑和農田主要雜草綜合治理技術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進展。至1991年底,這項研究成果的套用面積已達500多萬畝,增產十分顯著。特別是在棉田香附子綜合治理的研究方面,摸清了難治雜草香附子的主要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提出長江流域棉區實行趁寒冬期深翻棉田不耙,春旱期耙曬,以凍死和乾死香附子越冬塊莖,在棉花播種前使用莎撲隆藥劑混土處理的香附子綜合治理技術,解決了棉田香附子的嚴重為害問題。這是在香附子防治研究上的突破性進展,居國際領先地位。
個人影響
中國農藥生物測定技術的開拓者之一
為改進生物測定技術和提高準確度,張澤溥在供試昆蟲飼養標準、定量噴霧、噴粉等藥效測定技術研究方面,取得較為系統的科研成果。在1958年“大搞土農藥運動”時期,張澤溥負責組織了26個省、市的農業科研單位,以科學的態度進行了調研和試驗,提出了否定意見。1970年初,江西省又一次颳起大搞土農藥風的期間,他頂住了強大壓力,有膽有識,勇敢地指出這是宣傳上的“浮誇風”,避免了一場勞民傷財的行動。
中國農藥大田藥效試驗示範網的組織者
張澤溥在掌握國內外農藥發展動態的基礎上,他建議引進、研製新品種農藥進行大田藥效試驗、示範,明確其藥效、藥害及其使用發展前途,並向化工、商業部門建議投產或進口用於農作物病、蟲、草害的防治。他向有關領導部門提出建議,推動化工部門投產和商業部門大批量進口的農藥品種有:甲胺膦、殺蟲脒、久效磷、磷胺、二嗪農、葉蟬散、克瘟散、稻瘟淨、葉枯淨、托布津、甲基托布津、敵克松、炭疽福美、殺草丹、草枯醚、利谷隆、氟草隆等,其中年生產量達千噸以上的有甲胺膦、久效磷、殺蟲脒、稻瘟淨等;年進口量達千噸以上的有磷胺、葉蟬散、托布津、甲基托布津、殺草丹等。這些農藥中有不少種類一直以來都在病蟲害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
主要論著
1、張澤溥,高文呈,高起德:《棉油皂和可濕性666混合使用研究》,《農業科學通訊》,1953(11):457-459
2、張澤溥等:《殺蟲劑及殺菌劑的生物測定》,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1963
3、張澤溥,王少成:《棉紅蜘蛛的抗藥性》,《植物保護》,1964,2(2):62-64
4、張澤溥:《農田草害》,見:《中國農業科學四十年》,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118-122
5、張澤溥,倪漢文:《六種除草劑對無芒稗的藥效比較測定》,《雜草學報》,1992(1):1-6
6、張澤溥:《中國大陸稻、麥、棉及大豆農田主要雜草及其防除(英文)》,《第五次中國雜草科學學術會議文集》,1994:1-4
榮譽成就
張澤溥主持過農藥生物測定技術、藥效、藥害、加工質量與藥效關係和有關農藥套用技術等方面的研究課題。主持了中國農藥大田藥效試驗示範網工作和中國農田化學除草研究工作及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農田草害、鼠害綜合治理技術研究”,已指導培養碩士5名。發表論文130多篇。著有《殺蟲劑殺菌劑生物測定》、《殺蟲藥劑》、《生物測定統計》、《中國雜草原色圖鑑》等書。擔任《百科全書·農藥卷》中國農業百分支主編及《雜草學報》編輯委員會主任。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
張澤溥一貫實事求是,為人直爽,善於獨立思考,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嚴於律己,勇於實踐,深受同行和同事的尊重。他雖年事漸高,但精神飽滿,雄心壯志,仍常活躍在國內外農業科學論壇,為熱愛的事業繼續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