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張漫青,女,福建青年詩人,新銳作家。祖籍廣東梅縣,生長於福建三明,現居廈門。業餘創作詩歌、小說、劇本,作品見於《廈門文學》、《詩選刊》、《中國詩歌》、《新詩代》、《西湖》、《中篇小說選刊》等刊物,詩歌曾入選2008、2010年中國詩歌年選,小說《目光下垂》入選“2010年中篇小說選刊精華本”等。
代表作品
中短篇小說:《他的她》、《老女孩》、《目光下垂》、《壁虎大街》、《房間裡的張七》、《男朋友》、《困》、《白衣灰灰》等 。
長篇小說:《走米》
詩歌:《小鎮之夏》、《不要》、《安平橋》、《於是我原諒了你》、《黑衣人》、《錄像片》、《緊張》、《小多》等。組詩《劇情詩》、《我們的心靜如廢墟》、《我的禮義廉恥,我的朝代》等。
詩集:《失眠犯》
評論(節選)
張漫青具備了一個小說殺手的基本素養,也就是小說的講述。 這是一種智力修煉而成的道術。這是一種心魄提煉的境界。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這是一種體驗沉澱而來的敏感。
這當然更是漢語言應有從容不迫氣度的必然表征。作為常識的“虛構”,在張漫青眼裡,不過順手牽羊之舉,終究動筆之初,落筆為文之始,“虛構”即已出場。用不著拿著“虛構”進行等級劃分,抑或“先鋒”/“寫實”之別。張漫青僅僅關注於某種稱之為卑微的品質,如何遭遇到各種力量的敲打,反倒凸顯出不卑微的震驚光暈。(評論家肖濤評張漫青小說《目光下垂》)
這首帶有較為沉鬱的哲理意味的短詩,其成功之處就是運用了上述第5種“以語言穿透語言”的技術性操作——矛盾語詞的組合。英美新批評派主張“詩為矛盾語”,陽光下不可穿皮衣,雨天裡不可哭泣;但雨天裡卻可以穿皮衣,陽光下卻可以哭泣,由語詞不按事理邏輯地交錯置換所形成的矛盾詩境,一下讓你陷入一種莫名的困惑與無奈之中。這就是詩的“語言張力”所產生的美學力量,它穿透了陽光、皮衣、雨天、哭泣這類詞典語言,創造出特殊的詩意境界。在由詩的語言張力搭建起的平台上,詩人又上升到另一層面,一個帶有哲理意味的層面:世間一切都可“拆散”,沒有任何必然的邏輯關聯可以阻拒,不管是時間與空間,不管是曾經融合過的“你和我”。詩人情思的抑鬱、深沉,由此浮現。(廈門大學教授俞兆平評張漫青詩歌《不要》)
有些悖論是可以化約的,如羅素悖論。有些悖論是不可化約的,如哥德爾悖論,它動搖了整個數學的根基。幸好,漫青的詩歌悖論還沒有深入到它的鏡像結構之中,因此她還有機會以辨證的形式去重新梳理存在與虛無的關係(她不斷失蹤/也不斷存在《無故》)。並且,在辨證的關係中,她找到了另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詩人樵夫評張漫青詩歌)
常見的小說作者,一般也具備良好的語言素養,有不錯的文學范兒;但張漫青與常見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她於這些語言和技巧之外,始終準確地領會到了小說人物的情懷和心意的停留,換言之,她小說中的人物尤其是主角尤其是女性,都以其個體精神的執著示意出她們在生活中的所在(位置)——仿佛這個城市有許多擁堵的雷同的建築物,俯瞰的時候你幾乎無法注意到它們的個性,只覺得灰鴉鴉灰鴉鴉地鱗次櫛比;但張漫青讓某個建築物從內部伸出奇怪的小手,那些小手耐心地壯大,糾結出與眾不同的姿勢和情緒,結果就好像在一溜順暢無阻礙的現代建築面前,突然固執地保留了一處古老的門楣,並讓它的外牆攀滿了瘋狂的青色的藤蔓,使得路人在瞬息而過的剎那覺得其內部大有深意。(評論家夏烈評張漫青小說)
這些詩句就像長刀短刃,犀利又鋒銳無比,讀來甚是痛快,語言的節奏猶如快感,氣息如烈酒醇香;信手拈來的事物,不經意的組合,猶如電影裡的蒙太奇,詩人似乎把握著一種肆無忌憚、暢快淋漓的話語感,將語言的陌生化效果發揮到了極致,古人云:話不驚人死不休,或許這便是語言的變態,也是語言暴力美學理論的開始。(詩人顏非評張漫青詩歌語言裡的暴力美學)
創作談
我不在這裡
張漫青/文
我覺得,真正有意義的寫作者,不見得非要進入某種秩序,然後在其中獲得一席之地。文壇紛紛擾擾,一波一波的浪潮湧來,潮流和反潮流其實都是一種刻意。
寫作並不是只有一種,每個人都是他自己的前提,而不是所謂的權威,文學沒有權威。真正有意義的寫作,是為了內在的精神需要,而不是什麼文學史什麼秩序,老惦記著文學史那些東西,看似很理想,其實非常無聊。
讀過平庸之作,也讀過天才之作,前者使人憤怒:為什麼垃圾泛濫?難道世人都患白內障嗎?後者使人安慰:珍珠永遠都是珍珠,珍珠被踐踏了,至少還是珍珠粉!
似乎大家都認為小說主要靠虛構,但我覺得所有的文學體裁中小說是最真實的。拿演戲做比方,當你知道自己要演別人的時候,你就會深入的去揣摩這個角色,用心的去扮演這個角色,你把真實的情感溶入到這個角色里,這個角色就是真實的,而出了戲後你扮演自己,由於沒有某個角色作為遮掩,你是大家眼中的自己,為了讓大家喜歡你,你往往需要把優點顯露出來,把缺點隱藏起來,在這個取捨過程中,就已經產生了欺騙,所以說,到底是角色真實還是自己真實?再比如現在,人人都寫部落格,當私密的日記變成誰都可以看的部落格時,真實,也就在這場“秀”中逐漸喪失了。
在小說創作中,虛構,往往變成了真實的“假面具”。幾乎沒人願意把自己的醜陋全部拿出秀給別人看,我也不例外,所以我寫小說,而不是散文。我想戴著虛構這個“假面具”,寫一點真的東西。
我知道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無人關注的陰暗角落,住著許多卑微善良的人,他們象螞蟻一樣活著,沉默、堅忍,卑微的活著,然後卑微的死去。即使曾經掀起過微小的波瀾,過後也是歸於平靜。有一天我在想,一個卑微的人,突然死了,而且是非正常死亡,於是人們把它當作謀殺案來調查和談論,於是,把周圍的人和事都攪動起來,鬧騰起來,於是,這個人生前的種種關聯和猜想,浮出來,於是他的死,卻讓他真的“活”了起來,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這就是《目光下垂》最初的構想。
小說的主人公俞三,是那些住在廉租屋的卑微人群中的一個,她的故事是苦澀的,但我卻想給這個苦澀的故事穿一件糖衣,結果或許是:苦澀變得更苦了。我用“活”的方式寫一個死人,結果或許是:死人比活人更“活”了。卑微者的力量是那么微弱,死亡又是那么簡單。我為此難過,困惑,所以我寫了。
寫,為內在的精神需要而寫,戴著虛構的“假面具”寫“真東西”,也煎熬著,也快樂著。遠離寫作的副產品——名利紛爭,它們來了,走了,與我無關。我僅僅是閉上眼睛對自己說:我不在這裡呀。
最後就拿前面說過的一句話,聊以自慰吧——“珍珠被踐踏了,至少還是珍珠粉!”
( 此文刊登於《中篇小說選刊》2010年第五期和《西湖》2010年07期)
張漫青詩選
經驗達不到的地方
我有悲痛的經驗
我有絕望的經驗
我有失去母親的孩子的悲痛的絕望的經驗
我有慘綠的陽光
我有黯淡的心房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
汶川,在大失血
中國,有大悲傷
泥抱你們
火抱你們
死亡抱著死亡
死亡抱著死亡
我卻站在經驗達不到的地方
空自一人
空自一人
小鎮之夏
而我漸漸成為林蔭小道上
著名的白衣女郎
穿過一陣陣石雕似的痛
我始終眉目不清,夜夜與燈火訣別
我將帶走草岸深處的全部螢火與嘆息
而我還能喊出另一個夏天
那時我腳踩歸途,一遍遍地回家
母親已被世界借走
多少年了
她只有我這么一個投影
而我漸漸成為林蔭小道上
著名的白衣女郎
我想那是一個夏天
我的母親背影綽約
安平橋
5月22日去某個閩南小鎮途中
路過安平橋
這是一座古橋
橋上無古人,無今人
看風景的人不在橋上
陽光普照,或者煙雨混沌
行人或旅人也都要流逝
橋歸橋,路歸路
我歸我,你歸你
安平橋看著我
我站在鞋子裡的腳
不外乎踏進
不外乎踏不進
生如青苔之綿滑
死如青苔石里礦物質之沉寂
眼淚是隔世的雨水
雨水是死去的風
一圈一圈塗抹大地
時間不是流逝的
流逝的只不過是分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