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怡

張漢怡

張漢怡,男,中國人,著名書畫大師。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張漢怡原名張國寶,著名書畫大師、當代草聖林散之為其改名為張國保,以字行、號竹西散人、別署漢廬、朔庵,祖籍江蘇武進,一九五七年二月生於揚州。

主要成就

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九年以學習、臨摹和治人名、閒章單印為主,潛心從秦漢印璽入手,大量臨摹了漢印等前賢作品,同時為書畫名家和收藏愛好者治印,曾為林散之治印十數枚:“江上老人”、“散之八十後作”、“林散之印”、“散之信璽”、“生於戊戌”、“林”“生肖印”等。林老對後生的印非常喜愛,後從其書法作品上使用得以證實。林散之老人在對其印章評價時寫道:“渾厚,朴茂近漢人”,又“治印摹漢印者甚多,要得其神解,斯為上乘。家有數方皆為國保所刻,近又習漢者無不佳好,若進而上溯,其妙境似不可量矣,免之可也。壬戌年五月散之記”。張漢怡在撰文“初謁林老二、三事”里深切緬懷了這段師生情和讓他受益一生的教誨,書法篆刻名家孫龍父、桑榆(桑寶松)、魏之禎等恩師悉心呵護,書畫大師林散之、費新我、啟功等諄諄教誨,著名學者程千帆、卞孝萱、吳白陶褒獎鼓勵,張漢怡治印有了長足的進步。

一九八零年至一九八九年以臨摹、創作為主。

一九八零年,二十四歲的他,篆刻作品刊載於香港《文匯報》,同年入選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一炮走紅,獲得優秀作品獎。此時開始籌劃創作系列篆刻作品。

一九八一年開始創作《前赤壁賦印譜》、《後赤壁賦印譜》,經過構思創作,調整,提高,定稿,在二十七歲時完成《前赤壁賦印譜》、《後赤壁賦印譜》(共一百八十餘枚)系列作品。

著名書法、篆刻家 魏之禎先生為張漢怡《赤壁賦印譜》題跋:“東坡先生賦赤壁後九百年,漢怡壽之於石,以為紀念,朱印燦然,約百八十方,其布局奏刀時見新意,而又不失秦漢遺韻,可謂難能。歲月不居,印成至今已六更寒暑,期間又重刻若干方,以易其不盡當意者,其用力之勤,構思之苦,與夫責己之嚴,可以想見。然而,此百八十石儻得附名賢鉅制,以俱傳亦足以酬其勞,且倍蓰之矣。戊辰春仲,之禎重觀後記”。

著名中國古代文史學家、教育家、南京大學教授,程千帆先生為張漢怡《前、後赤壁賦印譜》題跋:漢怡維揚國士多才藝,尤精金石刻畫,此卷玄鏐(liu)之功,不下毛穎,砉(huo)騞(huo)之奏,追攀賦心。坡老有知,意當更為浮一大白。甲戌夏,閒堂漫書,時小園盆池睡蓮方花也。該印譜後被湖北黃岡蘇軾紀念館收藏。

日本書道訪華團團長,日本印壇泰斗梅舒適先生看到《赤壁賦印譜》後,主動為《赤壁賦印譜》題字。其後,林散之、啟功、程千帆、費新我、魏之禎等先生都為《赤壁賦印譜》題簽題跋。

一九八二年,當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經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推薦,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一九八三年應興化鄭板橋紀念館之請,創作一組《鄭板橋詞印》,被紀念館永久收藏。

一九八四年《赤壁賦印譜》入展全國第二屆書法篆刻展覽。後又應邀參加第四屆書法作品展。

一九八四年南京大學教授程千帆在《儉腹抄》395頁一七七回再題張漢怡治印:“漆園論道,每以鋒刃為喻,若削鐻(ju),刻棘,斫(zi)輪,宰牛,其尤著者。蓋技能入神,自通乎道,形上形下,非北海南海之不相及也。漢怡先生弱冠刻畫金石,勇猛精進,年未及壯,而所詣已惆然可觀,手法渾樸而風格遒上,殆有契於莊生所謂遊刃有餘,以無厚入有間者。既賞其新制,為題數語,竊意心飲翁所感,必有同符。甲子春,程千帆識”。

一九八六年《鄭板橋詞印》系列作品參加全國第二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覽。

一九八七年獲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作品展優秀作品獎。當年當選為江蘇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一九八八年參加第四回日本篆刻展和全國首屆篆刻藝術展。

一九八九年參加全國第四屆書法篆刻展。這是他系列作品豐收的階段,其篆刻藝術也日臻成熟。

一九九零年至一九九九年,以系列作品創作為主。陸續創作了《自用印印譜》(200餘枚)系列作品、《引首印印譜》(270餘枚)系列作品。

一九九零年,篆刻作品榮獲全國第三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覽優秀作品獎,當時獲此獎項者可謂鳳毛麟角。

一九九一年創作了《六十甲子印譜》(61枚)系列作品。

一九九三年應邀訪問日本講學,在日兩月,為日本友人治印近百方。作品被日本人視若珍寶,收藏其印風靡一時,當日方有意挽留他長期居住時,被婉言謝絕。此刻,他深感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傳承的責任,感悟俗務纏身,不利於學問,無益於自己書法篆刻藝術的發展,從那時起,他推辭了許多邀請和參展的機會,除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外,便靜心、淨心、盡心,三心合一臨摹碑帖,對書法篆刻藝術深入探究,潛心創作。

一九九五年應台灣友人之屬,創作《心經印譜》(55枚)、《消災吉祥神咒印譜》(26枚)、《觀音靈感真言印譜》(20枚)等三套系列作品。

一九九七年,書法作品參加在中國、日本兩地舉辦的“香港回歸——紀念中日兩國恢復邦交二十五周年”書法大展。

二零零零年,攜巨幅書法作品參加蘇北八市書法篆刻聯覽。

此時,他書法與篆刻並重發展到更高的階段,諸多學者、書畫名家相繼為其題簽題跋:林散之題《揚州張國寶治印》《張國寶刻後赤壁賦》《國保治印》再題《國保治印》《漢怡印稿》《漢廬印存》《漢怡鐵筆》。啟功題《赤壁賦印譜》《漢怡治印》。費新我題《揚州張漢怡印痕》《赤壁賦印譜》《漢怡印痕》《漢怡印存》《漢怡鐵筆》魏之禎題《揚州張國寶治印》《漢怡鐵筆》章炳文題《赤壁賦印譜》。

眾多作品及傳略被輯入《兩岸篆刻書法名家作品集》(台灣出版)、《日中友好書法大展作品集》、《第四回日本篆刻作品集》(日本出版)、《中國美術全集-現代篆刻編》、《中國美術年鑑》、《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作品集》、《中國印學年鑑》、《江蘇書法五十年作品集》。

二零零一年至今,以研究、總結、回顧、創作系列作品為主。

二零零一年榮獲江蘇省首屆社區藝術節綜藝展優秀作品獎。

二零零三年,創作《揚州二十四橋印譜》系列作品,現成陳列於瘦西湖二十四橋景區熙春台。南京大學一級教授卞孝萱再為張漢怡篆刻撰文《漢廬印存序》(全文另附)。

二零零四年,書法楹聯參加在日本舉行的第二回全中國代表書法家作品展。同年十一月,《揚州二十四橋印譜》榮獲“首屆林散之獎-南京傳媒三年”優秀作品獎。二零零五年為參加心靈環保與人文關懷與會群賢篆刻《南京大學-台灣法鼓大學名人印鑑》(38枚)系列作品。

二零零八年為半山草堂創作《半山草堂藏印》(61枚)系列作品。

二零零九年再鐫《心經印譜》(56枚)系列作品。

藝術特點

張漢怡書法諸體皆學,由篆入隸,由隸入篆,面貌多變,尤精篆隸結合,篆刻從秦漢入手,並涉明清諸家,尤好吳讓之、黃牧甫,深得其要,從筆法尋刀法,從刀法溯筆法,字與字之間構思巧妙,細膩生動,呼應愉悅。印壇高人不在少數,然創作系列作品者寥寥,他在創作系列作品時,印、印相映,和諧生動,陰陽互動,巧拙相得益彰,張弛有度,圓潤流暢,使內容和藝術表現形式達到柔和融合之完美境界。他的小印尤玲瓏精緻、清新婉約、靈動婀娜,甚是討人喜愛。其印風瀟灑飄逸,爐火純清,出神入化,並逐步形成樸拙端莊、渾厚灑脫、秀美雋永之個人獨特的書法和篆刻藝術風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