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溪[安徽省東至縣地名]

張溪[安徽省東至縣地名]

張溪鎮,安徽省東至縣轄鎮, 位於大曆山北麓,升金湖之濱,黃湓河穿境而過,東與貴池區唐田、石台縣小河、莘田接壤,南依東至縣洋湖鎮、堯渡鎮、東流鎮。地勢東高西低,山丘湖圩兼有。 2007年2月1日將汪坡鄉、坦埠鄉、白笏鄉整建制鄉級行政區併入張溪鎮,合併之後的張溪鎮總面積居東至縣第二位,達273平方公里,下轄25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2017年總人口為6.2萬人。 2015年張溪鎮完成財政收入0.21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65億元;增加私營企業3家,增加個體工商戶20戶;引進項目4家,完成招商引資2.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135元,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27‰。 張溪鎮主要景點有張溪老街、升金湖、東湖生態農莊、張溪觀音寺、張溪大壩等,特產有麥魚。張溪鎮有2000千多年的歷史,境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東至花燈、白石村文化、麥魚製作技藝等。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張溪鎮 張溪鎮

張溪,古稱晉陽(梁時曾軒晉陽縣),早先這裡是片湖灘,清代有位姓張的看在眼裡了這塊“風水寶地”,便安營紮寨,開店做生意,故名張家灘。張溪古時為池州、饒州、九江三府交通要道,宋代建有驛丫,清代東流、至德境內設官道4條,其中東池(東流經長安、蘭橋、唐田、至貴池)、景池(景德鎮至池州)2條都從張溪經過。境內張溪河橫貫東西,注入升金湖,通長江,張家灘過去設有停靠碼頭,是水陸交通的交匯處。山區的山貨、皮花,下江的絲綢、水貨,經此運往各地。民國時期,設有江西、青陽、“六一”(安慶六縣一市)會館、微洲會館和地方會館,負責聯繫接洽各地商貿業務。

張溪鎮以駐地張溪得名。

1952年劃鄉建政時始設張溪鎮,1961年建張溪公社,1982年體制改革時為張溪鄉,1992年安徽省撤區並鄉時與汪坡合併建立張溪鎮,1995年汪坡析出。

2007年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時坦埠鄉(坦埠鄉以駐地坦埠得名。坦埠是個鄉村小集鎮,北端緊靠升金湖,地勢平坦,設本渡口碼頭和墒埠,故名。

1955年前曾是坦蒲區駐地,1961年始成立坦埠公社,1971年併入五豐公社,1972年從五豐析出重設坦埠公社,1982年體制改革時改為坦埠鄉)、白笏鄉(白笏鄉以鄉政府駐地白笏得名。

解放初期建立白笏鄉,1958年成立白笏人民公社,1969年併入五豐公社,1972年從五豐析出復設白笏公社,1982年體制改革時恢復白笏鄉)、汪坡鄉(汪坡鄉是以境內汪家坡得名。解放初期為侯店鄉,1958年更名成立汪坡人民公社,1982年體制改革時改為汪坡鄉,1992年全省撤區並鄉時併入張溪鎮,1995年從張溪析出恢復汪坡鄉)併入。

行政區劃

張溪鎮 張溪鎮

截止到2011年,張溪鎮設立張溪居民委員會和六聯、歷山、葛仙鋪、里湖、塔石、東湖、土橋、坦埠、湖光、蘭田、白石、藍水、白聯、沉團、塘和、浦塘、火花、聯盟、汪坡、仙亭、候店、楊畈、陽山、長畈、梅樹亭25個村民委員會。

張溪社區位於張溪鎮鎮區,與六聯村相鄰,國土面積10.72公頃,下轄3個村民組,400戶,1080人。

沉團村位於張溪鎮西北部,原屬白笏鄉。東與火花村交界,西面毗鄰大青湖,南接聯盟村,北鄰升金湖。三面環湖,升金湖核心保護區在沉團村境內。

藍水村位於張溪鎮北部,全村19個村民小組,728戶,2587人,49個村民代表,其中有育齡婦女760人,村兩委共5人,全村黨員53人。

湖光村位於張溪鎮東部,東至坦埠村,南至葛仙鋪村,西至里湖村,北至白石村,全村13個村民組,總人口2085人,土地總面積968公頃,耕地面積254公頃。

坦埠村即原坦埠鄉政府所在地,由原坦埠村燎原村和英山村合併而成,位於東至縣東北部,東至貴池兩縣交界處,省道查吳公路穿越而過,美麗富饒,山青水秀。

蘭田村位於張溪鎮北部,總面積7.77平方公里。全村下轄12個村民組,428戶,1680人;全村黨員52人,其中女黨員7人;村兩委幹部6人。

白石村系張溪鎮的一個行政村。因座落在升金湖的南岸的石頭山下,又因村人幾乎全為張姓而習慣稱其為“白石張”。是池州境內僅有的一處張 良後裔聚族而居的古村落。

里湖村位於張溪鎮中東部屬原五豐鄉,北鄰湖光村,南接土橋村,東與葛仙鋪村交界,西與蒲塘、火花村毗連。殷查公路第33號路碑旁即是里湖村部。面積3.9平方公里。

歷山村地處升金湖南麓,位於張溪鎮南端,由原歷山村和新嶺村合併,總面積12.9平方公里,東與堯渡鎮大莊村接壤,南臨大曆山,西與東流鎮長安村毗鄰,北與東湖村相鄰。

東湖村位於升金湖上游,張溪河段的一個萬畝圩區。是原東田村與高湖村合併的大村,是張溪鎮南大門,殷查省級公路穿村而過,村內有總人口3000餘人。

六聯村是2001年由原六聯村、復興村、沿河村合併而成,位於張溪鎮政務新區,東與塔石村毗鄰,西與勝利鎮、東流鎮接壤,南與堯渡鎮査橋村相臨,北與土橋村交界。

火花村位於張溪鎮東北部,與升金湖綿綿相依,其三面臨水,一面依山,是個山青水綠的田園山村。

葛仙鋪村位於張溪鎮東北部,距張溪鎮5公里,與陽山村、里湖村、蘭田村、土橋村相鄰,交通便利。 全村總面積11.7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467畝。

土橋村位於張溪鎮中心地帶,升金湖畔,距鎮政府3公里,總面積13.86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4374畝,其中菸葉種植面積151公頃。

仙亭村位於黃湓河北岸,縣鄉公路鄰村而過,全村有4個村民組,370戶,1401人,村民代表33人。村兩委班子4人,兩委中2人交叉任職,全村黨員43名。

陽山村位於黃盆河上游,張溪鎮中東部。全村八個自然村,八個村民組,498戶,1305人,國土面積9.8平方公里,境內最高山峰安尖峰海拔890米。

楊畈村位於張溪鎮的中部,東與梅樹亭村相連,南與先仙亭村毗鄰,西與塔石村交界,北與陽山村接壤。全村共有4個村民組,341戶居民,總人口為1330人。

梅樹亭村為原咀上、廖鳳二村的合併村,東與汪坡村接壤,西與楊畈村毗連,北與陽山村交界,南與馬田隔河相望,村址駐梅樹亭集鎮。

汪坡村地處張溪鎮北部,東臨侯店村,西南與梅樹亭村毗鄰,北與陽山村接壤,樓洋公路經貫全村境內,水庫下游侯店河沿公路南直下。下轄9個村民組,總人口1283人。

侯店村位於張溪鎮東南部,是原陡嶺村與侯店村合併而成。與洋湖鎮接壤,和汪坡村、長畈村相鄰,樓洋公路穿村而過,全村10個村民組,2100人,現有黨員52人。

長畈村位於張溪鎮東部,平均海拔65米,國土面積18.42平方公里,下轄6個村民組,297戶,1070人,耕地面積210畝,其中水田180畝,旱地30畝。

蒲塘村位於張溪鎮西北部,平均海拔50米,總面積9.19平方公里。全村下轄13個村民組,598戶,2231人,其中勞動力1527人。

塘和村位於張溪鎮西部,總面積有8.19平方公里,下轄14個村民組,有444戶,1702人,耕地面積為2539畝,有千畝圩口一座(楊咀圩)。

白聯村位於升金湖畔,原白笏鄉政府所在地,轄14個村民組,有503戶,1879人,總面積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795畝,其中水田4495畝。旱地1300畝。

聯盟村位於張溪鎮北部,樓洋公路跨村而過,據張溪鎮政府7公里,與沉團村、火花村、白聯村相鄰,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全村下轄17個村民組,479戶,1872人。

塔石村位於張溪鎮中南部,東與楊畈、仙亭村交界,南與堯渡鎮永勝村接壤,西與六聯村毗鄰,北與陽山、葛仙鋪村相鄰。2004年由原塔石村和石潭村合併而建。

地理環境

位置

張溪鎮,屬東至縣轄鎮。鎮政府駐張溪,中心位置位於東經117°04′,北緯30°16′;位於縣城東北22公里處。行政區面積273平方公里,西北濱升金湖,東與貴池區唐田、石台縣小河、莘田接壤,南依洋湖、堯渡、東流。張溪鎮耕地面積6.2萬畝,山場面積20.3萬畝(其中有林面積18.5萬畝)。

地形

張溪鎮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

水文

張溪鎮有堯渡河支流張溪河流入境內。

氣候

張溪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自然資源

張溪鎮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農副產品主要有蓮藕、雷竹、瓜果、豆類、生豬、禽類等。

此外地下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石灰石、白雲石、煤、鉛、金、瓷土等礦藏。

交通

張溪[安徽省東至縣地名] 張溪[安徽省東至縣地名]

張溪鎮境內銅九鐵路、省道殷查公路和樓洋公路縱橫全境。沿江高速、大景高速將張溪鎮和全國各地緊緊的連在一起,交通便捷快速。

人口

截至到2011年總人口為5.8萬人。

經濟

綜述

2014年完成規上工業生產總值2.71億元;全鎮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916億元,招商引資達2.39億元。新進規模企業1家(東至縣玉雪糧油有限公司);新增限上商貿企業1家(東至中盈農資經營部);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135元。2015年,全鎮全年完成財政收入2100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6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330元;招商引資突破2.3億元。2016年完成財政收入1100萬元;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2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8億元(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2億元)。

第一產業

歷山風景 歷山風景

2006年菸葉生產由過去1360畝發展到1980畝,菸葉生產稅收26.17萬元,2007年菸葉生產面積擴大,總面積突破3000畝,菸葉生產純收入99.85萬元;2008年菸葉生產,面積上升到3932畝,菸葉生產總收入突破843.23萬元,純收入152.4萬元。2006年,全鎮禽類養殖6家,養鵝1萬隻至2萬隻以上2家,養鴨5000隻以上3家,養雞4家,其中東至縣九華生態養殖公司飼養蛋雞1.8萬隻,統計收入84萬元。2007年,全鎮禽類養殖8家,總收入突破100萬元。東至縣九華生態養殖公司養雞2.4萬隻,產蛋46噸,純收入28萬元。2008年,全鎮禽類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發展到11家,九華生態養殖公司養雞2.6萬隻,是池州市第二大養雞企業。

2014年新增工商註冊農民專業合作社37家,家庭農場19家。專業合作社及家庭農場制度健全,運作規範。其中森金林農有限公司通過縣級龍頭企業評審,玉雪糧油、恆源工貿累計投入擴規資金超1000萬元,恆源工貿“紅魚塘”申報池州市著名商標。2015年,全鎮土地集約化成片經營達3萬畝。農業產業化水平逐步提高,縣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達10家,規模養殖戶49戶,省級標準化規模化示範農場2家,新增農民特色專業合作社(養殖、苗木)9家,合作社在擴大經營規模、提供技術服務、拓寬銷售渠道等方面向廣大農戶提供支持,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第二產業

2005年,縣辦工業達到65家,比1983年增加15家。老企業經過技術改造,提高了技術水平,擴大了規模和生產能力。全民所有制工業固定資產原值由1983年的2419萬元,增長到1987年的7827萬元,占東至縣工業固定資產原值的68%,全民職工人數由1983年3170人增加到5131人,增長61.8%。

2006年張溪鎮工業生產值為86.32億元。

2014年,完成規上工業生產總值2.71億元;全鎮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916億元,招商引資達2.39億元。全鎮個體工商戶計2155戶,其中新增有證照個體工商戶104戶,法人單位13戶;新進規模企業1家;新增限上商貿企業1家。2015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65億元;新增私營企業3家,新增個體工商戶20戶;新引進項目4家,完成招商引資2.3億元。2016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2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8億元(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2億元)。按照東至縣促進工業轉型發展政策,以環境良好和稅收貢獻為導向,突出安全環保的剛性約束,重點對南方水泥、舜盛新材料、辰志建材以及振泰牆體新材料等企業安全、環保、節能等方面進行升級改造,拓展了企業發展空間。舜盛新材料科技公司完成了工業場地邊坡岩土安全隱患整治,新建了兩座200噸蓄水池,購置了灑水車;南方水泥完成了包裝收塵技改項目,降低包裝現場粉塵,改善工作環境。加快小微企業向集聚性發展的進度,採用政策支持、合理引導走“抱團”發展道路,增強市場競爭力。

第三產業

鎮內資源豐富,歷史上一度商業繁茂。清末時期,布匹、茶莊、國藥、米行、鹽業、京廣百貨、糟坊等諸業興盛。民國初年,漁業、肉食、棉花、蠶絲、竹木、陶瓷、五金鐵器、日用雜貨及飲食服務業較為活躍。日軍占領時期,縣城和集鎮一些大商戶隱裕藏富,或逃或遷,或閉或歇,市面日漸蕭條。

2006年來,張溪鎮已發展私營企業15戶(其中規模企業1戶),如豐泰綠色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潤陽紡織品有限責任公司、玉雪糧油有限責任公司、森騰達木業等一批企業紛紛落戶張溪。

2016年,張溪鎮依託東至縣馨晨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玉雪糧油公司、皖升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安徽青蓮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建立了長畈黑木耳種植基地、東湖圩、六聯圩等優質有機米生態種植基地、樒樹繁育基地;在東至縣漢唐商務平台引領下,搭建“農戶 +公司+超市”的產業發展模式,讓優質農產品走出去;在苗木生產方面,打造大地園林景觀和宏祥生態科技為龍頭企業的現代苗木生產、行銷基地;有序地扶持發展了畜牧產業,整合了現有的土雞、家禽、山羊養殖合作社資源,堅持標準化、生態化養殖。恆源工貿“紅魚塘”品牌已申報安徽省著名商標。

社會事業

水利工程

2014年,實施農村飲用水工程,投資600萬元新建白笏增壓站1座完成,有效解決飲用水人口3.5萬人;東湖電站升級改造工程竣工並投入使用,投資2300萬元完成東湖圩除險加固工程。2015年投資2000萬元完成14座小(二)型水庫除險加固,山塘加固20座,河溝清淤2條,泵站更新改造2座。實施危橋改造12座。一事一議項目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硬化亮化工程逐步實施。2016年,積極搶修水毀設施,投資370萬元,分別對東湖圩、塔石圩決口進行了堵口復堤,對六聯圩、東湖圩部分低洼和單薄地段進行了加固,完成土方17萬方;投資60萬元,在塔石圩新建鋼筋混凝土箱式泄洪閘一座;仙亭、白石、坦埠三座圩口的堵口復堤、堤壩加固工程,已完成設計、招標工作;積極爭取項目資金150萬元,對長畈、候店、蘭田、藍水等重大水毀農田道路設施進行修復,投資90萬元,實施農村“八小”水利工程建設;投資220萬元“一事一議”項目工程已全部完工,並投入使用。

民生工程

2014年完成縣政府下達的民生工程任務,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96戶漁民上岸安居工程建設完工。認真落實就業和社會保障各項措施,社會救助進一步規範。敬老院供養條件逐步改善,消防措施落實到位。2015年侯店水廠擴建改造工作基本完工,解決飲用水人口1.4萬人。全面完成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征繳和新農合參保工作。2016年,發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422萬元;發放救災款物、倒房重建等資金267萬元;五保戶供養金84.2萬元;發放農機補貼101.16萬元;全鎮新農合參合農民56621人,參合率達104%;全面實施農村國小標準化建設項目,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積極發展學前教育、計畫生育獎特扶及低保、五保評定、資金髮放等工作。同步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鎮域醫療服務試點工作有序開展,高質量地完成醫療救護任務,血吸蟲病疫情達到國家傳播控制標準。充分發揮文化名鎮優勢,積極開展送戲、送電影下鄉,農家書屋建設全面實施。

城鎮建設

全鎮集鎮建設有序進行,集鎮面積達1.1平方公里,硬化道路1.3萬平方米。2014年張溪國小新校區、中心幼稚園、法庭綜合樓、為民服務中心、林業辦公樓、文化綜合樓等均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雨韻江南和清溪苑小區全面完工,入住率達60%。2015年全鎮“三線三邊”工作初顯成效。印製宣傳單5000多份,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全力提升廣大居民環境保護意識。研究制訂《環境治理工作實施方案》,投入專項經費提供保障,每月定期督查評分,並制訂年終獎懲措施,長效機制基本建成。2016年,圍繞江南名都、清溪苑居民小區形成新的商業街區。鎮垃圾中轉站正式投入啟用,形成了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

文化藝術

村落文化

據《東至縣誌》記載:“白石張氏系漢初謀臣張良的後裔,其51代孫張貴三元末避亂徙入邑境,現已繁衍20餘代。 ”新編《東至縣誌》記載:“坦埠鄉白石村西的長墩(又名團墩),曾出士夾砂紅陶片,是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之一。”另據史料記載,宋建炎4年(1130)岳飛奉命率部轉戰皖南,直抵池州,其部將楊白為抵禦金兵,曾在白石村西的山中駐守很長時間,這個山寨後人稱其為楊白寨,至今仍遺有兵營舊址。

麥魚文化

麥魚是一種小型名貴水產品,與馳名中外的廬山石魚為同一種類。魚形小似麥粒,又值麥熟時節上市,所以謂之麥魚。塔里麥魚有兩種:吻虎魚和克氏吻虎魚,以前者為主,占總產量85%以上。麥魚喜愛生活在以礫石、沙土為底質的河流、湖泊中,其食物以小魚、小蟲為主,兼食水中矽櫱類生物。麥魚肉嫩味鮮,可鮮食,也可加工製成麥魚乾。制乾方法是:將鮮魚放入鍋內,加少許菜油、佐料,用文火烘烤,勤翻動,待呈黃色取出,曝曬一天即乾。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旅遊論壇上,東至麥魚被授予“中國著名地方特產“稱號,這是池州市唯一上榜產品。

花燈文化

張溪鎮東湖村為“東至花燈”原生態保護村莊,是“磨盤燈”的傳承地。內容涉及到民間舞蹈、音樂、手工技藝和宗教信仰等諸多領域。東湖村以家族為演出單位,以請神祭祖、驅邪納福,祈求太平為目的。

每年春節期間都要舉辦燈會,一般從正月初二開始,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它的主體結構是兩個帶裝飾的大小木盤。玩燈時,由兩人在大盤中推動。燈頂端有四角涼亭,舞動時,燈盤上佇立6個少年,手提花籃,在管弦鑼鼓伴奏中隨盤轉動,口唱戲文,自由起舞。燈架上另外還扎有五色花鳥、走獸等裝飾物。

旅遊資源

張溪鎮有名剎古寺、仙碑、吸水池、接駕池、太佛殿、太子亭、接龍橋等。大多被毀,但遺蹟尚存。鎮北有葛公廟,傳說晉朝丹陽人葛洪在此煉丹。鎮南有歷山,廟宇香火興盛,相傳舜帝曾耕於此。歷山大部分面積和景點坐落在張溪鎮境內。山上有堯舜漢池、洗耳池、魚龍洞、燕子洞、仙人橋、三人別、點將台等景點23處。

張溪鎮旅遊景點
.簡介圖片
升金湖 升金湖,,國家AAAA級景區,1986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水禽自然保護區,1988年被編入《亞洲重要濕地名錄》,受到國家有關機構得關注。近年來,每到秋東季節,聯合國、歐美地區國家的研究人員、專家學者前來實地考察。升金湖自然保護區已被原林業部卉界自然基金會聯合列為世界40個有國際意義的保護區之一,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從2003年起,升金湖觀鶴節已成為東至的名片。
升金湖 升金湖
觀音寺張溪觀音寺位於有2400多年建成史的安徽省東至縣張溪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升金湖畔,東臨黃山、九華山、西鄰廬山、鄱陽湖,毗鄰206、318國道,緊靠G50高速東流出口,交通便利。俗有佳句:遊了升金湖,必朝觀音寺,到了觀音寺,一生好福氣。
張溪觀音寺 張溪觀音寺
張溪老街 張溪鎮老街位於雲霧繚繞的大曆山北麓,煙波浩淼的升金湖之濱,背靠龍山嶺,面朝張溪河,地理位置優越,文化底蘊深厚,人脈資源豐厚。悠久的歷史遺韻不僅增添了老街神秘色彩,更使老街成為人們追逐嚮往的地方。早在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流放陵陽時曾幾度遊歷老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彭澤縣令陶淵明,利用東流蒔菊的閒暇常到邑下老街觀賞。
張溪[安徽省東至縣地名] 張溪[安徽省東至縣地名]
魚龍洞 魚龍洞是省級風景名勝區,魚龍洞洞口如張開的鱷魚嘴,一泓碧水淙淙而出,終年不涸。該洞全長5000餘米,有清澈的地下河貫穿始終,初極窄,復開闊,氣勢磅礴,宏偉觀。洞內奇石紛列,形態各異,或如蓮花綻放,或如玉樹臨風,或如眾僧朝聖,或如鐘鼓盤地,極為傳神。有東海、南海、北海、西海“四海“,及蓮花宮、月宮、慶喜宮、鯉魚宮、玉寢宮、白鱔宮、點將台、犀牛宮、藏樂宮、天宮、聚寶宮”十一宮“。遊人既可徒步瀏覽,又可乘竹筏漫遊,奇妙的景色與水聲、波光、燈影交織成一團,撲朔迷離,意趣橫生。
魚龍洞 魚龍洞
白石村 白石張村是臨水建邑的典型代表。它具有獨特的歷史背景,優美的自然風土和血脈相承聚族而居的鮮明特點。這個村座落在煙波浩淼的升金湖畔,大大小小的山脈沿湖蜿蜒,古時的張姓人很注重風水,600年前選址時,就以“喝形”為依據,將村莊建在沿湖山脈之下,以張姓宗祠分界,分上村、下村,從村莊地形圖上看,就像鳳凰展翅,因這裡屬卡斯特地貌,山上有雲母、石英和石灰石,都呈白色,所以村莊取名“白石村”。據井盆張氏宗譜記載,這裡居住的幾乎全是張姓,民居為徽派建築,布局精巧。
白石村 白石村
燕子洞 燕子洞自然風景區位於東至縣城南50公里處的熨斗古鎮,地處我縣熨斗鎮西富水河畔,是一個集險、奇、幽、大為一體的天然石洞。鬼斧神工燕子洞,是一個多洞相貫的溶洞群,由於千百萬年急流的沖刷和溶蝕,洞中峭崖嵯峨,鍾乳垂懸,千姿百態如鬼斧神工之作,探索其間,如游海底龍宮、藝術殿堂、神話世界。
張溪[安徽省東至縣地名] 張溪[安徽省東至縣地名]
點將台 現樓為明天順二年冬重修,台上建築磚木結構,長18米,寬11米,面積200多平方米,分正廳與左右廂房,房前立柱,木楔穿架,雀蓮均飾雲紋或花鳥紋,頂為碧翠的琉璃瓦,四角起翹,雕樑畫棟,頗顯壯觀。雖一度稱鐘鼓樓,一般仍叫周瑜點將台。傳說是東吳大都督周公瑾檢閱水師和操練兵馬的地方,故台前原有周瑜石馬槽,毀於1966年。據《三國志周瑜傳》記:“建安十一年,周瑜督討麻保二屯,還兵守備宮亭(指鄱陽湖)。如今登上城樓,憑欄放目,湖水波茫,漁帆點影,清風徐來,令人陶醉。
點將台 點將台

地方榮譽

張溪鎮被評為“2011年安徽省最佳旅遊鄉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