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由於河南水、旱、蝗、湯(恩伯)四害連年成災,加上日寇入侵,兵荒馬亂,年幼的張清龍在捱過讀完國中一年級後,在“青年軍”(國民黨軍隊)鼓動下,報名投軍到了昆明。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發動內戰,昆明民主運動蓬勃開展,張清龍不願與國民黨為伍,適逢胞兄在昆明務商,兄弟相聚隨兄到下關,得兄資助,初到鳳儀中學插班就讀,再入喜洲五台中學(今大理二中)讀書。從小備嘗艱辛的張清龍,目睹破碎山河,深深對國民黨反動派不滿。為了尋求真理,不安於平靜的學校生活,在學校中組織“讀書會”,向同學們介紹昆明的學聯運動,結果被學校開除。後又在胞兄的幫助下,到昆明中山中學讀書,又積極投入學生運動,被國民黨當局抓起關進監獄,靠胞兄再次活動保釋出獄,送其到下關鎮玉龍國小教書。
1948年10月,張清龍經楊崇道介紹,加入了黨的外圍組織“民主青年同盟”,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49年2月,張清龍加入中國共產黨。4月,中共滇西工委領導劍川“四.二”暴動成功,為開展好“兵運”、情報工作,中共大理地下縣委成立“特別支部”,由縣委副書記楊永新任書記,張清龍任“特支”專職委員,負責做國民黨軍隊的策反工作。8月末,雲南當局策劃“九九”整肅,對各地駐軍頻繁調動。為挫敗敵人陰謀,發動士兵投向革命,8月30日,黨組織派張清龍與大理上關“民青”成員倪其裕到駐守上關的保全14團2營7連連部策動起義,因該連1班長鄭邦成投敵告密,張清龍在沙坪不幸被捕。在關押中,敵人施盡了各種酷刑,張清龍卻大義凜然,視死如歸,堅貞不屈,沒有吐露半點機密,9月16日深夜,張清龍被押解到原鄧川縣城(今洱源鄧川鎮)東門外羅時江的龍橋畔殺害。年僅20歲,倪其裕同時殉難,血灑羅時江。
後世紀念
為了緬懷先烈,激勵後人,原中共鄧川縣委和縣人民政府根據1950年春中共大理地委首次縣書會議的決定,將烈士就義處的龍橋命名為“清龍橋”以志對這位人民優秀兒女的永遠紀念。1991年4月5日,洱源縣鄧川鎮人民政府和大理等地的部份離退休老幹部,在原鄧川地下黨活動據點之一的洱源二中(原鄧川中學)立了“清龍橋革命烈士紀念碑”。原省工委、邊縱七支隊領導鄭伯克、李群傑、黃平、王雲、原省工委統戰成員馬曜等同志在紀念碑上題了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