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橋鎮位於鄢陵縣南面。面積85平方千米,人口6.4萬人(2004年),其中農業人口61415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29.4人。轄新東、潘莊、夏堂、北趙莊、小寨、東大王、東許、鄧李、羅莊、陳樓、張北、張中、張南、後廈、好漢莊、康莊、崗陵寺、張莊、南楊莊、沙灘、西許、大宋、和寨、邵莊、裴莊、蘇墩、河崗、後張、後李、水坑、丁崗、屈莊、鹼崗、閻段、馮崗35個行政村,66個自然村,252個村民組。
[沿革]1958年建張橋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85平方千米。2013年撤鄉建鎮。
張橋鎮位於鄢陵縣中南部,距縣城10公里。全鎮35個行政村,66個自然村,全鎮總面積8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1萬畝,總人口6.6萬人,鎮區人口1.2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400人,人均公共綠地面積4.6平方米。219省道和237省道縱橫交匯鎮區中心,永登高速穿境而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基層組織及幹部隊伍情況:全鎮現有黨支部51個,黨員1576人,黨總支1個(教育總支),機關支部5個(黨群支部、政府支部、政法支部、計生支部、派出所支部),鎮直支部5個(衛生院支部、棉花廠支部、稅聯支部、糧所支部、供銷社支部),企業黨組織1個(許昌騰飛起重設備有限公司支部),(另有)發展黨員黨支部。農村黨支部35個,其中先進支部5個。機關幹部職工62人,其中領導班子成員14人,領導職務9人,非領導職務5人。基層村幹部167人,其中書記、主任一肩挑28人。大學生村幹部36人,有2名大學生村幹部分別進入支委、村委(其中,1名大學生村幹部當選為支部書記)。”
1988年12月版《河南省鄢陵縣地名志》載:“老張橋在縣城東南17.5公里處。大浪溝在村東2公里處南北流過,隔大浪溝與扶溝縣固城鄉朱崗村東西相望。系張橋鄉張中、張北、張南三村委會駐地。據傳,村北原有絡河,曾有張姓夫婦於此擺渡,死後人們遵矚用其餘資建橋一座,名張橋。建村後,村以橋名。1958年公社機關由此西遷新張橋後改稱今名。清鹹豐九年(1859年)築寨,今廢。單日有集,農曆每逢二、六日有物質交流大會,為鄢陵、扶溝二縣交界處重要農貿中心。東南部建露天劇場一座。明、清、民國,直至建國後,多在此設聯保及區、鄉級治所。為明永樂年間南京東城兵馬指揮使曹通、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武進士曹爾錄及舉人曹振標、拔貢孫起風等人的故里。”
新張橋不是一個村落,只是因為1958年鄉政府搬遷到了張橋鄉新東村西側大路旁,才得名新張橋。
《河南省鄢陵縣地名志》載:新張橋“位於縣城南15公里。張橋鄉人民政府駐地。838人,漢族。鄉政府原駐老張橋,因交通不便,經縣研究於1958年將鄉政府機關遷此,隨後,鄉中學、醫院、商店等單位相繼遷入,並和西面的農場、林科所、農技校等縣辦單位相連,發展成為一個新的自然鎮,因與老張橋相對稱,故名。聚落呈東西帶狀,面積約1平方公里。一條東西街長二公里與鄢陵——陶城公路十字相交。居住鬆散,多為瓦房。農曆每月逢四、八日有物資交流大會,服務半徑6公里,規模約五千人。為該鄉政治、經濟、文化、貿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