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經歷
少隨其父習醫,得父真傳,除繼承家學外,還曾從名醫吳少成鑽研內、婦等科,之後又拜湖熟潘崗頭李開基老中醫為師,學習外科、針灸,終成內外兼擅,醫術高超的一代名醫。他多次被邀至安慶、漢口、上海、北京等地區醫病,備受讚譽,中國紅十字會在天津召開會議,他應邀參加並捐贈巨款,被授予榮譽會員稱號和金質獎章。
1927年,張棟樑遷至南京城南磨盤街行醫,由於醫術精湛,挽救沉疴痼疾不計其數,1932年寧夏省主席馬鴻奎病危,經他治療1個月痊癒,贈酬金一千元,他不受此酬金,轉送南京城北施診所作基金。馬氏還送“醫中國手”銀匾一座。
張棟樑熱心公益,極力維護和發展中醫事業。1929年3月17日,全國中醫藥界代表抗議國民政府“廢棄舊醫”案。由張簡齋、張棟樑等10人分別與行政院秘書長曾仲鳴,理髮委員焦易堂當面進行交涉,據理力爭,迫使國民政府撤消“廢止舊醫案”1932年他被聘為南京市第一屆國醫襄校委員,後又被聘為中央國醫館附設國醫特別研究班教師,南京市國醫傳習所教授,每次講課時,聽者擠滿課堂,有時不得不移住禮堂。
軼事典故
1922年,時任寧夏省主席的馬鴻逵,在河南省信陽病危,醫治無效,後請來張棟樑診治月余,馬之病豁然而愈。馬對張十分敬佩,除以銀元酬謝外,還贈送銀匾、銀盾,匾鐫“醫中國手”,盾為“再生盧扁”。
1936年夏,國民黨中央委員、立法院秘書長梁寒操突患頭暈症,幾天后,胸前又冒出一粒豌豆大的瘡,像針扎一樣陣痛。遍清名醫治療效果不大。後請張棟樑救治,外敷內用一星期後病癒。為感謝張,梁寒操夫婦登門拜謝,並贈送一軸條幅,上書一首詩道:“玄院明燈若海航,路人爭說磨盤坊。縱知扁鵲倉公後,絕詣終推仲景張。”
北洋政府時間,江蘇督軍李純患休息痢,經南京鼓樓醫院醫治無效,後慕名請來張棟樑醫治,不數貼即痊癒。鼓樓醫院美籍院長馬林獲悉,不禁豎起大拇指讚嘆:“張棟樑先生不愧是位中國名醫!”
張棟樑先生一生致力於國醫的昌盛,自己積勞成疾,又不能及時退下來休息靜養。他說:“腦可用,手可使,多看好一位病家,也就是對自己最好的休息。”日久天長,終釀成不治。1937年秋,日寇飛機時臨南京上空轟炸,張以多病之軀經受不起多番驚駭,竟至不起,病逝南京,終年61歲。時任立法委員陳立夫親自題寫了“民失良醫”四字橫匾。中央國醫館贈橫匾曰:“國醫泰斗”。蔣介石也題寫了“潛德允昭”四字相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