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孫

乾隆五十四年(1789)遷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市)知府,歷官三十年。 自清雍正十二年(1734)潼川州再改潼川府,五十年來一府八縣竟沒有修過一部新志書。 張公才氣內斂,靜默端莊,蒞任四年,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一舉總纂成潼川府所轄一府八縣誌書。

張松孫(1730——1795)字雅赤,號鶴坪,江南長洲(今江蘇吳縣)人。乾隆二十九年(1764),以監生出身任河南歸德府(今河南商丘市)河務通判。乾隆四十八年(1783)擢升潼川府知府。乾隆五十四年(1789)遷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市)知府,歷官三十年。

貢獻

張松孫出任潼川府知府,以振興廢墜為己任。興良閉奸,勤政施惠,百廢俱舉,萬首俯趨。閒暇時則查閱郡縣舊志。自清雍正十二年(1734)潼川州再改潼川府,五十年來一府八縣竟沒有修過一部新志書。現存舊志或是殘缺不全,或無書詞濫,或有志而同於無志,與當時府縣實際現狀相去甚遠。張松孫認為,“志者史之原也,成於史,始於志” 。經慎重思考後他決心重修一府八縣誌書,“但求其能信今而傳後” 。張牧先將府志告竣是邦表帥,再議修各縣誌條例。親訂邑乘分編三,既:土地部、人民部、政事部,再分若干卷、目體裁分別詳細記載。張牧公言:孟子認為土地、人民、政事,列國諸侯視為三寶,而珠玉不可寶也。張松孫的每件事都以治理地方為著眼點,修志書也不例外,可見張松孫具有極高治理地方行政的能力,是清乾時期重要的地方良才。張郡牧在修纂府縣誌時,也充分展示了他超強的組織才能。八縣誌廣收博採,生面別開,綱舉目張,義類精準,洵為藝林,文獻彰著。張公才氣內斂,靜默端莊,蒞任四年,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一舉總纂成潼川府所轄一府八縣誌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