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四年級的時候,張月萍就參加過獨唱比賽。第一次上台張月萍就很很自然,不會怯場,生來就是來演戲的一樣。”高中畢業,17歲的張月萍參加後溪公社薌劇團,從主角學起,學樂隊“十八般樂器”,一個月後就上場演出。月萍說:“當時我們都自個帶米過去學戲,晚上哪裡有演戲,我們趕快找輛手扶拖拉機載過去看,各自看各自的角色,都是這樣子學,到了後來可以演角色了,才叫師傅來排劇本。”1983年,張月萍第一次參加廈門市調演曲目《奴婢恩仇記》獲獎,並接連主演《司馬忠斬子》、《真假附馬》、《薛丁山與樊梨花》等四十餘個劇目,當年,十里八鄉都是她的戲迷。1991年,集美文化館發現張月萍會彈月琴也會唱,便讓她參排一個彈唱節目參加比賽,甚至把樂隊拉到張月萍家,方便她帶孩子。於是張月萍從戲劇跨界到曲藝,開始了“歌仔說唱”,一發不可收拾,在省市屢獲大獎。
為了傳承閩南曲藝,張月萍聯繫湖裡一所國小,集美的雙塔國小和濱水學校。每次都是背著琴擠公交去學校,幫助學校排練節目。去年她為學生們量身創作的兩個作品都在匯演中獲獎。
延平閩南戲曲藝術團,經常送文化下鄉和進村居,今年元宵節組織首個專場演出。張月萍說:“辦團的初衷就是召集民間喜歡曲藝的人才,籠絡到一起來,培養人才,延續閩南曲藝的生命力。”《逛新城》是張月萍參與創作的一部作品,描述古代才子佳人唐伯虎和秋香“穿越”到集美,遇到一群“潮大媽”一同逛集美新城的情景。作品摘得廈門市第五屆民眾文化藝術節金獎,第三屆中國老年文化藝術節金獎等。
不僅是主創人員,張月萍還是戲中才子唐伯虎扮演者,隨著《逛新城》熱演,張月萍也因此被圈內人贊為最美“唐伯虎”。
張月萍團長介紹,藝術團目前有團員45人,以“80後”、“90後”為主,都是來自廈門各行各業的閩南戲曲曲藝表演者和愛好者。今後,藝術團將整合集美非遺文化資源,利用區戲曲曲藝家協會這一平台,集合本地區與台灣地區閩台戲曲優秀藝人,開展閩台戲曲演藝事業交流與合作,加強歌仔說唱、答嘴鼓、歌仔戲、高甲戲、小戲、薌曲小品、南音等閩南特色地方戲曲表演,並舉辦相關培訓活動,培養戲曲人才,傳承閩南文化。
另據了解,廈門市集美區近年在保護傳承地方曲藝、非物質遺產方面做出諸多努力。該區先後舉辦“閩南傳統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邀請陳清平、黃亞水、張月萍等曲藝家與師生互動,以生動的表演,向孩子們展示答嘴鼓、木偶戲、歌仔戲的魅力。今年初,該區又在轄區8所中國小設立“閩南戲曲示範點”,弘揚閩南文化,培養閩南文化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