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經歷
張曉麗於1993年考入協和醫科大學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師從劉秀傑教授, 1998年1月獲得博士學位。於1995年在上海參加國際原子能機構舉辦的核醫學高級培訓班,1996年去日本參加核醫學的短期培訓。2001年獲得副主任醫師資格,2002年被阜外醫院聘任。科研方向
在山西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期間,輪轉診斷和治療甲狀腺疾病的核醫學門診、放射性核素顯像(其中包括甲狀腺、心臟、肝臟、腎臟、骨、腦、胃等臟器的功能顯像),掌握核醫學在全身各臟器的臨床套用,對核醫學的基礎知識有較紮實的功底。在阜外醫院重點掌握核醫學在冠心病(包括對心肌缺血的診斷,心肌存活判斷,血運重建術的療效判斷,預後估價以及評估左右心室功能),心肌病(擴張性心肌病與缺血性心肌病的鑑別診斷),腎臟疾病(原發性高血壓和腎血管性高血壓鑑別診斷)和肺栓塞(急性與慢性肺栓塞的診斷,溶栓療效的判斷)中的臨床套用。科研工作主要參加了國家攀登計畫科研基金資助項目(B85-45),完成內容包括99Tcm-P357 血栓栓塞顯像診斷急性肺栓塞;99Tcm-葡糖二酸親心肌梗塞的動物實驗研究與初步的臨床前研究;新型心臟負荷試驗藥物去甲烏藥鹼的動物實驗研究與初步的臨床研究;18F-脫氧葡萄糖(FDG)心肌PET代謝顯像檢測心肌存活的價值以及對冠心病左心功能受損患者的預後價值;99Tcm-MIBI運動-靜息心肌顯像在PTCA術後的預測價值。學術成果
署名論著及英文國際會議摘要近100篇。第一作者論著發表在美國核醫學、歐洲核醫學雜誌等核醫學領域最有影響的刊物,最高IF6.662,總IF19.208,被3部英文專著(包括Hurst’sHeart)及30餘篇SCI文章引用(最高IF12.755)。非第一作者SCI英文論著16篇(最高IF11.054)。參與編寫專著10部。第一作者論文:入選美國核醫學年會highlight3次;獲美國核醫學學會頒發的青年研究學者二等獎(04年)和一等獎(07年)以及中美核醫學學會的最佳優秀論文獎(07年);獲全國性(2次)、北京市(2次)和院校級的各種優秀論文獎(7次)。其他研究
參加國家攀登計畫資助項目,涉及基礎和臨床研究,在國內均屬開拓性工作:放射性藥物-陽性顯像劑的研究、有中國智慧財產權的心肌正性肌力藥物-附子一號鹼(獲國家專利,已完成三期臨床試驗)、採用國產PET儀在國內最早開展心肌代謝顯像探測存活心肌以及SPECT心肌灌注顯像估測大病例組PCI術後患者預後的研究。在國際上最早開展探測左心室室壁瘤心肌存活性以及估測預後的研究。在UCLA,學習和掌握PET、PET/CT和小動物(micro)PET的理論知識和技術,完成NIH資助的基礎和臨床研究課題。PET心肌灌注顯像絕對定量測定心肌血流量(MBF)和18F-FDGPET代謝顯像探討心肌存活機制;在國際上最早報導13N-ammoniaPET心肌灌注顯像在靜息態、藥物負荷及冷加壓試驗後測定MBF的重複性研究;早期探測冠心病危險因子所致的冠狀動脈血管內皮功能以及血流儲備功能的異常,並監測療效。指導青年人在國內首先開展SPECT動態心肌灌注顯像測定血流儲備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完成microPET的小鼠實驗研究-輸入函式(inputfunction),掌握高難度的小鼠股動脈插管技術,獲得“輸入函式”的“金標準”,為無創傷性絕對定量分析microPET顯像結果奠定了重要基礎;探討不同飲食狀態對心肌葡萄糖代謝率的影響。指導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小鼠的microPET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