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姓名 張斌賢
任教專業 教育學-教育學類
在職情況 在
性別 男
所在院系 教育學院
張斌賢簡介
張斌賢,男,1961年5月8日出生,漢族。中共黨員。
1983年7月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1986年7月在北京師範大學獲得教育系外國教育專業碩士學位,1988年7月在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任教(講師),1995年7月在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1998年6月在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任副主任,從1998年7月至現在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年1月至2001年3月任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科學處處長,2001年3月至2009年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被教育部選為2011年度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專業特長
張斌賢教授的主要專業特長是:西方教育思想史、教育政治學、現代西方大學學術體制、學術職業研究。自1986年以來,先後擔任本科教學課程:外國教育史、西方教育思想、現代西方教育流派、外國教育管理史、教育政治學,等;擔任研究生課程:教育史專題研究、教育史研究方法,等。
自1986年以來,先後參與了“八五”、“九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的研究:主持的科研項目有: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學生政治認識的發展與學校政治教育的科學化”、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研究:、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項目“現代教育觀念的起源與結構”、美國杜威基金會資助的項目“杜威教育哲學研究。”
主要成果
主要成果有:《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教育政治學》(合著),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現代國家教育管理體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西方教育思想史》(合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外國教育管理史》(合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社會轉型與教育變革》,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中外教育比較史綱》(近代卷,合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高屋建瓴--現代教育的新觀念》(主編),鐵道出版社1997年;《西方理性主義教育思潮評述》,《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四期;《公民教育的目的、途徑與方式》,《教育評論》1997年第四期;《學生政治認識的發展與學校政治教育的改革》,《教育研究》1990年第九期;《外國教育史》 (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等。
發表論文
發表的論文有《進步主義教育:概念及其歷史發展》、《社會轉型時期的教育定位》、《社會改造主義的興起及其進步主義教育的關係》、《進步主義教育運動與現代教育發展》、《關於當前素質教育研究的思考》、《試論我國教育科研體制的改革》、《中外近代高等教育發展動力的比較》、《全面危機中的教育史學研究》、《中外近代高等教育發展機制的比較研究》、《試論公民教育的意義、動力和實施途徑》、《試論當前教育研究中的“唯科學主義”傾向》、《從“加大政府行為力度”談起——關於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考》等。
獲得榮譽
曾於1995年成為北京市“百人工程”培養人選。2000年9月被列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計畫。2000年11月獲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相關評論
三尺講台天地寬,樂在園中育桃李
――記2009年度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獲得者、北京師範大學張斌賢教授
三尺講台之上,他恪盡職守,誨人不倦;桃李芬芳之季,他虛懷若谷,樂在其中;著書立說之時,他甘於寂寞,勤於探索。
對待學生,他仿佛是在畫工筆畫,細細雕琢,愛生如愛子。他以學養深厚、治學嚴謹成為學生們最歡迎的教師之一。
對待學術,他又像是在畫寫意畫,高屋建瓴,他是教學團隊的領頭雁,是指引學科發展方向的領路人。
他就是我們的主人公――2009年度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獲得者、北京師範大學張斌賢教授。
為師之道 貴以熱愛
身為外國教育史研究領域的佼佼者,張斌賢總是首先想到自己是教師,第一職責應該是教學。1986年7月,那年他才25歲,碩士畢業,就已經走上講台開始了教師生涯。“老師”的稱號雖然樸素,卻是他最為珍重的一個稱呼。他認為自己先是教師,其次才是學者、管理者。自執教以來,他先後講授的本科教學課程有外國教育史、西方教育思想、現代西方教育流派、外國教育管理史、教育政治學等。研究生課程有教育史專題研究、教育史研究方法等。聽他授課的人不計其數,他的課堂始終充滿了智慧的光芒。因此也得到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國家級精品課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四個一批”人才等一系列的榮譽。這些榮譽在他看來,更多的是賦予他更大的責任和使命。
“教學是教師的天職,我非常熱愛教學。”這是採訪中張老師留給記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在當下的形式中,總會有各種外界的因素,使不少教師在教學和科研之中偏重了科研的比重,而在張老師的心裡,“教學是第一任務”。談起教師的職責,張斌賢認為學生是正在成長中的個體,他們的發展需要是教師職業存在的前提和教師工作的根本目的。在這個理念的引導下,他在執教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好,這或許也是他之所以客群多學生敬愛的原因之一吧。
在與張老師的學生的交流中,我們得知,張老師一直強調“居高聲自遠”,並要求時刻保持自己處於學科領先的地位。他談到北師大的教育學科在全國範圍內都是領域標兵,他所在的外國教育史研究團隊也是全國高校中規模最大的團隊。但他從未固步自封,局限於北師大甚至中國這個小的學術圈子裡。他積極地參與國內國際間的交流,體驗學術信息的前沿動態,以使自己的學術處於“常為新”的狀態。他認為,只有站在領域最高端,才能夠縱觀整個的發展變化,才能把最快、最準確的信息帶給學生,引領學生走向更高更遠。張斌賢就是這樣一位教師、學者,喜歡和學生在一起,熱愛教書,酷愛西方教育史構築了他對教師、學者含義全部的理解,而這份執著的熱愛是他為師之道的根本源泉。
分工合作 教研互動
2008年,張斌賢教授主講的“外國教育史”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同年,他主編的《外國教育思想史》被評為國家級精品教材。
“這門課之所以能成為國家級精品課,只依靠一個人絕對是不可能的,它依靠的是我們整個團隊的努力”。張斌賢教授特彆強調了團隊協作對於建設這門課程的重要意義。經過多年的努力,該課程形成了一支能適應學科發展的教學隊伍,由張斌賢教授作為帶頭人的六人組成。日常教學工作中,張斌賢教授負責進行教學協調,充分發揮各個老師在不同專業方向領域的專長。正如張斌賢教授所說:“團隊教學既保證了知識的廣度,同時也彌補了單個教師知識結構的不足,讓學生深入各個領域學習知識。”
談到教學和科研的關係,張斌賢教授有自己的見解。他說,教學水平的提高與科研進展互為因果,兩者互相促進。通過科研實踐,教師深入探索新的科研問題,所獲得的新理論和新見解有助於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通過教學實踐,思維活躍的青年學生不斷提出新的問題,為教師探尋研究方向和科研課題提供了新線索和新思路。因此,在張老師看來,高質量的教學實踐和高水平的科學研究相互結合,是創建精品課程的保證,也是提高學科整體實力的必由之路。他由衷地認為“學生的成長是教師發展的不竭動力”。
因此,他把教學工作與科研工作的有機結合作為自己在20多年的人才培養和科研生涯中始終堅持並不斷努力的工作目標。他堅信只有及時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不斷把最新的知識傳遞給學生,不斷改革教學方式方法,更新教學手段,才能使知識的傳遞更為有效,使學生樂學、好學。
春風化雨 樂育愛教
“張老師始終把學生放在心上,把學生的事情當作是自己的事情一樣操心”他的學生、外國教育史2008級博士生陳瑤如此說道。她如今在雲南師範大學做教師。當年正是張老師的一句話鼓勵她走上教書育人的道路。那時候張老師是陳瑤的本科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在仔細審閱了陳瑤的論文後,張老師給她給了很多中肯的評價和修改意見,他對陳瑤說:“只要你有決心,你還是可以在學術科研的路上走得更遠的”,就是這一句話,讓陳瑤對自己充滿了信心,一直堅持在外國史學術科研道路上,並做出了驕人的成績。她坦言道:“要不是張老師當初的肯定和一直以來的關心,我不會走到今天”
張斌賢老師的教學以嚴謹著稱。因此,他的很多學生都吃過苦頭。他的博士生告訴記者,有一次張老師給他布置了讀書報告,讓他去看一本英文原文版的西方教育史方面的書。結果他由於偷懶直接去圖書館借了中文譯文版,寫了一份讀書報告交了上去。結果一下子就被“火眼金睛”的張老師識破並嚴厲批評了一番。張斌賢教授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做學術研究第一要素就是要科學嚴謹,治學不嚴謹是出不了成果的,史學研究更是要建立在第一手研究資料上的,更需要嚴格、嚴謹。”
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張斌賢教授注重知識傳授和能力發展的有機結合。他運用多種手段,通過不同環節,拓展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理解力、判斷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他認為教學的目的不僅在於使學生成才,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成人。先學會做人,再做學問。
他的學生說,張老師上課,總是給學生們帶來很多驚喜。在課堂上,他不單單是給我們講課傳授知識,更多的是教給我們學習的方法,分享他的思想。我們喜歡聽張老師的課,更喜歡張老師分享給我們的好的方法和思路。
張斌賢教授鼓勵他的學生說:“大學校園是一個人生的實驗場所,在大學時代,要敢於嘗試,勇於探索;大學是知識的殿堂,但大學並不是“自動提款機”;要獲得知識和你想擁有的一切,你需要付出持續不懈的努力”。在他的鼓勵和指導之下,他的學生已經在四面八方開枝散葉,將西方教育史學科在全國各地高校發展開來,桃李芬芳之季,他覺得很欣慰。
20多年來,張斌賢育人無數,他先後指導培養的研究生已經多達數十名,經他直接或間接指導的本科生更是不計其數。經張老師教育指導過的學生,無論是碩士、博士,還是本科生,都對張老師的嚴謹、認真、細心和愛護念念不忘。每逢教師節,他都會收到來自各地學生的賀信,同學們以自己真摯的語言表達對張老師的感激和熱愛之情,並表示會在自己的崗位上延續張老師傳承下來的育人精神。
新起點 追求無止境
2009年1月,張斌賢教授從工作了8年的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的管理崗位上退了下來,在他看來,最大的變化是有了更多的時間可以一心一意地好好教書和做研究。一年來,張斌賢教授覺得自己重新又回到了熟悉的環境,教學、科研,他方方面面都處理的遊刃有餘。
2009年,他又獲得了北京市以及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北京市高等教育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等多個獎項。同時他主持的西方教育史教學團隊被評為北京師範大學校級優秀教學團隊。此外,他還組織團隊成員一起開展了《美國著名大學校長叢書》等各類書籍的編寫工作。談及新一年的工作計畫,張斌賢教授談到計畫在全校範圍內開一門公共選修課“美國教育史”,爭取讓更多喜歡西方教育史的學生有機會接觸到有關領域的知識和前沿資訊。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裡,教育史這門學科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在被邊緣化的,很多人對歷史學有著這樣那樣的偏見。對此,張斌賢說:“教育史不是一門急功近利的學科,而是一門真正充滿智慧、充滿樂趣的學問。”張斌賢教授的這段話,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學者對於學科的熱愛,對於他來說,教書育人,研究西方教育史,與其說是一門學問、一種事業,更應當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高度,一種足以用一生去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