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國[鳳城刀客]

張文國[鳳城刀客]

張文國,字倚石,號鳳城刀客,古峽齋主,六四年生,系中國書法篆刻研究創作者;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會員;中國硬硬筆書法協會會員;中國印章協會會員,北京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寧夏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寧夏名人書畫藝術交流中心成員;寧夏大草原石刻文化藝術開發項目副組長;西北藝術網藝委會副主任;銀川市雕藝閣總經理。 作品入編《當代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大典》、《中國當代書畫作品博覽》、《當代華夏優秀書畫藝術家作品鑑賞》、《中國當代書法家圖鑑辭典》(出專集)“首屆國際書畫邀請賽”入選作品,並應邀在美國展出。

個人履歷

草原牧歌 草原牧歌

張文國,字倚石,號鳳城刀客,古峽齋主。1964年出生於寧夏青銅峽,1984年畢業於河北美院,玉泉山書畫院理事。

“鳳城刀客”本是篆刻家張文國的藝名。但這個稱呼,隨著張文國多年來,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有了名副其實的含義。 50歲的張文國喜歡篆刻,多年來,他用手裡的刻刀苦心堅守著藝術家的夢想。幾十年來,他還堅持了一件不為人知的事,但凡路見不平,便會拔“刀”相助。若不是一個熱線電話,這位“鳳城刀客”的“俠事”也許不會浮出水面。“張文國多次見義勇為,只要他見到有人被偷被搶就會出手相助,無論白天、晚上,每年都有不少小偷被他送進派出所。”熟悉張文國的高先生對記者說。 張文國記不清自己第一次“出手”是在什麼時候,出過多少次手……他覺得這些都沒有什麼,從20多歲時,見義勇為在他眼裡就是件平常事,只要遇到便不能視若無睹。 書畫家最珍視自己的手。但面對不法分子,張文國卻顧不上好好保護他的雙手,它負了傷,縫了6針。2004年春,在寧園晨練的張文國,聽到附近有人喊抓小偷,憑藉多年抓小偷的經驗,他判斷小偷可能逃逸的路線。果然,守候在寧園小門的張文國抓到了小偷。張文國的雙手便是在那次抓捕中被小偷劃傷。“回想起來也後怕,可是別人求救時我就什麼都忘了。”張文國淡淡地說。

2006年7月4日晚,張文國身著“龍袍”,手握一把紙扇,霸氣十足地出現在福建東南衛視的“超級明星臉”,觀眾席立刻傳出了不同的驚呼聲:“這不是皇上張國立嘛”“長得太像了”。張文國不緊不慢地向大家微笑,笑容頗具感染力。在才藝展示環節,工作人員在桌上擺上筆墨紙硯後,張文國大筆一揮,一個蒼勁有力的“龍”字便躍然紙上。其實,模仿張國立,只是張文國在福建的一段小插曲,他的真實身份是銀川市“名人畫廊”總經理,也是鳳城一帶赫赫有名的書法篆刻家,一個頗具智慧且有些許霸氣的儒商。

6月29日,張文國有幸被福建電視台公共頻道“金視點”節目組邀請,參加了一個書法交流節目的錄製。“超級明星臉”導演盧捷一眼相中他,邀他模仿“張國立”,於是,張文國有了一次意外的出鏡經歷。離開福建,回到故鄉寧夏,張文國還是繼續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寫書法、收集名人字畫、用刻刀在石頭上精心雕琢,做著他的生意。在別人眼裡,張文國是個在文化圈裡摸爬滾打的人,因為他擅長書法與篆刻,但張文國的心裡可不這么認為,他想把自己的店鋪越做越大,像張賢亮一樣,成為一個成功的文化商人。

A 從“刻字匠”“書法篆刻家”到商人 每個人都有夢想,並期待著把它變成現實,張文國是那些為數不多的能夠實現夢想的幸運兒。不安於現狀的他,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從一個小小“刻字匠”蛻變成一個篆刻名家,然後意外地以此為商,並越做越好。他潛心鑽研篆刻藝術時,有著一個藝術家身上特有的安靜氣質,但當他馳騁於商場時,就會顯露特有的霸氣。

迷上篆刻,緣於一件小事。上初一時,班裡一名男生寫的鋼筆字非常娟秀,經常得到別人的讚美,張文國心裡羨慕極了。他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去模仿那個男生的筆跡。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月後,張文國寫出來的字竟和同學的別無二致。以後的日子,張文國經常被老師點名叫去幫助刻制仿宋體的蠟卷。一次,學校舉行遊藝活動,只有持有蓋著老師印章的紙才能去玩遊戲。調皮的張文國靈機一動,偷偷跑到學校的灶房裡,摸出幾根胡蘿蔔,模仿著老師的印章刻了個“蘿蔔章”,然後蘸上印泥蓋在紙上,竟然瞞過票員,又多玩了好幾次遊戲。從那時起,張文國對自己的這個愛好越來越有信心,也喜歡上了書法與繪畫藝術。

高中畢業後,張文國在河北美術學校學習國畫專業。從美校畢業後,張文國突然覺得,藝術似乎並不能填飽肚子。他決定利用特長,下海經商。1984年,他投師首都刻字廠梅傲學先生門下,專攻印製。1986年,張文國回到青銅峽開辦了刻字廠,做廣告裝修等工作。張文國做事就是這樣,“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他還記得,青銅峽縣轉成青銅峽市那年,他魄力十足地接下青銅峽鋁廠刻制100多枚印章的單子,一下賺了上萬元。那時的他,可以說是一個相當成功的商人。但張文國不是一個容易滿足的人,他不甘心只當一個刻字匠,也不甘心在一個小地方乾一輩子。後來,張文國只身前往北京闖蕩,他想在那裡拓展自己的另一番天地,做決定的那刻他信心十足。

在北京,張文國開了一家裝潢公司,生意不錯。1996年,張文國又在京城文人墨客視為臥虎藏龍之地的琉璃廠開設了一間篆刻小店。這是因為他的內心有著熱愛篆刻的情結。雖然這個小店只賠不賺,完全靠他的裝修公司支撐,但他還是不忍心關閉這個心愛的小店。因為他希望以此為“據點”,求師學藝,讓自己的篆刻水平上一個台階。提高自己的技藝,除了張文國喜愛藝術,還有他骨子裡的商人意識,提高技藝能為自己增加競爭的籌碼。那時,他的篆刻技藝與書法水平突飛猛進。

B 一位藝術領域的成功儒商 現在的張文國,除了是一位知名的書法篆刻家,同時也是一位較為成功的商人。在銀川,他擁有兩家搞書法篆刻的店鋪。可張文國心裡清楚,這樣的成功,是經過了怎樣的大起大落,是挫折,讓他的霸氣性格中多了一絲內斂與寧靜。

1986年,當張文國在青銅峽開刻字廠與裝修公司的時候,已經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商人。1996年,當他懷揣著“家底”到北京闖事業的時候,幾年後,竟遇見了生意場上難以避免的“坎兒”。一時間,張文國成了身無分文的窮小子。

2003年,張文國帶著失落的心情回到銀川,他琢磨著要先掙點錢來養活自己。一個人在銀川街頭徘徊了好久。很長時間,他都在琢磨著怎樣“起死回生”。張文國看中寧園一個不起眼的“角落”,他覺得那個地方客流量比較大,弄一個篆刻鋪子,生意應該不錯。找到負責人,張文國向親人借了點錢交了租金,就開始自己動手焊門面。第一天營業,張文國賺了150元,就這樣,起早貪黑了一個月後,張文國竟賺了四五千元,掙得了他在銀川的第一桶金。經過了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張文國似乎變得沉靜了。

現在,在位於銀川市文化藝術市場中心的西塔博物館對面,有一個大門面的“名人畫廊”,其店內“鳳城刀客—書法篆刻”幾個字格外醒目。在二樓的展廳中,一大漢背人而坐,揮刀雕刻。那個大漢,就是張文國,而這個頗具規模的篆刻書畫店,就是張文國在2004年投資經營的。誰能想到,當時張文國在預付了這裡的房租後,又一次身無分文。可以說,在做生意方面,張文國眼光相當“狠”,而且非常獨到。只是,在他現在的生意經中,多了一份慎重和為人處事的謙和。

“名人畫廊”與周圍書畫商家不同之處在於,它的大多字畫作品是主人張文國親筆之作。他的書法,真草隸篆皆涉及,小字秀麗清雅,大書豪邁舒展;他的仿毛體草書,惟妙惟肖、傳神有致;他的國畫、山水、花鳥各具其道,雅俗共賞且頗具功力;他的篆刻,取材廣泛、縱橫有序、開合有度。

現在,許多人都會慕名前往張文國的店內“淘寶”。張文國認為,他的畫廊生意不錯,主要是他的畫作雅俗共賞,迎合了市場需求。

C 篆刻絕活 雖然張文國是個商人,可他在篆刻領域的造詣卻絲毫不遜色,並且練就了一手絕活。

張文國的篆刻作品取材廣泛,他雕金鏤玉,從鋼、銅、玉到軟硬石料無所不刻,在他的工作室,案下兩米多長的銅棒被他刻得所剩無幾。他還有一手絕活,那就是可以在密度海綿上刻字。誰都知道,海綿是個很軟的材料,用堅硬的刻刀在那上面刻字,以剛克柔,絕非易事。可張文國卻做到了,這樣的功夫豈是一朝一夕能成就的。

2006年6月29日,作為寧夏書畫界到福建交流藝術的代表之一,張文國參加了福建公共頻道的“金視點”欄目。在節目錄製現場,張文國的刻刀勢如疾風,在短短40分鐘內刻下10枚不同標準、書體的印章,其中包括楷書、隸書、宋體、仿宋體、粗黑體、大篆、小篆、行書、西夏文。之後,還寫了8尺平仿毛體草書《清平樂·六盤山》和4尺整張“一筆龍”,並為電視台現場題字。他將這三幅作品現場贈予電視台以表感謝,台下觀眾無不拍手稱絕。在那次比賽中,張文國代表寧夏,向福建和全國觀眾展示了他精湛的書法篆刻技藝。

因為這次機緣,才有了“明星臉”的經歷。回想起那時的情景,張文國笑笑說:“我沒想到,因為熱愛篆刻,我的生活總是因為它的存在而異常精彩,它讓我成功過。”

現在的張文國,閒時作畫、篆刻,忙時照顧他的書畫生意,有外省的廠商想找他做廣告,可張文國總是置之一笑,他說,他現在最大的夢想,就是做一個文化實體,把自己做個成功文化商人的夢變為現實,讓西北的書畫篆刻藝術得到更多人的欣賞與喜愛。

個人成就

作品入編《當代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大典》、《中國當代書畫作品博覽》、《當代華夏優秀書畫藝術家作品鑑賞》、《中國當代書法家圖鑑辭典》(出專集)“首屆國際書畫邀請賽”入選作品,並應邀在美國展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