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歷史
與開平碉樓群相比,張懷樓並沒有太大的建築藝術價值,但與眾不同的是,這座張懷樓濃縮了雲鄉人民光榮的革命傳統。張懷樓裡面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眾所周知,雲鄉是革命老區,但究竟“老”在哪裡?原來,早在1935年5月,中國共產黨便在雲鄉鎮成立了黨小組,同年秋,建立了黨支部。1944年10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新鶴大隊進駐雲鄉,在上級黨委的領導下,與雲鄉人民一道建設抗日民主根據地,組建了自衛隊,開展敵後武裝鬥爭。隨後,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中區縱隊主力500多人挺進粵中,抵達雲鄉,與新鶴大隊勝利會師,期間,部隊的司令部就設在張懷樓,張懷樓旁邊的清泉國小是當時的政治部。當時張懷樓的主人張帝榮(張懷的兒子)胸懷救國救民之大志,他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投身到革命隊伍當中。
相關故事
張懷樓的故事發生在1945年3月6日。當天凌晨,國民黨頑軍對雲鄉抗日根據地進行圍剿,由於當時留守在根據地的自衛隊武裝力量薄弱,難以組織有效的抵抗,為保存優勝力量,部隊決定讓大部分人撤退到皂幕山,少數人員留守了解敵情。留守的將士在敵軍的包圍下只得分別撤退到二村的雲清樓和三村的張懷樓。當時撤退到張懷樓一共七人,當中包括樓主張帝榮及其母親彭氏。張懷樓的戰士們與敵軍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他們成功擊斃了敵軍一名騎在馬上的連長。敵軍惱羞成怒,攻勢更加猛烈,但依然久攻不下,於是便在張懷樓外面縱起熊熊烈火,企圖把我軍戰士熏死在樓里。張懷樓裡面的戰士們就用水往樓的牆壁、窗戶噴灑,苦苦支撐下去。到了深夜,敵軍的進攻暫時停止了,我軍戰士便尋找時機,在樓頂北面放下繩索突圍撤退。負傷的張帝榮堅決要求留在張懷樓擔任掩護,其母彭氏由於年紀老邁,也留下來看護張帝榮,不能隨大家一起撤退。母子倆堅守著自己的家——張懷樓。次日凌晨,敵人一陣猛烈的攻擊下,未見樓內反應,便靠近樓下觀察,他們發現樓後面垂下的繩索,方知守樓戰士已經撤退。敵人搬來長梯,攀繩而上,自樓頂往下逐層搜尋,當搜到第二層的時候,發現了兩母子。經過一番嚴刑拷問,張帝榮仍然堅貞不屈。敵人便將其活活燒死。張帝榮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犧牲時年僅三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