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君[航天集團飛船副總設計師]

張慶君[航天集團飛船副總設計師]

張慶君,1969年5月出生,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塔山鎮人(現為徐州市賈汪區塔山鎮)畢業於江蘇省侯集高級中學,先後獲華北電力大學學士、碩士學位,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載人飛船副總設計師,資源系列衛星的總設計師和總指揮。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張慶君,1969年5月出生,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塔山鎮葛湖村人。出生於一個普通農家,父親是一名獸醫,母親在家務農,家境可以用一般來形容。他的國中、高中分別是在塔山中學、銅山縣侯集中學(1986年畢業,現江蘇省侯集中學)度過的,在同窗張學新的印象中,張慶君勤奮、好學是出了名的,他的性格平穩而樂觀,並且喜歡體育鍛鍊,學習成績在年級也是名列前茅。與其他同學相比,張慶君愛思考,尤其喜歡鑽研天文、地理、數學,這也為他今後從事航天高精尖技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86年高中畢業後,張慶君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華北電力學院,學習電力通訊專業,1990年畢業後又考上研究生深造。1993年,他被分配至航天部從事載人航天的工作,在以後的“神舟”一號至“神舟”六號飛船的技術研製中,張慶君逐漸嶄露頭角。他也幸運地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發展至今的全歷程。由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與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解放軍報、科技日報、中國青年報、工人日報、農民日報聯合主辦的第16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評選活動,12月18日在北京揭曉。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載人飛船副總設計師、徐州人張慶君成為第16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他也是近年來成為“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的徐州第一人。

張慶君的個人經歷,他從事載人航天研究十二年。作為神舟一號測控通信分系統技術負責人,為分系統的方案確定及與大系統間的接口確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並為載人航天工程研製完成了飛船測控通信模擬器。作為載人航天總體室主任,成功組織了神舟三號、神舟四號、神舟五號的總體設計、應急救生測控通信、儀表照明等研製工作,為一年兩艘及首次載人飛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等。

張慶君最崇拜的科學家是牛頓、李四光,他最不願意做的事是碌碌無為、墨守成規。他的性格是內向、不願張揚———36歲的張慶君在人生的起跑線上,為自己選擇了一條一生搏擊的跨欄跑道。短短12年間,他在這條跑道上跨越了近200個大大小小的障礙物,每一次跨越,都是一次開拓;每一次跨越,都是一次創新,張慶君在“神箭”與神舟的一次次騰飛與降落中,嶄露頭角、取得成功、走向輝煌。

神舟設計

嶄露頭角

2003年10月15日9點03分,一個來自茫茫宇宙的天籟之音在北京航天城飛控大廳迴蕩:

“北京,神舟五號報告,儀表顯示整流罩正常分離,我的感覺良好”這是楊利偉的聲音,是我國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航天員在地球之外與祖國的第一次通話!

張慶君 張慶君

20點整,當深深思念的張玉梅透過大螢幕看到了心愛的丈夫在太空的英姿時,激動地心臟幾乎都要跳出來。楊利偉告訴她:“我一定會圓滿完成任務,請等待我的好訊息”。楊利偉還對8歲的兒子楊寧康說,這裡的景色非常好,我看到了美麗的家。這時,人們在大螢幕上看到,楊利偉左手舉著一面國旗,右手持一面聯合國旗,面帶微笑的向大地揮手致意,並用中英兩種語言說道:“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

清晰的話音配上清晰的畫面,穿透地球大氣層的重重“圍剿”,通過電視的現場直播,呈現在全國人民面前。聆聽著楊利偉鏗鏘有力的話語,仰視著楊利偉遨遊太空的雄姿,很多人激動得流出了眼淚。可是,在人們為楊利偉的登天壯舉激動不已的時候,可否想到,完成飛船圖像處理話音傳輸系統設計的,竟是一位剛剛邁出校門不足一年、時年僅有24歲的年輕人,他就是現任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副總設計師的張慶君。

這是一位在江蘇徐州鄉下土裡刨食的農村娃子。

1993年,剛剛打過“六九”頭。那天,天上淅淅瀝瀝的下著小雨。一輛老式吉普車把華北電力大學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研究生畢業的張慶君接到了他居住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單身宿舍———這是8個人擠在一起的房間———比張慶君在校的住所差了一大截。張慶君似乎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剛剛開工的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神秘莫測的高空探索,正在搭建的神舟飛船研製舞台,深深地吸引著他。他為能夠從事這項崇高的事業而興奮,而熱血沸騰,從這裡,他一步步走向浩瀚無垠的太空。

那是他正式走向工作崗位的第四個星期三,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測控與通信分系統主任設計師余孝昌把他叫到辦公室,把飛船系統18項關鍵技術攻關項目之一的“神舟飛船圖像處理話音傳輸系統”總體方案的設計任務交給了他。一副千斤重擔就這樣壓在了張慶君的肩上。

那是張慶君難以忘懷的歲月。永不言敗的他,在科學的海洋里奮游。他把所有的精力濃縮成一個“鈾”分子,讓它在奮游中裂變。他的腳步從學習新知識邁起:從電路、電場、電磁波中一步步邁向了《飛行器設計》、《宇宙概論》。那些天,他像著了魔一樣,出了圖書館就進實驗室,抄寫的讀書筆記也像他一樣著了魔似的瘋長,一本、兩本、三本,足足摞起了七、八本,那是1000多個日日夜夜拼搏的結晶,記載的是他嘔心瀝血的歷程。就是憑著這股子立志創新的勁頭和在校學習期間打下的堅實基礎,很快他便走完了原有理論和飛行器設計理論銜接的過程,鋪平了他一展抱負的奮起之路。

1995年,張慶君負責的神舟飛船航天員話音處理技術總體設計方案在攻克了射頻頻率選定和圖像話音編碼等技術難關之後,終於浮出了水面。經過與飛船其他分系統以及航天員系統、運載火箭系統、著陸場系統等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無線電接口調試後,神舟飛船圖像處理語音傳輸系統終於完成了攻關,順利轉入了方案階段。神舟飛船圖像處理語音傳輸系統把天上地下連成一個整體,為我國航天通信網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走向成功

上天落地有章循

1997年,張慶君被任命為飛船總體室副主任。在經歷了四年的摸爬滾打之後,躊躇滿志的他走馬上任,開始了人生的又一次跨越。

2001年的春天,黨中央決定進行神舟二號的發射,作為總體室副主任,組織神舟二號總體設計和實施的重擔義不容辭的落到了張慶君的肩上。

在有限的時間和次數內,要把各分系統的電功能和性能指標全部測試到位,必須要制定出合理的測試流程和測試路徑,從而達到最高的測試覆蓋。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熟知飛船的整體性能,熟知各分系統的性能。這可是有著300多台電子設備、8萬多個節點、40多萬條語句、100多個故障模式和11種飛行模式的龐然大物,而所有這些都是通過一個個接口連線成一個整體,每一個接口就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所涉及的技術範圍幾乎囊括了光機電熱的各個領域。

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那是說牛犢並不知道老虎的利害。然而對於張慶君來說,他明明知道老虎的利害,卻偏向虎山而行。永不滿足、銳意創新的張慶君面對新的挑戰,又開始了新的拼搏。

一年多的時間,很快過去了。在經歷了從微觀到巨觀,從部件到系統的幾個來回之後,張慶君的大腦里,儲存起系統設計的概念和方法,他把集體的力量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動力,在老專家的幫助下,終於把總體設計和規範制定的兩副重擔平平穩穩地挑到了終點。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挾風攜電,直入太空後又勝利降落在預定著陸點。張慶君設計的總體方案和近30項測試規範經受了太空的考驗,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又做出了填補空白的重要貢獻。

2005年初,張慶君被任命為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副總設計師。針對“神六”載人航天飛行時間長,在軌試驗和航天員活動多,試驗隊新人、新崗多等特點,張慶君組織編制了相關管理要求、技術流程和計畫流程,並制定了質量管理計畫;確定了飛行控制技術工作的措施和不漏判、不誤判、不延判數據判讀等原則。

……

一條條原則,一個個規範,使我國載人飛船從研製、測試、放飛、飛控到降落的全過程有章可循,有路可通,並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後續發展提供了科學的依據。這是中國航天人對事業的一絲不苟,記載著中國航天人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創新意識。就是在這些原則、規範的不斷出台和完善中,張慶君推動著中國航天軟體的工程化管理,把數字航天推向了一個新的套用階段。

勇攀高峰

飛船在太空接吻

2004年8月,北京的天氣異常炎熱,持續的高溫撩撥得人心煩躁。就在8月中旬,一個由六、七個人組成的小分隊,悄悄開進北京航天城西北角的稻香湖培訓中心。這是一座未入級的兩層小樓,小分隊住進了二層的幾個房間。其中有一個30歲剛出頭的年輕人,他就是被任命為載人航天二期目標飛行器負責人的張慶君。不久,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同樣年輕的袁家軍也來了。他們把自己封閉在悶熱的房間裡,開始了無休止的論述和計算。

就在他們進駐後的第六天,張慶君的寫字檯上摞起了一份幾千頁的檔案———這裡記載的是飛行器空間對接的四個方案。

軌道交會對接,說白了就是將兩個不同的飛行器在遙遠的軌道上連線到一起,它的方案制定存在著三大難點:其一,能夠對交會對接技術進行試驗驗證,並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試驗信息與結果;其二,繼承一期工程和預先研究的科研成果,儘可能的減少技術風險,從而確保航天事業的正常進行,第三,儘可能的節省經費,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要找到一個可以同時滿足以上三個條件的方案,它們所面臨的最大困難是時間緊、任務重。

2004年8月28日,東方的天邊上露出了一抹魚肚白色,一夜未眠的張慶君揉了揉略帶血絲的雙眼,把幾千頁的檔案分裝在幾個口袋中。他叫醒和自己一起乾到凌晨,剛剛眯上眼睛的袁家軍,一起擠上了進城的汽車。

上午9點,北京海淀區白石橋五院第一會議室。

關心載人航天發展的老專家楊嘉墀、王希季、閔桂榮、屠善澄、戚發軔早已在會議室等候。他們要最後審定五院載人航天二期交會對接目標飛行器的技術方案———張慶君和他的同事們六天六夜攻關的成果。

雪白色的大投影螢幕上,投下了他們精心研製的成果。面對專家們挑剔的目光,張慶君底氣十足:四種方案脈絡清晰。聽完他的介紹,專家們深深地透出一口氣:“你們這次做的方案,才叫個方案。”

禮花升起來,獅子舞起來,軍樂響起來,2005年10月18日,北京航天城沉浸在一片歡騰的海洋之中。直徑2.5米、重3.3噸的“神六”返回艙,在經過100多個小時的太空飛行之後,乘坐著披著大紅花的斯太爾大卡車,在警車的護衛下,回到了她的娘家———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此時的張慶君,心情已經很平靜。12年的奮鬥,換回的是豐碩的成果,換回的是攀登科學高峰的天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