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明[青年教師]

張思明[青年教師]

張思明,中國人名,多一項詞條。分別有當代青年教師張思明,元代人物張思明和宜春學院教授張思明。其中,宜春學院教授張思明男,生於1951年6月。承擔的實踐性教學工作:指導三屆預防醫學學生12人畢業論文,組織參與三屆臨床、麻醉專業本科生畢業實習考核。主持多個本領域研究項目和發表論文多篇。

基本信息

張思明簡歷

張思明[青年教師] 張思明[青年教師]

張思明,男,漢族。出生於1957年10月。籍貫:上海。曾在北大附小、上海虹口一中心國小、江西鯉魚洲“五七學校”學習、勞動。1974年高中畢業於北京大學附屬中學。1975年起工作於北京大學附屬中學數學組。他通過刻苦自學、頑強拼搏取得了自學考試的優異成績,是全國自學成材的先進典型之一(見中央電視台的專題片“自強鑄輝煌”)。

1981年起在職參加北京市高等教育數學專業自學考試。1985年獲得北京大學頒發的數學專業本科畢業證書和理學學士學位。1989年公派在日本崗山大學教育學部研修日語和計算機輔助數學教學。

1991年在職在首都師範大學數學系繼續攻讀學科教學論方向碩士研究生課程,1993年以全優成績畢業並獲碩士學位。

1992年被破格評為中學高級教師。1997年被評為北京市青年骨幹教師。1998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中學數學特級教師”稱號。

他熱愛教育工作,曾長期堅持擔任班主任。他熱愛學生,能從思想、學業、身體、心理等諸方面關心他們的全面成長。在教育上他講究教育的科學性、實效性和及身性,注重思想教育與科學知識的結合和無形教育環境的創設,特別注意培養學生對集體、民族、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心和自身的進取精神。他3次參加義務獻血,多次利用假期去京郊、張北、內蒙、沂蒙、新疆等教育貧困地區支教,助教。在教學上形成了以“數學課題學習”為特色的教學風格和大量實踐成果。

1996年被評為“北京市十大傑出青年”和當選全市青年教師的“師德之星”。

1997年獲北京市“五四獎章”。

1999年獲北京市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和數學教育的最高獎“蘇步青數學教育獎”一等獎。評為北京市當時最年輕的數學特級教師。

2000年當選為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2001年評為全國優秀教師。

2003年評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2004年再獲北京市第二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

主要業績

張思明 張思明

張思明同志熱愛教育工作,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75年參加工作以來,29年裡他虛心向老教師學習, 長期堅持擔任班主任(20年)、年級主任(5年),模範履行教師職責。他有很強的事業心和使命感,熱愛學生,能從思想、學業、身體、心理等諸方面關心他們的全面成長,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學生,深受學生和家長們的好評。所帶畢業班的學生幾乎全部升入大學,多次被評為北京市級先進班集體。還培養發展學生黨員兩人,校學生會幹部10餘人,2003年理科狀元等優秀學生。他的上百名學生在全國、全市的創新大賽、數學套用等競賽中獲獎。

張思明同志刻苦自學、頑強拼搏取得了自學考試的優異成績,是全國自學成材的先進典型之一(見中央電視台的專題片“自強鑄輝煌”)。他戰勝家庭帶來的種種困難(父親因公犧牲,母親重病,岳母半身不遂),在當班主任和滿工作量的條件下,完成了24門課程的自學考試並以全優成績完成了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學習和論文答辯(93年)。研究生畢業後,他毅然放棄大學的工作機會,回到基礎教育的第一線。

在教育上他講究教育的科學性、實效性和及身性,注重思想教育與科學知識的結合和無形教育環境的創設,特別注意培養學生對集體、民族、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心和自身的進取精神。他特別關心有特殊困難(殘疾、單親、父母離異等)的學生,用對學生一輩子負責的精神對待學生,為他們傾注了心血和愛心。如1985年,他所帶的班“早戀”問題比較突出,他就選擇了“早戀”對學生的心理影響和教育引導對策為研究課題,通過觀察了解“早戀”學生的心理反應,通過大量個別工作,找到了“淡化、疏導和人生優選法”的教育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相應的論文在1988年獲“北方八省市思想教育優秀論文”二等獎,為多家教育期刊轉載。

他發現學生近年來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較多,就選擇了“焦慮的形成與調適”作為研究課題,通過調查了解學生的焦慮的起因、表現、利弊影響,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為學生介紹多種心理調適方法,並指導家長進行相應的措施配合,使學生形成較好的心理狀態,相應的論文發表於《班主任之友》1995年第5期的首篇。

針對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用不同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結合學生出現的學習障礙和困難,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技術指導,是他班級管理的一大特色。1996年他有關學生學習指導的德育論文獲全國二等獎。1996年被評為“北京市十大傑出青年”和當選全市青年教師的“師德之星”。1997年獲北京市“五四獎章”。

在學校工作中,他講團結、講奉獻,服從分配,自覺地嚴格要求自己,克服困難,一直承擔大負荷的工作量,多次參加義務獻血,多次利用假期去京郊、張北、內蒙、沂蒙、新疆等教育貧困地區支教、助教,多年一直熱情資助山東農村的三位貧困學生上學。在日本進修學習期間他心繫祖國,用自己出色的學習成果和人品贏得了國外導師、他國留學生稱讚和所在地留學生黨組織的很高評價。回國時他為學校帶回了價值60餘萬日元的教學設備和外匯。他三次被評為區級“先進教師”、五次被授予市級先進稱號,一次評為全國優秀教師。

張思明同志在數學教學、學生學法指導、計算機輔助數學教學方面有豐富經驗和一批成果。評優保兩次獲一等獎。已發表的文章和參與編寫的著作達 150萬字,從87年起他參加了我校和海淀區的數學競賽的輔導工作,長期擔任市、區數學學校(原奧校)的兼職教練員。先後輔導了宗風華、江小輝等10餘位學生在全國數學、計算機競賽中獲獎。1993年作為北京隊的主要教練之一和何老師一起帶隊參加了中國奧林匹克冬令營(山東大學),獲得團體第二名。

作為跨世紀接班人的青年教師,他認為不能僅滿足於學習借鑑前人的經驗,停留於“傳道授業解惑”的程度上。要有所發展、有所創造,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這是一個教師成熟的標誌。他要求自己,一定要通過認真學習和鑽研現代教學理論和身邊老教師的成功經驗,結合自己的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特點。

張思明同志從1993年起開始進行“導學探索、自主解決”教學模式和中學數學建模的教學探索和實踐。他在數學教學中突出表現了激發學生自主性、創造性的教學特色和風格。近幾年為全國、北京市、海淀區做了多場大型公開課,每次都有上百名教師參加觀摩,受到廣泛好評,產生較大影響。1999年獲北京市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999年9月獲全國數學教育的最高獎“蘇步青數學教育一等獎”。

2001年他在全國50多位教師中,以20餘位專家的全票當選,參加教育部“更新教育觀念報告團”做為第一報告人,在全國宣講他做數學創新教學的成果,報告13場,行程2000里,受到全國聽眾的一致好評和很大反響。媒體有不少報導。

張思明同志從1999年起參加了國家教委主持的《國家數學課程標準》的研製工作,現在是高中《國家數學課程標準》的研製核心組成員。是新課程開發和推廣工作中少見的一線教師代表。2004年作為副主編參與高中數學新教材(北師大版)的編寫。主持了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研究課題(“跨世紀園丁工程”“特級教師計畫”專設課題)——“中學數學創新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的科研任務(2003年已結題,被評為20M年北京市第二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

在教學上,他通過數學課題學習等多種形式,特別注意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他的學生中有6 人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1996,2002)中獲獎,3人在全國青少年創新大賽中獲得一、二等獎。有130多人次在北京市高中數學知識套用競賽中獲獎。輔導的學生葛鑒橋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他撰寫的40餘篇文章、150餘萬字的著作中在全國和市級以上評比中獲獎的就有8項,1998年獲柏寧頓中國教育基金會第四屆“孺子牛金球獎”,1999年獲“蘇步青數學教育獎”一等獎和北京市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000年獲胡楚南優秀教學成果獎。2001年當選“全國優秀教師”。2002年被評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他多次代表北京的教師到香港、美國史丹福大學等進行學術交流。今年,在教育部組織的新課程國家級培訓中,他作為數學高中新課程標準的研製者之一,在培訓中發揮了骨幹作用,他的專題報告,引起全國參與培訓教師的高度讚揚。

他在總結自己的工作時寫下了這樣的話:“我常聽到一些年輕的朋友抱怨命運不好,沒有機會,其實比起“老三屆”來我們要幸運得多。只有當自己真正有了“內動力”,才會發現機會,珍惜機會,抓住機會。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我覺得影響青年人成長的最大障礙,不是環境和他人的作用,而是自己的惰性、滿足、自我原諒、自我開脫,是不甘寂寞、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這種輕浮的“瀟灑”。人生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不會都是“艷陽天”,總會遇到一些溝溝坎坎。我們既要想到不耕耘就不會有收穫,更要想到有十分的耕耘並不一定有十分的收穫。但是最重要的是先要去耕耘,因為人生的“季節”是不等人的”。作為教師保持“職業青春”常在的秘密只有一條,那就是終身學習、不斷進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