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事跡
“高雅的人,看背影就知道;奮進的人,聽腳步就知道;和善的人,看笑容就知道;優秀的人,看你就知道。”這是一條摘自《讀者》2009年第19期的簡訊。也許生活或事業上做到其中的一條並不難,難的是四條都能做到。在鄂爾多斯希望國小的沃土上,就有一個為了實現這樣的人生理想而默默追求的人,她就是青年教師張建春。
個人情況
一、個人修養——力求高雅和善
作為一名教師,張建春老師深知學習是終身的事,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在思想上與時俱進、在業務上強人一籌。“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該有一條常流常新的小溪。”這是她在師範讀書時學到的一句話,多年的工作實踐,她切身體會到了這句話的深刻內涵。於是,案頭上除了教學用書,更多的是她提高自身業務素質用的教育書籍。在書中,她認識了魏書生、李鎮西、管建綱、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她感受到了高效課堂的風暴般的洗禮,她羨慕於蔡林森校長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神奇威力。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讓她深諳為人、處世之學問,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更是根植於她的內心。做一個高雅、深邃的語文教師是她的夢想,做一個為人和善的校園一分子更是她努力的方向。
二、教育教學——堅持奮進優秀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她深知“勤”的重要性。從剛剛踏上三盡講台那個拘謹無助、課路凌亂的教學新手,到現在能夠在四十分鐘內展現自己教學個性的語文教師,張老師經歷了漫長的求索和不斷地學習。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充足的個人精力可以讓她將心思更多地用在研究課堂教學上,用在努力提高學困生的學習狀況上。在學校大力推進課改的進程中,她積極實踐、努力求索,帶領自己班級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上開拓出一片廣闊的天地。剛開始,五小的“六步自學指導法”課堂教學模式於她於學生,都是一個難懂的辭彙。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合作能力,她認真學習杜郎口中學的經驗,積極向同教研組的教師請教。將學習交給小組、將思考和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她這樣說著,也這樣做著。為了調動學生的自學興趣,她絞盡腦汁、設計科學而富於激勵意義的小組獎懲辦法,從培訓小組長、到組織學生自學、預習、批註、匯報,這中間的每一個細節都要做得實實在在。學生能力的培養固然重要,可教師組織引導作用的發揮更是不可忽視。為此,每節課前,她都要精心備課,這裡的備課難度要大於以前,以前只是備備教參、備備課本、備備課例,可現在的自學指導學習法,學生課堂上會說到些什麼,會出現哪些疑難,教師是根本不可預知的。所以,教師在課前就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對教材文本、學習重難點,特別是學生的預設和生成,她都要瞭然於心。幾年來,她堅持和學生閱讀課外各類優秀文學作品。《時代廣場的蟋蟀》、《魯濱孫漂流記》、曹文軒純美小說系列等等,都是她們師生共同談論的話題。
付出總有收穫,她所任教的班級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提高很快,學生成績在每學期期末都名列年級前列,她本人代表學校參加旗市兩級課堂競賽也分別獲獎。
三、班級管理——民主與博愛並存
了解張建春老師的人都知道,她本人是一個對學生要求比較嚴格的人。在她的班主任信條中,永遠牢記的是“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樣一句話。她深知教師個人對學生的影響,所以要求學生做到的,她總是第一做到。班級管理中,她更講究科學民主。自從學習了李鎮西、魏書生等教育名家的班級管理思想之後,她在自己的班級中也努力創建“人人有事乾、事事有人管”的管理模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當然,在班級管理中也總有一些孩子,他們有的父母離異、有的學習方面有一定困難,需要老師將更多的愛播撒給他們。在張老師的班級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
小旭(化名),一個非常機靈的小男孩。可是父母的婚姻破裂使得他缺少了許多正常孩子應該有的關愛。一年級時,小旭的父親去工地打工,很晚才回家。因為鎮內孩子一天要吃三頓飯,而小旭的家在郊外。他爸爸中午不回家,有時給他一元錢買食物充飢。可特殊的家庭背景讓一個七歲的小孩沒有自控力。早晨的時候,小旭就已經將錢花光了。中午只能在大街上用搗亂來排解飢餓。當作為班主任的張老師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就自己拿出錢來給這個學生買上麵包等其他食品。一次,小旭連續幾天都不能按時來上學,數學課本也找不著了。為了了解真實情況,張老師特地去他家家訪。和他家長探討了更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又給他找了一套舊教材。後來,每當小旭學習有進步時,張老師便會以獎勵的方式給他買一些文具。如此這般,這名學生後來無論是在學習還是習慣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這只是張老師十年工作長河中一朵小小的浪花,她的關愛之舉,她真誠為人的品格,都在時時刻刻地影響著她的學生們。這就是張建春老師,一個正在不斷成長的青年教師。走近她,你會發現:愛心之花,馨香滿懷,常開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