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張廷玉(1910-1966),衡州花鼓戲著名小生演員。六歲時,父死母嫁,孤苦無依,九里渡巫師湯成足憐而收為義子。九歲從鄧金生學唱衡州花鼓戲。以演《安安送米》之安安而名噪鄉里,甚得老師喜愛,常背負他輾轉演出於各地。張廷玉年紀稍大些後,開始學習旦行,因倒嗓,又改學場面(樂師)。民國十九年(1930),廷玉嗓音漸復,得勝班班主王春和勸他從屈榮卿習小生。首次在《金釧會》中飾張金生,以扮相俊美、眼大有神、表演細膩,獲得了滿堂彩聲。從此“雪伢子”聲名風靡衡州花鼓藝壇三十餘年。張廷玉擅演窮秀才戲,《楊春龍》、《朱買臣》、《山伯訪友》為其代表作。他演楊春龍,在“東閣相會”一場中,一段四川哭皮唱得纏綿悱惻,催人淚下。他的唱腔很有特色,噴口有力、字字入耳,腔隨字行,婉轉動聽。楊春龍打漁鼓更精彩,揭露嫌貧愛富的劉洪吉的卑劣行為於嬉笑怒罵中,痛快淋漓,百看不厭。他飾朱買臣,在“吵嫁”一場中,以憨厚反襯崔氏之刁蠻,把朱買臣窮而不俗、憨而非蠢的性格表演得恰到好處。演崔氏的周恩蘭說:“和張老師演戲,他能把他拉到戲中去,不會演戲也能演好戲”。張廷玉演戲,剪步走圓場,腰微弓,左手提衣下擺,右手成斜線擺動水袖,身段非常優美,至今猶為小生行所效法。
1955年,張廷玉參加湖南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會演,在折子戲《水漫藍橋》中飾魏奎元。這是小生獨角戲,唱做並重。張廷玉演技精湛,在演到水漫橋上時,人物心情、水勢層次分明,得到中國戲曲研究院羅合如、郭漢城、胡沙等專家的讚許,獲演員一等獎。另外,他的戲路廣,飾《追魚》中披髮仗劍之張天師、《劉海砍樵》中幽默詼諧之狐大姐、《生死牌》中老成持重之黃伯希、《柯山紅日》中正氣凜然之軍政委,皆能傳神、各臻其妙。所創新腔西湖二流、西湖滾皮、三川調數板已成為衡州花鼓戲的保留腔調。
1956年參加中央文化部舉辦的第二屆全國戲曲演員講習會學習,受到梅蘭芳、程硯秋等藝術大師的教益。並於中南海為毛主席等中央領導表演衡州花鼓小折子戲《水漫藍橋》,並被吸收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1950年起至逝世,一直任衡陽市花鼓戲劇團團長。
個人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政府組建衡陽市衡劇工作隊,張廷玉擔任副隊長。
1950年被選為衡陽市花鼓戲劇團團長。
1955年,參加湖南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會演,在折子戲《藍橋會》中飾演魏奎元,受到中國戲曲研究院羅漢如、郭漢城等專家的一至讚許,獲演員一等獎。
1956年參加中央文化部舉辦的戲曲演員講習會學習,受到梅蘭芳、程硯秋等藝術大師的教益。於中南海演出衡州花鼓小折子戲《水漫藍橋》。
先後飾演過《孟麗君》中的元成宗、《劉海戲金蟾》中的狐大姐、《生死牌》中的黃伯希、《金鱗記》中的張天師,生、旦、淨、醜,演來性格迥異。戲路之寬,無論內行、外行均表嘆服。扮演現代戲中的角色,也很有成就。他在《年青一代》中飾退休幹部,《紅星高照》中飾老農,《血肉相連》中飾董醫生,《柯山紅日》中飾軍政委,無論工、農、商、學、兵都能創造出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雖行政工作繁重,但仍不斷參加演出,無論扮演主角或配角,都很認真、入戲,一絲不苟。
張廷玉文化不高,但善於吸收,勇於創新。五十年代初期,從長沙學來(西湖調),經與樂師研究改進,發展板式,取代了南、北路,結束了花鼓戲夾用湘戲聲腔的歷史。排演《生死牌—別女》一折時,有一段長唱詞,一時無適用曲牌。他自創(三川調數板),如泣如訴,很有特色,現已成為衡州花鼓戲保留腔調之一。
張廷玉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湖南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衡陽市委員會委員。
1966年因病逝世,留下《藍橋會》一張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