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大傳(名家巨著,在險惡官場實現人生抱負的精英成長經歷)

張居正大傳(名家巨著,在險惡官場實現人生抱負的精英成長經歷)

張居正大傳的作者是朱東潤,於2009年在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名著。

圖書簡介

作者: 朱東潤 著
出 版 社: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9-1-1
  • 字數:
  • 版次: 1
  • 頁數: 352
  • 印刷時間:
  • 開本: 16開
  • 印次:
  • 紙張:
  • I S B N : 9787561345504
  • 包裝: 平裝
定 價:¥32.00

編輯推薦

明代有種種特點,政治家只有一張居正,最驚心動魄的王朝改革故事,最激勵人心的精英成長經歷,最紛繁蕪雜的官場鬥爭傳奇,中國政治名人傳記經典之作,學術大師朱東潤巔峰巨製。

內容簡介

張居正是明朝後期傑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改革家之一。他從荊州的一個普通家庭起步,經過不懈努力,成為萬曆首輔、神宗皇帝老師,以及明朝中興的奠基人。
張居正對明朝的弊政做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都頗有建樹。但是,為了推行改革措施,張居正也曾經使用過不光彩的手段,其個人生活也難說檢點。生前,他位高權重,一言九鼎;死後,卻被剝奪諡號,查抄家產,禍及子孫。否定了張居正改革成果的大明帝國,也走向了滅亡之路。
閱讀本書,讀者會對張居正這位專制王朝的著名改革家有更深刻的理解與同情,對傳主所置身的那個時代有更清醒的認識與反思。本書不僅有相當突出的學術成就與研究價值,也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與實用價值。

作者簡介:

朱東潤(1896―1988),江蘇泰興人,著名學者,傳記作家,曾留學英國倫敦西南學院,對西方傳記文學有深入研究。l949年以前,他先後在武漢大學、中央大學和齊魯大學等高校任教。建國後,擔任復旦大學教授,是復旦第一批博士生導師之一。 朱東潤治學嚴謹,著作等身,主要包括有《張居正大傳》《陸游傳》《陳子龍及其時代》《杜甫敘論》等。代表作《張居正大傳》寫於1943年,與《朱元璋傳》《李鴻章傳》《蘇東坡傳》一起,被譽為“20世紀四大傳記”,成為中國傳記文學的不朽經典。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荊州張秀才”
第二章 政治生活的開始
第三章 休假三年
第四章 再投入政治漩渦
第五章 內閣中的混斗(上)
第六章 內閣中的混斗(下)
第七章 大政變
第八章 初步的建設(上)
第九章 初步的建設(下)
第十章 第一次打擊以後
第十一章 從奪情到歸葬
第十二章 元老的成功
第十三章 鞠躬盡瘁
第十四章 尾聲
附錄 隆慶、萬曆十六年間內閣七卿年表
媒體評論 在張居正那裡,大火就是清涼界。他是以這樣的氣概,這樣的穿透精神,這樣的身於“一身萬死”的事業。他不但以赫赫威勢彈壓群臣,強力推進改革,而且還以道與皇室展開激烈博弈。 ――馬立誠張居正變法,這場後世看上去很美的歷史事件,而在實際演進過程中,充滿著密室陰謀、排斥異己、陷害政敢等種種醜惡的東西,這才是中國傳統政治的真實面目。要以不光明的、甚至厚黑的手段,去建立光明的、偉大的事業,這是那個時代政治家的宿命,他們無可選擇。  ――十年砍柴 著名作家、評論家 在國家陷入深重危機、財政入不敷出、流民四處鬧事、政治腐敗不堪的情況下,張居正以他深不可測的心計、陰險無比的手段,奪取了最高領導權,並發揮其不世出之奇才,創造性地進行了偉大的政治運動,為明朝迎來了新的生機,無愧於最傑出的政治家的稱號,堪稱國家之棟樑,民族之驕傲。  ――當年明月 網路超人氣作家 張居正的十年新政,其重點在改變文官機構的作風,這一文官制度受各種環境之累,做事缺乏條理。張居正力圖振作,要求過於嚴厲,以至抗拒橫生。在他有生之日,他猶可利用權勢壓制他的批評者,可是一旦身故,他的心血事業也隨之付諸流水。  ――黃仁宇著名歷史學家 在張居正那裡,大火就是清涼界。他是以這樣的氣概,這樣的穿透精神,這樣的悟性根基,投身於“一身萬死”的事業。他不但以赫赫威勢彈壓群臣,強力推進改革,而且還以道德之師自命,與皇室展開激烈博弈。  ――馬立誠著名學者 張居正變法,這場後世看上去很美的歷史事件,而在實際演進過程中,充滿著密室陰謀、排斥異己、陷害政敵等種種醜惡的東西,這才是中國傳統政治的真實面目。要以不光明的、甚至厚黑的手段,去建立光明的、偉大的事業,這是那個時代政治家的宿命,他們無可選擇。   ――十年砍柴著名作家、評論家 在國家陷入深重危機、財政入不敷出、流民四處鬧事、政治腐敗不堪的情況下,張居正以他深不可測的心計、陰險無比的手段,奪取了最高領導權,並發揮其不世出之奇才,創造性地進行了偉大的政治運動,為明朝迎來了新的生機,無愧於最傑出的政治家的稱號,堪稱國家之棟樑,民族之驕傲。   ――當年明月 網路超人氣作家

書摘

第一章 “荊州張秀才” 
宋恭帝德釣二年,臨安陷落,皇帝成為俘虜。宋代遺臣,立益王是為帝,改元景炎,繼續鬥爭;景炎三年帝罡死了,他們再立衛王?為帝,改元祥興。整個的鬥爭,開始向南轉進,南宋王朝的根據地,剩得海南島的一角。是年,文天祥的孤軍失敗,天祥也成為俘虜。祥興二年,崖山的鬥爭又失敗了,陸秀夫抱帝?投海。張世傑還想再立皇帝,重新燃起鬥爭的火焰,但是驚天動地的風浪,沉滅了這一個民族英雄。南宋王朝的抗元鬥爭就這樣慘痛地結束了,這一年是元世祖至元十六年。
宋王朝倒下去了,元王朝興起來了。但被壓在底層的廣大貧苦人民,地位並沒有改善,他們過的仍然是被奴役的生活。在中國境內,仍然是只見到荒淫、暴虐、屠殺和滅亡。部分的統治階級沒落了;曾經統治中國三百二十年的宋室,再不能產生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的死亡,在士大夫的中間,也喊不出一個百折不回的志士。剩餘的只是月泉吟社這一流的詩人,借著“春日田園雜興”的詩題,流露一點改朝換代的嘆息。
整個的中國,便隨著上層階級的沒落而沒落,四千年的歷史,從此便成為統治者腳下的灰塵嗎?不會的。和西方傳說中的長命鳥一樣,中國人民正從毀滅里得到再生。人民的力量是不能摧毀的。統治者的昏庸腐朽,替他們自己挖掘墳墓,但是人民大眾不會隨著垂死的統治者走向滅亡,他們要用自己的力量掙斷身上的枷鎖,爭取生存的權利。他們正準備力量給騎在頭上的統治者以狠狠的打擊,而他們中間,也正在產生領導人物,領導全人民作鬥爭。這便是元順帝以後中國的情態。順帝至正十一年販布的徐壽輝起兵,十二年卜士的兒子郭子興起兵,十三年販鹽的張士誠起兵,十五年白蓮會的韓林兒稱帝。在這一大群人中,最特出的,一個是皇覺寺的和尚朱元璋,一個是沔陽的漁夫陳友諒。朱元璋把握著最後的勝利,成為明朝的太祖高皇帝。
明太祖起兵,定遠人李善長到了軍門,只是說,“從此有天有日了”。濠人陸仲亨才十七歲,父母兄弟都死了,他懷著最後的一升麥,躲在草中,唯恐被亂兵搜到,把他送上死亡的境地,恰恰被太祖看見了,太祖喊一聲“來呀”,仲亨從此投軍。這裡看到當時的慘狀,和一般人對於這一番動亂的期待。以後善長直做到左丞相,仲亨也成為開國功臣,封吉安侯。有名的功臣里,徐達、湯和是濠州人,李文忠是盱眙人,李善長、馮國用、馮勝是定遠人,鄧愈、胡大海是虹縣人,常遇春是懷遠人,廖永安是巢縣人,他們以外還有許多出身濠州附近的功臣。在明太祖的領導下,淮水流域出了許多英雄。到了明室中衰的時期,也幸虧淮水流域一個無名英雄的後裔,再從人民中間出來,重新領導國家的事業,為明王朝的統治,延長了七十二年的存在。這是明代的大學士張居正。
居正出生的時候,明室已經中衰了:太祖、成祖的武功沒有了,仁宗、宣宗的文治也沒有了,接後便是正統十四年英宗出征,不幸恰被韃靼人包圍,大軍數十萬遇到殲滅的命運,連皇帝也成了俘虜。在這個困難的階段,幸虧于謙出來,擁立景帝,支持了當日的天下。以後是英宗復辟,于謙被殺,再下便是憲宗即位,全國的政治,更看不到清明的時代。憲宗的兒子孝宗,總算是一個賢君,但是孝宗下面,便是荒唐的武宗:北京古老了,宣府是他的“家裡”;皇宮住膩了,他住在“豹房”;皇帝做厭了,他自稱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鎮國公朱壽”;太子沒有,東宮也不要了,他有無數的義子,把積慶坊、鳴玉坊毀去,改建他的義子府。正德五年安化王真鐳造反,十四年寧王宸濠造反,總算沒有成為大亂,但是明室的元氣,已經衰耗了。武宗歿後,他的從弟世宗即位。世宗是一個有名的幹才,但是聰明當中帶著痴呆的氣息,儘管一面制禮作樂,處處表現太平盛世的現象,可是建齋興醮,也處處流露荒誕無稽的思想。整個政治的提示是偏執和專制;大臣常有的機遇是廷杖和殺戮。因此到處都是諂諛逢迎的風氣。政治的措施只能加速全社會的腐化和動搖。這是張居正出生的時代。
居正的先代,一直推到元末的張關保,鳳陽定遠人。關保是太祖初起時的一個兵士,以後渡江,破采石磯,從大將軍徐達平定江南,立功浙江、福建、廣東,最後授歸州長寧所世襲千戶。居正的祖先,只是定遠一個無名的英雄,以後入了湖廣的軍籍。軍籍是明代的一種制度,天下初定,各府設所,諸府要害之地設衛,大致五千六百人為衛,一千一百二十人為千戶所,一百一十二人為百戶所,兵士和官長都有世籍,所謂軍籍。居正的祖先,是太祖的功臣,以後又世隸軍籍,這便造成了他一生以身許國的夙願。
關保在史冊上沒有留下怎樣的功績,死後葬在宜都。居正答宜都知縣許印峰說:“遠祖孤塋,辱垂青掃拂”,大致即指此。關保的子孫,在居正《先考觀瀾公行略》里,僅僅傳下兩個名字,但是到了關保的曾孫,便有事跡可考。他名誠,字懷葛,是居正的曾祖。
張誠只是次子,世襲千戶的尊榮,當然與他無關,因此從歸州遷到江陵,入江陵籍。張誠到了江陵以後,不得不靠自己謀生,有佘的時候,他便施捨窮人,齋供和尚,因此自己永遠處在困頓的中間。張誠有點口吃,江陵人給他起一個外號“張謇子”。謇子儘管謇子,但是他的話特別多,江陵人常常引“張謇子”的話,教訓子弟。居正自己也引過這樣幾句:
昔念先曾祖,平生急難振乏,嘗願以其身為蓐薦,而使人寢處其上。使其有知,決不忍困吾鄉中父老,以自炫其閭里。
二十年前曾有一宏願,願以其身為蓐薦,使人寢處其上,溲溺之,垢穢之,吾無間焉。此亦吳子所知。有欲割取吾耳鼻,我亦歡喜施與,況詆毀而已乎?答吳堯山書作於刀歷兀年,上溯二十年為嘉靖三十二年,是年居正二十九歲,正在居正為翰林院編修,大學士徐階深相期許之後,也正在他以相業自期的時代。宰相的抱負,直溯到一個“謇子”的教訓,似是不易理解,而其實是最易理解的事。居正把曾祖的宏願,作為自己的宏願,這不是蹈襲而是心理的契合。
“謇子”三個兒子:鉞、鎮、饢。鎮字東湖,是居正的祖父。鉞長於治產,家道日漸殷實;饢讀書,補縣學生;偏偏張鎮既不讀書,又不治產,只是一味放浪,最後在江陵遼王府充當護衛。從張關保從軍到張鎮當護衛,總算是一線相傳,克紹箕裘。但是中間已隔四代,一切的觀念都改變了,這裡沒有慷慨從軍的氣概,沒有英雄事業的聲譽,所剩的只是豪爽的氣魄,放浪的生活。偏偏“謇子”喜歡他。這不是因為張鎮的可喜,而是因為父母對於不成材的子女,常有特別愛護的意趣。居正稱“謇祖顧獨愛之,逾於伯季遠甚”,其因在此。張鎮的豪爽放浪,在居正的生活里,留下一些痕跡:專權、自恣,正是豪爽放浪的人走上政治生活以後的形態。
儘管“謇子”對於張鎮特別愛護,但是始終感到一點失望。第二個兒子既不如他的哥哥和弟弟,只有希望他生一個好孩子。所以張鎮生子文明的時候,“謇子”說:“我這一生,幫人的忙多了,應當出一個好子孫,也許就是這個孩子罷!”文明字治卿,別號觀瀾,二十歲上,補上府學生,在科舉的時代,總算是一種發展,但是考過七次鄉試,始終沒有錄取。一亘到居正點了翰林,三年秩滿以後,文明才擲下考籃,嘆道:“我從小讀書,到今四―卜年,自己看看,沒有什麼不如人,但是一直困頓到現在,這是命呀!”其實這不是命,只是文明的“學問”不夠。居正說:
先君幼警敏,為文下筆立就,不復改竄,口占為詩,往往有奇句,然不能俯首就繩墨,循矩撐,以是見詘於有司。四十年的讀書,畢竟不能使文明認識自己的不就繩墨,這正是他的倔強。居正又說他“性任真坦率,與人處,無貴賤賢不肖,鹹平心無競,不宿仇怨,人亦無怨恨之者。……喜飲酒,善談謔,里中燕會,得先君即終席歡飲。自薦紳大夫以至齊民,莫不愛敬,有佳酒,必延致之,或載至就飲”。這裡寫的當然是文明父以子貴以後的形態,但是也看出他那种放浪不羈的意境。他畢竟是張鎮的兒子,也正是張居正的父親。
“謇子”對於文明的期望,顯然還是一個泡影,但是最後他看見居正的出生。居正的成就,是“謇子”存心濟世的“報應”嗎?未見得,但是他有那種發心濟世的宏願,當然他的子孫會有一天實現他的志願。居正出生在嘉靖四年五月初三日,他的曾祖父張誠,祖父張鎮,父張文明都在。文明是年二十二歲。母趙氏,比文明小兩歲。
大人物的懷孕和出生,照例有許多傳說。據說居正的母親,夜中看到房間裡突然發亮,一陣火光,一直連到天上,接後一個青衣童子,大約五六歲的樣子,從天上慢慢地下來,在房間裡繞床盡轉,於是趙氏懷妊了。這個大約是居正大貴以後,他的母親編出來的,以後透過自我催眠的作用,本人竟信以為真了。這正是知識不健全的鄉間婦女常有的事。敬修《文忠公行實》還指出趙氏懷孕十有二月才生居正,好像也認為貴徵。這大致不會假的。本來在妊十月,雖然是人道之常,但是一個強壯的少婦,第一次懷妊期常會加長,這是每個醫生知道的事實。
敬修還指出兩個夢。就在居正出生的前夕,張鎮夢到遍地大水,一直流滿屋子。張鎮驚惶得了不得,問奴輩道:“哪兒來這許多水?”奴輩說:“水是從張少保的地里流出的呀。”同夜張誠也夢到月亮落在水瓮里,照得滿瓮發亮,隨後一個白龜跟著水光浮上來。
居正字叔大,別號太岳,但是小的時候,名為白圭,這是“謇子”因為他的幻夢,給他起名的結果。白圭只是白龜的諧音。嘉靖十五年,居正考生員的時候,荊州府知府李士翱看見居正,認為白圭兩字不妥,替他改名居正。
居正的家庭,只是一個寒傖的家庭。嘉靖三十三年居正請假自京回籍,上徐階書說起:“竊念正起自寒士,非閥閱衣冠之族,乏金張左右之容”;萬曆中與王世貞書也說:“仆先世單寒,非閥閱衣冠之舊”;都顯出他對於這個家庭環境的認識。但是他存心要掙脫這個環境的約束。本來明太祖是從下層階級出身的人物,這便給他一種啟示。居正《西陵何氏族譜序》說:“至我國家立賢無方,惟才是用,采靈菌於糞壤,拔姬姜於憔悴。王謝子弟,或雜在庸流,而韋布閭巷之士,化為望族。”這篇文章,大約作於嘉靖三十七年,其時居正是翰林院編修,正在準備國家的重用。
不過即在居正小時,張家經濟狀況方面,已經改進了,有奴,有乳媼,總是綽有餘裕的形態。居正二歲的時候,大家都看出他是一個聰明孩子。一天他的同堂叔父龍湫正在讀《孟子》,居正在旁,龍湫和他開玩笑道:“孩子,不要夸聰明了,要認識‘王日’二字才算本領。”又過了幾天,龍湫讀書的時候,乳母和居正又來了。龍湫把居正抱在膝上,要他認“王日”二字,居正居然認識。因此得到神童的名稱。五歲居正入學讀書,十歲通六經大義,在荊州府很有一些聲名。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