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寒輝

張寒輝

張寒暉(1902~1946),河北定縣人。1925年入北平國立藝專戲劇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在北平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4年回老家組織抗日救國會,同時從事小說和戲劇創作,為宣傳抗日奔走呼號。1935年去西安,在東北軍中宣傳抗日。1937年再度深入農村,宣傳抗日救國。1942年任陝甘寧邊區文協秘書長,他創作的《松花江上》、《國民大生產》、《去當兵》等著名歌曲,曾在解放區和全國廣為流傳,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張寒暉和他創作的《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這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曾被譽為“流亡三部曲”之一,而風靡中華大地的抗戰歌曲《松花江上》。 西安事變前夕,西安愛國青年去臨潼請願時,行至十里舖,張學良將軍驅車趕來,勸導學生勿去臨潼,怕有危險。這時,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悲壯的歌聲令人斷腸。張學良聽了,沉痛地說:“請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內,用事實來答覆你們。” 抗戰開始後,周恩來曾代表中共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出席東北軍軍官會議。會議結束時,周指揮與會軍官唱了這首歌。悲憤的歌聲激起了大家思念故鄉的情緒。當歌聲進入“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時,全場軍官有的熱淚盈眶,有的低頭哭泣,有的舉起了拳頭,“一定要打回老家去!”的決心,充溢著歌唱者的胸膛。 1937年除夕,周恩來在《現階段青年運動的性質與任務》一文中,再次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傷心斷腸。”上個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指示,將《松花江上》編進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 這首歌的創作者,就是當時在西安省立二中(今陝西師大附中前身)執教的張寒暉。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人物經歷  張寒暉原名張蘭璞、張含暉。

主要成就

1902年5月5日出生在順直省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西建陽村一個衰敗的書香之家。祖父琴棋書畫皆通,曾考取功名,卻棄官不做,終生過著一種恬淡的田園生活。父親以教書為生,酷愛音樂,是位進步的民主主義者。 中學畢業後,張寒暉考入了北京戲劇專科學院,曾參加演出《硃砂痣》。畢業留校後,又參加演出了《黃綢衫》、《終身大事》、《英雄與美人》、《一片愛國心》等劇。“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張寒暉用古老民歌《三國戰將勇》的曲譜填寫了《可恨的小日本》;還以《滿江紅》的曲調填寫了《告我青年》,號召青年“激奮進,齊赴國難”。從此,他開始了用民歌喚醒民眾投身抗戰的革命藝術生涯。 1932年,張寒暉來到西安,被任命為民教館總務部部長。這期間,他創辦了民眾劇社,並親自編導了《不識字的母親》、《鳥國》等。在這裡,他耳聞目睹了西安街頭幾十萬東北軍和人民流亡悲痛的聲音與慘景,激起了他創作的念頭。他以北方失去親人的女人在墳頭上的哭訴哀聲為素材,寫成《松花江上》的曲調。他的友人姚一征說:“當歌曲寫完後,我們唱到‘爹娘啊,爹娘啊’時,竟嗚咽地哭了。” 《松花江上》初由省立二中唱起,後流傳東北軍,並迅速唱遍了大江南北和長城內外。當時,這首歌曲並沒有出版,而且誰也不知道作者是張寒暉,可是,那鏇律中凝聚的血淚卻強烈地感染著愛國的中華兒女們,人們爭相傳抄傳唱,在祖國破碎山河的上空,到處飄蕩著歌曲中的呼號。 1938年7月7日晚,武漢舉行了抗日周年的盛大活動,十多萬民眾分乘幾百條木船,舉著火把匯聚在長江之上。這時候,不知是誰領頭唱起了《松花江上》,立即引起大家的呼應,十幾萬人的歌聲掀起了巨大的聲浪,匯成了人間罕見的、血淚凝聚的感情的交響。 張寒暉在西安,還參與省民教館組織的救亡宣傳,成立“西安實驗劇團”、“西安鐵血劇團”,自當導演和演員,演出了《不識字的母親》《黑地獄》等話劇。並編輯出版《老百姓報》,深受廣大民眾歡迎。

軼事典故

1941年8月,張寒暉因被國民黨監視迫害,來到了陝甘寧根據地,1942年初,他來到延安。被任命為邊區文協秘書長兼組織部長。他用隴東民歌曲調又創作了著名的《軍民大生產》,這首久唱不衰歌曲後來也被收入到大型革命舞蹈史詩《東方紅》中。 1946年3月11日張寒暉在延安病逝,年僅45歲。他長眠於寶塔山麓,人們將他譽為與聶耳、冼星海齊名的人民藝術家。 張寒暉的一生,除《松花江上》、《軍民大生產》外,還創作了《游擊樂》、《去當兵》等70多首抗戰歌曲。為緬懷他的事跡,2002年,在紀念他百年誕辰之際,西安人民在他曾戰鬥過的地方——陝西師大附中校園裡,為他樹立了一座雕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