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歷任總編輯辦公室、數學室副主任、主任、副編審、特約編審,曾參與中學數學教學大綱的制訂和教材的編寫。
是中國教育學會第二屆理事,中國教育學會數學教學研究會理事長,全國中國小教材審定委員會數學科審查委員。合著有《國小數學教學漫談》;主編有《中學數學教學指導》。
“老屋”有東、西兩房後裔。幾代以後,西房無後裔。由東房的二十三世孫過繼到西房,他的兒子就是是著名數學教育家張孝達先生。張先生幼年喪父,慈母養大,家境雖然困難,慈母仍舊想方設法讓他上學。
1936年,張先生新昌中學國中畢業後在鄉間國小教書。
1939年到麗水碧湖的浙江聯師求學,畢業後曾短暫任新昌中學音樂教師。之後於1943年秋到浙大的龍泉分校學習,畢業後到嘉興青年中學教數學,從此一生和數學教育結緣。1948年秋新昌中學任教及做訓育主任。
1949年調上海晉元中學,此後,在華東速成學校任教。後調華東文委、中央文委幹部教育局編寫幹部數學教材。不久後,於1954年調北京中央文委工作。旋即調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歷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數學編輯、副編審、特約編審,編輯室主任、諮詢委員。
曾任教育部國家中國小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委員和審定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理事、數學教學研究會理事長和數學教育研究發展中心董事長。長期從事中國小數學教材編寫,多次參與或主持教育部組織的中學數學教學大綱的制訂,擔任《中國小數學》雜誌編委,並任主任。倡導籌建了“21世紀中國數學教育”課題組。著作除教材外,有《國小數學漫談》、《國中數學教學指導書》、《高中數學教學指導書》、《為了大眾掌握數學》、《數學大師論數學教育》等。
中國教育學會數學教育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及《中國小數學》雜誌總編方運加先生讚揚張孝達先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即努力促成建立了省、地(市)、縣數學教研會,在國內形成自上而下的四級教研網,通過這樣的網路,把全國的中國小數學教師組織起來,配合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中心任務,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研究改革數學教育、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作出重要貢獻。從歷史上看,通過民眾性組織,動員和組織全國數學教師協同進行教學研究,這是首創。張孝達先生長期從事數學教材編寫及課程改革事業,數學課程的歷次改革和發展及其最近十餘年的數學課程改革及國家數學課程標準的制定,他都發揮了實實在在的引領作用,他在全國率先倡導“為了大眾掌握數學”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改革思想,並親歷而為,領軍前行;他的許多數學課程改革思想已滲透至當今的中國小數學課本中。張孝達先生品德高尚、待人誠懇、光明磊落、淡泊名利,深受數學教育界同仁們的尊敬、愛戴,他是公認的數學教育大師。
2011年,張老92高壽回鄉掃墓,帶回十多萬字的課題資料審閱。這是張老晚年所推動的一個重要課題,他在考慮用中國傳統數學來改造現在的數學教育。這裡有大量的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數學室和中國科學院數學所等單位聯合成立了課題組,他所看的正是課題組的報告和研究成果。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張璽恩先生讚揚張孝達先生以高度的政治熱情和歷史責任感,全身心地投入了我國中學數學教育改革大潮中,為我國中學數學課程教材深化改革鑽研不息,筆耕不止。他凝聚二十多年來為我國中學數學課程教材改革的心血,體現了長期從事中學數學教材研究和編寫工作的一位長者的愛國之心。張老先生在20世紀末提出“構建世紀初的國中數學教材”框架,並與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共同進一步探討論證後,付諸實施,已編出內容現代化、結構層次化、表述過程化的新教材,正在實驗中。張老參加了設計、編寫、統稿全過程,體現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可貴可敬精神。
張老德高躬行,夫人許琳珍,比他大四歲,沒上過學,靠自學補習到國小文化程度。1938年結婚,育有兩子,1953年帶著兩個孩子到上海張老身邊,1954年又隨著張老到北京,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當工人。她待人寬厚,心胸豁達。晚年,心繫家鄉,年年都資助山區貧困學生,讓他們不致因貧困而輟學。夫人於2004年逝世。
張老有三個子女。長子張穎中畢業於北大數學系,是中國科學院研究員;次子張穎放系美國物理學博士;小女兒也是大學畢業;孫子為北京大學在職博士生;堂侄張大彰為南京工業大學系主任;堂侄張兢在家鄉辦廠,曾任縣政協委員。真是一門多博士,書香門第。
東房子孫也是人才輩出,很多人都是大學畢業。有在南京工大任系主任的,有在南京師範大學外語系當教授的,也有在其他學校任教或其他單位工作的,有的自己辦實業,做出了很大的業績。
“老屋”古宅,歲月斑駁,目睹了時代變遷,古韻悠悠,景觀獨特,折射出豐富深厚的歷史文化。
張孝達先生後裔為弘揚古宅人文景觀,保護歷史遺存,以名人故居規格,報請縣文管會批准,自籌經費,將“老屋”修葺完整,傳承後世。老屋重修成功,使祖上傳下來的產業避免了倒塌的危險,為張家後人保存了一個可以團聚的地方,使後輩子孫懷念先祖時有一個形象的寄託。
“老屋”詩禮傳家,人才輩出,為祖國建設服務,業績卓越。
“新屋”幽幽古宅,久經滄桑,是倖存的文化瑰寶,是不可再生的特殊文化資源。
“老屋”、“新屋”我們保護修繕、弘揚利用,是建設新農村的需要,又是傳承鄉邦人文景觀、鄉土自然景致、鄉村歷史文脈,功德千秋。
重修記事
張家老屋台門,建成年代久遠,幾經修繕維護。先祖功丙發家後於乾隆末建新屋台門(千柱屋),繼而翻建老屋台門。二零零六年老屋台門和千柱屋合為一處縣文物保護點。老屋台門因年久失修,建築殘損嚴重,頻臨倒塌。二零零七年六月,張氏後裔自籌資金對其進行落架大修,由紹興市園林建設有限公司承修,同年底完工。修建後,粉牆黛瓦,恢弘古樸,一如舊制,老屋重輝,乃刻石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