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椿

1952年,山西省文教廳成立“晉祠古蹟保養所”,正式調張友椿至該所工作,專事文物古蹟的保護與研究考證。 1959年7月,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來游晉祠,張友椿為陪同講解人員之一。 1966年12月,張友椿病故於太原縣城北后街故宅,終年69歲。

張友椿(1897-1966),字亦彭,又字逸篷,太原縣城北后街人。他一生任教,從事文牘,致力於地方史料文獻及人物之研究考稽。新中國成立後,在晉祠文物古蹟保管所工作,得其所好,盡其所長
張友椿出生於一個並非殷厚的普通家庭,22歲(1919)畢業於十二縣聯立的陽興中學,其後在太原縣城、小店、南堰等地任高小教員18年。七七事變後,張友椿入省立國小教員班深造,畢業時考試名列第一。1950年,山西省文教廳副廳長崔斗辰(本省聞喜縣人,曾任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山西省文史研究館館長)選擇熟悉晉祠文化歷史之人撰寫《晉祠文物介紹》,結果選中張友椿,並對其文筆及研究考證大加讚賞。1951年,晉源縣各界人民代表大會聘任張友椿為秘書,同年8月太原市人民政府撤銷晉源縣建置,劃晉源縣地為第六區、第七區,各界人民代表大會隨之不存,張友椿又至太原市各界人民代表大會秘書處工作,仍任文書之職。1952年,山西省文教廳成立“晉祠古蹟保養所”,正式調張友椿至該所工作,專事文物古蹟的保護與研究考證。1957年,晉祠古蹟保養所所長劉永德(太原縣小王村人,曾任太原市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編著出版《晉祠風光》一書,張友椿為其提供許多資料。1959年7月,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來游晉祠,張友椿為陪同講解人員之一。郭老贈“難老泉中長生苹,終歲長青,既可食並可療疾。在水中翠綠宜人,難以形容。附近蓄水為池,池中有睡蓮,冬季亦開花,良足異焉”條幅。
張友椿愛好廣泛,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治印、詩作、太極拳等方面都有所長,畢生不謀仕途,篤學不輟,潛心於地方獻及歷史人物的收集整理,其書屋名為“三餘補讀齋”。 張友椿一生勤於著述,計有《王恭襄公年譜》、《太原文存》、《增訂閻潛丘年譜》、《閻百詩學譜》、《晉祠雜談》、〈三餘補讀齋筆記〉、《退學軒印存》等。其中《王恭襄公年譜》一書頗受學者郭象升(山西晉城人,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山西文獻委員會常務委員)賞識,親自為之作序。新中國成立以後,張友椿與鄭林、劉舒俠、岳維藩、郝樹侯、羅元貞陳監先、劉永德等省、市領導及文化學術界人士交好為友。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張友椿因參加羅元貞、游介臣、宋劍秋等人詩社而被抄家,損失許多書稿資料。
1966年12月,張友椿病故於太原縣城北后街故宅,終年69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