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
在東北抗日鬥爭的艱苦年代,有許多革命志士,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了民族的解放,為了後人的幸福,無私地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共產黨員張佐漢同志就是其中的一個。張佐漢,漢族,化名張晉基,別名張心一、張潔山,號引橋。1906年6月12日出生於遼寧省撫順城郊下一衝村的一個農民家庭。貧窮的家境、勞苦人正直的品德,賦予他剛直不阿的性格。1932年春,年僅26歲的張佐漢不堪忍受當亡國奴的屈辱,在當地黨組織培養教育下,毅然參加了革命。1934年,張佐漢受中共南滿臨時特委派遣,到臨江縣以開辦《大同報》社臨江分社為掩護,進行抗日活動,出色地完成了黨交給的任務。1935年3月8日,經中共滿洲省委執行委員王玉介紹,張佐漢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臨江縣地下黨組織負責人、撫順支部書記、撫順縣委書記、撫順特支書記等職。1937年12月3日,由於叛徒出賣,張佐漢等一批共產黨員在瀋陽慘遭敵人殺害,生命的年輪只在他身上停留了短暫的31年。
枸杞種植模範
人物簡介
張佐漢,男,寧夏中寧縣舟塔鄉上橋村一隊人,生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卒於2001年,享年91歲。張佐漢生在枸杞之鄉,長在枸杞之鄉,一生與枸杞結下了不解之緣。張佐漢愛枸杞,是用整個身心去愛,用他的話說:“我就是喜歡枸杞這東西。”他一生執著枸杞,注重新品種栽培,嘔心瀝血,為發展枸杞傳經送寶,不辭辛苦。枸杞也使張佐漢一生榮譽非凡。執著一生
張佐漢一生執著枸杞可從中寧枸杞的興衰說起。抗日戰爭時期,戰火紛飛,銷路阻塞,客戶斷絕,價格下跌,中寧枸杞每斤兩角錢都賣不出去。舟塔鄉是中寧枸杞的主要產區,絕大多數農戶都有枸杞園,賣不出去怎么辦?茨農們拿枸杞餵豬。於是,大片茨園被挖,張佐漢勸說、阻攔,但不頂用。茨農們一年盼的就是枸杞紅,果子賣不出去,變不成錢,還要貼本,咋養家餬口?大片枸杞園變成了糧食田,張佐漢看在眼裡,疼在心裡。而他的茨園不但一棵枸杞樹沒挖,還花錢從別人手裡買了370根好品種的枸杞條子栽到了自己園子裡。他沒有說多餘的話,心裡的想法是:茨園挖完了,還叫啥枸杞之鄉?現在毀光了,想再栽的時候,哪裡去找這些好品種的茨苗?土地承包時期,中寧枸杞又一次受到嚴峻的考驗。由於周邊市縣乃至外省區枸杞產業的發展,原來中寧縣獨家經營的局面被打破,而且一些質量不好的外地枸杞冒充中寧枸杞充斥市場,敗壞了中寧枸杞的名聲,中寧枸杞的銷售和出口量大幅度下降,價格嚴重下跌,加上當時西瓜能賺錢,不少茨農又挖掉枸杞改種西瓜。好在這次有一部分人聽了張佐漢的勸告,一些好品種保留了下來,為後來枸杞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品種保證。
改良品種
品種更新換代是中寧枸杞不斷發展的關鍵。張佐漢為品種改良,做出了實質貢獻。就他的大麻葉而言,栽種近半個世紀,在中寧枸杞產業發展的一定階段中占重要地位。說起大麻葉品種,還有一段故事。在鄰村賈定國的茨園裡,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枸杞,它結的是長圓果子,比一般枸杞要大,且顏色猩紅髮亮,比一般枸杞好看,張佐漢發現後摘一顆嘗嘗,肉厚味甜,比一般枸杞要甜得多。他很想種上這種枸杞並大面積發展,可是賈定國不肯傳給別人。張佐漢多次去交涉,甚至懇求賣給自己點枸杞條子,均被拒絕。賈定國有個朋友叫郝雙喜,知道這事後,就偷偷地從賈定國的茨園裡挖走了兩棵,培育了茨條,並把此事告訴了張佐漢。張佐漢立馬備了酒菜宴請郝雙喜,協商後從郝雙喜那裡買了一百多棵。張佐漢栽上這些茨條後精心管理、培育,逐步形成了大麻葉優良品種,並給親戚、朋友送茨條擴大栽種面積。不久,大麻葉枸杞形成了氣候,以其優良的品質受到茨農和客商們的喜愛。張佐漢的大麻葉枸杞發展了起來。總結經驗
張佐漢從小長在茨園,14歲開始學習培育枸杞,16歲就拿起了剪子開始修剪。他虛心好學,不懂就問,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育苗、栽培、管理、防治病蟲害的經驗。他把修剪經驗編成一首歌謠:打橫不打順,膛里要抽空;
密處行疏間,稀處留油條;
短切著地枝,舊梢換新梢;
去掉針剌枝,勤剪保樹形。
張佐漢從不保守自己的經驗,只要有人上門求教,他都盡心盡力講解,並且示範。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名氣越來越大,在縣上、鄉村里召開的枸杞傳經送寶會議上,他每次都認真講述自己如何育苗、修剪、整形、防治病蟲害等管理經驗。張佐漢的足跡,幾乎踏遍了全縣所有栽種枸杞的鄉村。不僅本縣,一些外省區的人員也來求賢拜師。張佐漢儘自己的最大能力,從不推諉。1956年,張佐漢兩次到甘肅省靖遠縣五大坪農場幫助培育枸杞。農場育了幾畝枸杞苗,因地乾水少,苗出不來,張佐漢住了3個月,採用澆水催苗的辦法,苗出來了。第二年,這個農場又派了20多個人,在張佐漢家裡住了兩個月,學技術、學經驗。後來,張佐漢又幫助他們栽種枸杞1萬畝,張佐漢還分別去定邊、安邊、榆林、新疆、黑龍江等地傳經送寶。
後來,寧夏農科院的技術員秦國峰在舟塔鄉上橋村一隊蹲點,拜張佐漢為師,乾中學,學中乾,摸清了枸杞的品種和栽培技術。60年代,秦國峰請張佐漢到蘆花台園林場去幫助栽植枸杞,5年時間共栽植3850畝,年產量4萬餘斤。秦國峰經常請教張佐漢,在他身邊實踐、研究,寫了許多論文,出版了《枸杞》一書,不少內容是張佐漢的經驗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