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聲(1903~)正文曾名張遹駿。中國地質學家。1903年6月 23日生於河南滎陽。1926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學校,1928年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後又於史丹福大學深造。1930年回國,先後任焦作工學院、唐山工學院、河南大學、北洋工學院、西北工學院教授,西北大學教授、系主任、副校長,陝西省科協副主席,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西安地質學院教授、院長。現任西安地質學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1980年當選)。抗日戰爭期間,張伯聲對前人把漢中南部出露的大片花崗岩定為“中生代花崗岩”提出質疑,並把年代更正為前震旦紀,為“漢南地塊”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950年參加豫西礦產考察,為發現和評價平頂山煤田和鞏縣鋁土礦作了貢獻。1950年在嵩山首次發現太古界雜岩和元古界石英岩之間的不整合面,命名為“嵩陽運動”。1956年他調查了黃河流域許多盆地,發現各盆地均有一個黃土分布的最高線,命名“黃土線”,為黃土水成說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佐證。60年代初期起,他創建了波浪狀鑲嵌構造說,認為地殼構造是呈規律的鑲嵌狀,而其運動則是波浪式的。它對於地質找礦和地震預測均有一定的實際意義。主要著作有《陝西漢中地區之前震旦紀地質》(1945)、《嵩陽運動和嵩山區的五台系》(1951)、《從黃土線說明黃河河道的發育》(1956)、《中條山的前寒武系及其大地構造發展》(1959)和《中國地殼的波浪狀鑲嵌構造》(1980)。配圖相關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