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張仲景祠,據載清嘉慶二年重修。民國時這 里亦辦過育英國小,抗戰時毀。1947年,長沙中醫界曾捐款重建新祠三間,改名仲景堂,後因修馬路,祠又廢。現在中醫院內刻一石碑紀念。
人物事跡
名機,河南南陽人。是中國漢代著名醫學家,史稱“醫聖”。相傳東漢靈帝時官至長沙太守,曾受業於同郡張伯祖,後成為名醫。他家宗族有200餘人,漢獻帝建安年間,不到10年,死去2/3, 死者又以傷寒病居多。王粲的七哀詩:“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所描寫的,就是這種慘死的情景。
著作
張仲景十分同情人民的遭遇,立志“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為民眾治病, 撰《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全書除病理論證外,還有施治397法,120方,總結了漢以前民間醫療經驗,對祖國醫學事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現在流傳的《傷寒論》與《金匱要略》都是他的原著。三國時名醫華陀看到張仲景的書後非常稱讚。
七絕 醫聖張仲景祠
傷寒金匱有遺篇,太守坐堂施藥丸。
識用精微稱聖手,范書陳志應名傳。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張仲景任長沙太守,《傷寒論》在長沙成書。張在長多年,時值疫病流行,張於每月初一、十五兩日不辦公務,在太守衙門外將己名冠以“坐堂醫生”四字,為貧賤者診脈處方,廣施湯藥,不收分文。
清乾隆八年(1743年),始建“張仲景祠”,今長沙蔡鍔北路湖南中醫附二院內尚存刻字石碑。
旅遊提示
門票價格 10元
交通提示 可搭7,701,123等,在東塘南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