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乃葳

張乃葳(1891~1950)字警伯。陝西戶縣人。畢業於保定陸軍速成學校及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清宣統元年(1909)隨蔣介石、張群、何應欽等在日本拜謁孫中山,加入中國同盟會。辛亥年武昌起義前夕,張回響中國同盟會號召,中斷學業,與蔣介石、何應欽等回國參加武裝反清鬥爭,任武昌新軍指揮部之副隊官(副連長)。於1932年被任命為暫編第二軍副軍長兼襄樊警備司令。1933年率部“圍剿”湘鄂西革命根據地。1946年5月退役,任國民政府參議。1949年農曆3月初10日,胡宗南命李鴻基少將代為祝其生日,並送赴台飛機票。其不屑為蔣殉葬,淹留成都。1950年3月被成都市軍管會處決。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12年又東渡日本,完成中斷了的士官學業,1916年學成回國,任陝西模範營營長。後應其把兄何應欽之約,任貴州講武堂戰術教官兼黔軍第五混成旅參謀長。

1923年經岳維峻及鄧寶珊舉薦,任胡景翼在彰德(今安陽)開辦的軍官學校教育長、校長。

1924年夏,任黃埔軍官學校第一期戰術及編譯教官, 後充何應欽之幕僚, 參與平定陳炯明與楊(希閔)、劉(震寰)之亂。

1925年率第八混成旅討伐直魯聯軍總司令張宗昌時,坐騎中彈,墜下深谷,肋骨斷裂,遍體鱗傷,仍未懈志。1926年秋,何應欽發動奠定北伐勝利基礎之南京龍潭之役,張亦參與戎機,屢獻“虛實,實虛,猛進猛退,誘敵迷惘、舉措失據而迅雷聚殲”

之策,一舉殲滅張作霖虎將、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八萬精兵。北伐成功,張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高級參謀及中央編遣委員。

1929年蔣介石行削藩之策, 派張與賀耀祖、林拔萃赴陝裁編馮玉祥部隊,擬將馮之50萬大軍編為10個師。 行抵西安時,馮部十萬大軍以聲震蒼穹之實彈演習“迎接”,並將張扣押於西安鹽店街銀號之中,以示堅強不屈。後經閻錫山從中斡旋,張始脫險出秦,經太原飛抵南京。不久蔣介石令唐生智、方鼎英、楊虎城討伐馮軍,掀起中原大戰。

張於1932年被任命為暫編第二軍副軍長兼襄樊警備司令。

1933年率部“圍剿”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重創賀龍等領導的紅三軍,被何應欽、何成浚譽為“模範之師”;1935年4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西安事變前夕,張乃葳飛抵洛陽,委員長面授機宜以便與楊虎城討價還價。張不願與楊齟齬相左,遂託病婉拒。

1937年8月, 張率部參加淞滬會戰,扼守吳淞。三萬士卒傷亡殆盡,張之左耳亦因之失聰。後改任第一戰區預備軍總參謀長兼陝南師管區司令,為第一、第二戰區徵調、培訓新兵,頗有成效。

1941年12月任陝西省政府委員,兼陝西軍事徵用委員會及陝西物資管制委員會主任委員。次年,有人於西安長樂坊掘出一鐵箱沙金,警方呈交省府。時任省主席並與張私交至篤的熊斌即赴張宅相商因應之策。熊采張意,以此款建造可容千人的巨廳一座,名之曰“中正堂”(西安解放後改名“民眾堂”,即今人民大廈之前身)。1943年,留法農業學者、黎坪墾殖區管理局局長安漢指責漢中警備司令祝紹周“才卑位高,政聲污穢,有負眾望”。祝即誣陷安在墾區種植罌粟而將其關押。張乃葳、張鳳翽義憤填,嚴辭抨擊祝之暴行,並電吁監察院院長於右任干預。祝竟抗上峰之令,冒天下之大不韙,槍殺安漢。張即電告蔣介石。蔣以不了了之,且升祝為陝西省政府主席。同年,戶縣初級中學成立。張即以其父張孟襄之名義為縣中建圖書樓一座,並同其胞弟張乃華合資捐贈圖書三萬冊。

1944年張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戰區軍風紀巡察團主任委員,乘船沿漢江赴第五戰區巡察。臨行時僅帶大洋數枚,舟中三餐,唯包穀稠粥,別無菜餚;偶有一糖餅,即視為無上珍饈。 4月15日之夜行至湖北沙洋(今屬湖北荊門)時,突來巨浪,掀翻其舟,幸虧左右船伴捨命搶救,方得脫險。多年後,老友張鳳翽、寇遐詢及此次遇險情況及其當時的心境,張說:“古今中外,成大業者,必有大的犧牲。犧牲小我,以喚醒國人繼我之後,設法利用漢江航道,開闢財源,興國富民,置陝西父老兄弟於衽席之上,實現了我考察漢江的初衷,那我就可謂死得其所了。含笑九泉,才是一種永恆的幸福。”巡察歸來,著《籌辦黃(河)渭(河)漢江淺輪說明書》,計畫疏浚漢江航道,製造40艘淺水輪船,往返於黃、渭與漢江,以盡陝西棉、煤及工業產品外運之利。無奈國難當頭,國民黨軍政官僚唯爭個人之利,等閒民生之事,其實業興陝的壯圖,只能付諸東流。以致他發出“及今空留計畫篇,夜闌扼腕淚濕衫”的悲嘆。抗日戰爭勝利後,張晉升為陸軍中將。

其後,張曾任陝甘豫三省參議兼建設廳總工程師。身為總工,無業可乾;官場應酬,又非其所願,遂棄官而任民間慈善救濟團體陝西紅十字會會長,談禪論道,以慰寂寞。

1947年,蔣介石提升其為國民政府立法委員,但非其所願。胡宗南命李鴻基少將代為祝其生日,並送赴台飛機票。其不屑為蔣殉葬,淹留成都。

1950年3月被成都市軍管會處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