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氣

張一氣 (1878~1951年),原名張鴻鈞,1878年(清光緒四年),出生在平樂源頭鎮九洞村一個普通的農家,自小父母雙亡,由祖父母撫養成人。幼入私塾,勤奮好學,能詩善文。清光緒29年(1903年) 參加清代最後一屆科舉考試,考中秀才。光緒31年(1905年),在源頭、郡塘等地設館教書。宣統元年(1909年),在桂林經麥煥章介紹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負責籌集革命活動經費。

基本信息

簡介

1912年,他考入廣西高等巡警學堂。1913年3月,被選為廣西省參議會議員、副議長。1914年1月14日,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廣西省參議會亦被解散。張一氣遂奔香港,在孫中山領導下進行組織倒袁的秘密活動。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廣西省參議會恢復,張一氣回任原職,連任三屆,歷時9年,後被選為議長,併兼任廣西省教育會會長、省棉業促進會副會長、省警察協會會長、《教育日報》總編輯,為在廣西倡辦教育和推廣植棉,傾注了極大的熱情。1919年“五四”運動中,張一氣極力支持青年學生及工、商各界的愛國行動,被選為廣西各界聯合會代表。

1924年,李宗仁奪取了廣西的最高軍事領導權,決定用文人治理政府。於是推舉張一氣先生出任廣西省政府省長。經省參議會選舉出任廣西省省長。

1925年3月,滇軍侵桂,配合自治軍首領林俊廷攻陷南寧。是年 8月,張一氣被迫去職,遠走滬、港十餘年。與桂系軍閥和蔣介石國民黨都毫無聯繫。在滬、港行醫十多年。

1937年,張一氣被聘為廣西省政府高等顧問,“七七事變”後,從香港回平樂。1939年4月,被選為廣西臨時參議會議員,在省參議會上,他提出了關於進一步實行民主、改善民生以利於動員民眾支持抗日戰爭的提案。在第10次會議上,他的“實行全省農林生產動員”提案獲通過。在第15次會議上,他當選為駐會委員兼精神總動員會議設計主任,但當時省參議會通過的議案,大都束之高閣,不了了之,張一氣對此十分不滿,不時在參議會上加以抨擊,使當局很是不悅,故在選舉第二屆省參議會議員時,未能入選。

自1941年始,張一氣回平樂榕津隱居。1942年,在榕津創辦了“樂育中學”,就是後來的榕津中學的前身。張親自任董事長,為平樂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1950年5月,廣西省人民政府派專車到平樂榕津接張一氣到省人民政府工作。此後,他歷任廣西省人民協商委員會副主席、廣西省人民政府委員、廣西省人民政府人民監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還先後兼任過清算廣西省反動統治罪行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救濟總會廣西分會副主席、廣西土改工作委員會委員、廣西復員委員會委員等職。張一氣因腦溢血醫治無效, 1951年9月8日在南寧病逝,享年73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