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動樂懸:兩周編鐘音列研究

二、正鼓音列設定的轉制 二、正鼓音列的取音軌跡 三、正鼓音列的音系特點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文化藝術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9月1日)
叢書名: 中國音樂學研究文庫
平裝: 334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03935541
條形碼: 9787503935541
尺寸: 23 x 16.6 x 1.6 cm
重量: 481 g

作者簡介

孔義龍,1968年10月出生乾湖南省平江縣。1992年於湖南師範大學音樂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99年於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獲文學碩士學位,2005年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音樂學系獲博士學位,現就職於華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多年來,關注中國音樂史學、中國音樂教育學、傳統音樂學的研究,先後於音樂專業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2005年曾獲中國藝術研究院優秀博士論文獎,2006年曾獲第四屆全國高校學生“中國音樂史。學術論文評選博士組“傑出論文獎”, 2006年入選廣東省高校2006-2010年度“千百十工程”培養人才。2008年榮獲華南師範大學2007年度“優秀科研工作者”稱號。
2006年12月完成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十五”規劃項目《鐘上之樂一弦之律》 2006年9月成功申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嶺南古代音樂研究》,現正在研究中。2006年11月作為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的成員,與廣東省文化廳台作,共同主持《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廣東卷》的普查與編纂工作,目前正在進行中。

內容簡介

《弦動樂懸:兩周編鐘音列研究》講述了鈕鐘的出現與鼓音列的轉制;定式的突破與音列的接合;側鼓音及相關問題等,對編鐘的歷史及既往的成果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弦動樂懸:兩周編鐘音列研究》分析了西周編鐘音列;梳理了西周甬鐘的數理淵源;

媒體評論

論文對我國周代編鐘的音列進行了歸類梳理髮現了音程系列所體現的弦長等差關係。進而觀察到,不同的編鐘系列的底部音程有不同的樣式從底部音程的分類著手,作者探尋到對弦長作6、5、4等分這樣三種不同的等分制。在對這三種等分制的取音方式予以綜合的基礎上作者揭示了散聲上方大二度有小全音與大全音的分歧,在階名關係上呈現為“徵一大”二度有小全音與大全音的分歧,這也體現了三分損益法與三度生律法(與弦長6、5等分制相關)兩者造成的分歧。——趙宋光
文中提出的編鐘以一弦弦長的六分、五分、四分取音的規律以及這一時期編鐘出現的“羽宮角”音列背後的樂律學規律由此推及文獻中鍾尚羽的提法都是解釋古代文物和文獻的新視角。這些新穎的學術見解都對以往的傳統看法具有矯正意義。這些是該文最閃光的部分。作者以樂律學規律作為貫穿全文的基本原則對兩周編鐘音列諸一進行了計算和分析充分闡述並揭示了現象背後隱含的深遠樂律學背景。能夠指出這一系列現象背後的樂律學史的發展原因,實屬可貴。——張振濤
論文以弦立論將前此戰國初期曾侯乙編鐘的研究中鐘律就是琴律的論點引向了更早編鐘音列的分析 是對弦律在古代音樂實踐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新的角度將弦律的實踐推向了更早的年代,二是在兩周編鐘的相同論域與相關論題中論文從材料出發通過材料表面的分析與歸納以發現音列發展的基本規律為目的。因此該文提出的以弦的等分節點解釋音列發展的論點不僅是對兩周編鐘音列的認識有突破意義而且對兩周以至先秦的音樂實踐與音樂理論的認識也揭示了新的視角從而對更深入地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起點——崔憲
本文對兩周編鐘音列作了系統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其可聞不可見的內容即編鐘自身的音樂性能進行探討顯然是有學術意義的。其選題把握了學術動向順應了學術發展。論文的分析正確可靠台理基礎紮實。蒐集資料全面,寫作規範層次清楚,邏輯性強行文流暢。——劉緒
作者基於對目前所能涉及的兩周編鐘測音數據的分析結合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對兩周編鐘音列特點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看法。論據充分論點合理,邏輯清晰。——韓寶強

目錄

內容提要(附英文)
緒言 編鐘音列研究綜述
一、編鐘音列研究的歷時性描述
二、既往成果及其研究方法
三、既往成果的價值及整體研究的意義
第一章 西周編鐘音列分析
第一節 甬鍾音列的探索期與周人的數理意識
一、成編甬鍾音列的音高與音程關係
二、底部音程的分歧與等分框架內的不同等份前提
第二節 甬鍾音列的定型期及其設定規範
一、弦長六等分製取音法的確定
二、晉侯穌編鐘音列的釋讀
三、調音在鍾與取音在弦
第三節 早期編鎛的音樂性能與音列設定的象徵性
一、眉縣楊家村編鎛測音數據的三問題
二、形制限制與音列設定
第二章 西周甬鐘的數理淵源
第一節 四聲定式及其淵源
一、四聲定式
二、晚商編鐃測音資料的整理
三、晚商編鐃的音列分析及推測
四、三套編鐃的特性及產生原因
五、南方制式與商鐃數理的二重性
第二節 早期的感性選擇對數理提煉的意義
一、早期的樂音選擇與多聲形態
二、早期多聲與鍾鐃四聲的差異及原因
三、四聲八律
第三章 鈕鐘的出現與正鼓音列的轉制
第一節 春秋早期正鼓音列的兩種形態
一、西周晚期甬鍾音列設定規律在春秋早期的延續
二、正鼓音列設定的轉制
三、一弦、五弦與五聲
第二節 春秋中期正鼓音列設定的五聲定式
一、正鼓音列設定的五聲定式
二、鄭國10件組編鐘正鼓音列特點
第四章 定式的突破與音列的接合
第一節 定式的突破
一、五聲設定的延續
二、正鼓音列對變聲的安排
第二節 與鈕鍾、甬鐘相接台的編音列形態
一、4件與、9、10件的接合
二、8件與9件的接合
第三節 正鼓音列的律制傾向、取音軌跡與音系特點
一、正鼓音列的律制傾向
二、正鼓音列的取音軌跡
三、正鼓音列的音系特點
第五章 側鼓音及相關問題
第一節 側鼓音的設定與五弦取音
一、側鼓音位設定的多樣與統一
二、五弦取音
第二節 數理的傳承與發展
一、正、側鼓音的音系特點
二、音階的完善與旋官的發展
第三節 關於音高偏離的分析
一、理論音高與音高偏離
二、音高偏離的分析
結論 從編鐘音列現象看鍾弦關係實質
一、四聲音列與一弦等份節點
二、正鼓五聲與五弦等份節點
三、正鼓變聲與音列接合
四、側鼓音位的有序設定與旋宮轉調的逐步實現
附錄一 中國存見樂鍾一覽表
附景二 古琴正調五弦各徽分弦長比例及音分數
附錄三 論文圖表索引
附錄四 論文圖片索引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