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公園

弘道公園

弘道公園(北大洋樓公園)位於山東省滕州市塔寺路東側的原華北醫院歷史建築群,由主樓(門診樓,地下1層、地上3層)、副樓(醫生住宅)和平房(輔助用房)3棟建築組成,磚木結構,總面積1300平方米。與20世紀初葉落成的華北基督教長老會、華北神學院、華北弘道學院、華北孤兒院,因屬西式建築,又位於城北,市民俗稱“北大洋樓”。現被滕州市政府定名為“弘道公園”。 北大洋樓始建於1918年,為美北長老會創辦的滕縣(今滕州市)基督教麻風病醫院,是山東第一所麻風病醫院。1951年6月1日,滕縣專區人民政府接管基督教滕縣麻風病院,改名山東省人民政府衛生廳滕縣麻風病院。後幾易其名,曾作為“滕州北壇醫院”、“北壇皮膚病防治院”,為滕州人民的健康事業發揮了巨大作用。 經歷近百年的北大洋樓到2014年基本坍塌。2015年滕州市政府批准復建,北大洋樓副樓(麻風院片區)拆除,北大洋樓已北區域樹木砍伐後建設小區。北大洋樓片區以南區域古樹及北大洋樓主樓得以復建。

歷史價值

弘道公園位於山東省滕州市塔寺北路東側的原華北醫院歷史建築群,原華北醫院始建於1918年,為美北長老會創辦的滕縣(今滕州市)基督教麻風病醫院,是山東第一所麻風病醫院。1951年6月1日,滕縣專區人民政府接管基督教滕縣麻風病院,改名山東省人民政府衛生廳滕縣麻風病院。後幾易其名,曾作為“滕州北壇醫院”、“北壇皮膚病防治院”,為滕州人民的健康事業發揮了巨大作用。

北大洋樓是美國北長老會在此建立的魯南、蘇北地區第一所基督教會麻風病醫院,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作為滕州地區典型的早期美式建築,代表了當時較高水平的施工工藝,屹立近百年來,見證了滕州的發展,在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之初等重要歷史時期,為滕州人民的健康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公園建築由主樓(門診樓,地下1層、地上3層)、副樓(醫生住宅)和平房(輔助用房)3棟建築組成,磚木結構,總面積1300平方米。與20世紀初葉落成的華北基督教長老會、華北神學院、華北弘道學院、華北孤兒院,因屬西式建築,又位於城北,市民俗稱“北大洋樓”。

上世紀七十年代,逐漸廢棄,院內荒草叢生。2004年,被頑童放火焚燒,主樓建築大部分坍塌,副樓、平房也因為屋頂坍塌引起木屋架的糟朽及牆體開裂、磚體風化酥鹼,門窗缺失。

弘道公園 弘道公園

2014年底北大洋樓基本坍塌。剩餘北大洋樓副樓(麻風院片區)拆除,北大洋樓主樓古樹名片區保留,北大洋樓北區樹木砍伐後建設小區。

主要景點

1.北大洋樓主樓--門診樓,地下1層、地上3層,

2.副樓(醫生住宅)

3.平房(輔助用房)3棟建築組成

弘道公園 弘道公園

4.綠地、樹林

百年滄桑

“北大洋樓”實指華北神學院的三座歐式洋樓。此建築群位於滕縣(今滕州市)北關小清河南岸,建於1922至1929年間,具體時間暫不可考。現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的《華北神學院年刊》,出版於1930年春,前面印有很清晰的三座洋樓的照片。據校友蘇佐揚回憶,這三座建築是院長赫士博士從美國請來工程師參與設計興建的,“中間是一間禮拜堂,是戲院式的設計,所以任何一個位置均可以看到講台:上面左中右均有小樓,禮堂內可坐一百五十人,樓上可坐一百人。左面是一座兩層樓的建築物,樓上是圖書館,樓下是一間能坐一百五十人的大禮堂,每逢赫士博士授課時全體四級的同學均需去聽課。右面也是一座兩層樓的建築物,分為四間課室,每一間可容納一百五十人。……神學院三座大樓前面是一塊空地,該空地有一個足球場,一個網球場,一個排球場。”。因建有禮拜堂和教室,所以“每當上課和禮拜的時候,鐘聲裊裊,聲播十里,時人艷羨地稱之為‘北大洋樓’”。很明顯,麻風病院裡的建築不在“北大洋樓”之列;校園內的學員宿舍和其他附屬建築,有許多是平房,不會有人誤稱為“洋樓”;教職員的六座西式住宅樓,分散在校園的南半部分,無裊裊鐘聲傳出,也不應在此之列。華北神學院的三座連在一起的歐式樓房,造型別致,蔚為壯觀,在20世紀20年代的滕縣堪稱地標性建築,所以緊挨它後面的小清河北岸的村子,命名為“北樓村”。

華北神學院1919年9月19日創辦於濰縣,最初由齊魯大學神學院院長赫士和齊魯大學神學院分離出來的18位學生組成。1922年9月29日,華北神學院在赫士的帶領下遷到滕縣,與新民學校共用一個校園。之所以遷到滕縣,緣由主要有三個。一是狄樂播創辦的滕縣新民學校在當地已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赫士曾參與新民學校的創建,是新民學校早期的委辦(相當於董事)之一。新民學校時任校長劉思義1902年畢業於登州文會館,是赫士的學生,後又隨赫士在青州神道堂擔任教習職務。把院址遷到滕縣,對於赫士來講首先有“人和”上的便利。二是狄樂播與狄考文的繼室夫人發起創辦滕縣新民學校,原本就有紀念狄考文的意思。狄考文、狄樂播分別在1908年9月和1921年9月病逝。赫士與狄氏兄弟長期合作共事,感情很深,把神學院遷到滕縣新民學校院內,在赫士的心裡應該還有繼承和弘揚狄氏兄弟遺志的願望。第三個原因是,滕縣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這座小城處在京滬交通線的中點上,不僅交通便利,而且距離當時的南長老會江北區差會很近。此前,董事會已邀請南長老會參與華北神學院的創建,江北區差會對新神學院的誕生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赫士後來回憶說:“1922年秋,因交通便利,並願與美南長老會合組一道旨純正信仰堅固之神學,即遷至滕縣。”

華北神學院在滕縣辦學的24年(1922年9月至1945年12月),是它的鼎盛時期。這期間,在赫士的領導下,學院多年堅持純正的神學立場,色彩鮮明,獨樹一幟,使她很快成為全國神學教育的重鎮,至今為熟悉教會歷史的人士所津津樂道,在台灣、香港、新加坡以及北美華人集中的地區享有極高的聲譽,許多老校友都把畢業於滕縣華北神學院作為一生的榮耀。上海的胡承斌先生、新加坡的張寶華博士、台灣的汪辛平教授、香港的蘇美玲教授、加拿大的毛大龍教授、美國的MARYELLENBROWN教授等,作為華北神學院早期教牧人員的後人,均已取得聯繫,他們對滕州這片熱土一直投射著關注的目光,並殷切希望父輩求真向善的優良育人傳統能夠得到繼承和發揚。

“一九四五年冬,滕縣重罹兵燹,神學院全部建築、設備損毀甚巨,”在滕縣城矗立20年之久的“北大洋樓”毀於一旦。為躲避戰火,華北神學院大部分師生遷往徐州繼續辦學。此後,“北大洋樓”和華北神學院逐漸淡出滕縣人的視野。

北大洋樓區域是美國北長老會在此建立的魯南、蘇北地區第一所基督教會麻風病醫院,屹立近百年來,作為滕州地區典型的早期美式建築,代表了當時最高水平的施工工藝,見證了滕州的發展,在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之初等重要歷史時期,為滕州人民的健康事業發揮了巨大作用,具有較高的歷史價文化價值。

北大洋樓消失記

北大洋樓上世紀七十年代,逐漸廢棄,院內荒草叢生。2004年,被頑童放火焚燒,主樓建築大部分坍塌,副樓、平房也因為屋頂坍塌引起木屋架的糟朽及牆體開裂、磚體風化酥鹼,門窗缺失。

弘道公園 弘道公園

2014年底北大洋樓基本坍塌。剩餘北大洋樓副樓拆除,古樹木北大洋樓片區保留,北大洋樓北區樹木砍伐後建設小區。

2015年初滕州網友看到坍塌的北大洋樓,寫文紀念,文章發表於百度滕州吧,在網上引起熱議,並被吧主加精,置頂,點擊率一路飆升到上百萬。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對滕州逝去古建築的懷念與痛惜與日俱增。

2015年秋,北大洋樓主樓得以復建。副樓(麻風院片區)和北區古樹拆除建設小區。

《北大洋樓消失記》

文/ 滕州貝殼 (來源 滕州吧)

五一回家路過塔寺路,北大洋樓(麻風院區域)已經拆除,很多拆後的石塊立在路邊,青青白白,很大一片,聽裡面的師傅說這些拆剩下的青磚賣給曲阜了,原來的地用於小區建設,看到我嘆息,師傅補充到會留一小部分復建,算是安慰我,原來翻過廢墟,走在荒草叢生的小路上,還能看到小洋樓的樣子,聞一聞它的味道,現在卻只能成為一種追憶了。走過很多城市,感覺一個城市的建築已經越來越成為它的臉面了,就如原來一下火車,就能看見無比懷念的善園,現在看到灰濛濛的“問天”,甚至很浮躁,樓高了,感覺卻沒了,像丟了魂。

近幾年家鄉發展很快,文保單位很難擋住市政建設的步伐,一個個文物近些年也消失了,遠到滕王閣,近到古滕八景之一的池蓮四面、真仙靈柏,建國後的鐵牌坊,還有剛上大學那會才拆除的水上善園。說也奇怪,古老的建築用最簡單的工藝做出來一個複雜的建築,而現在的我們卻只能用複雜的工藝做出來一個簡單的建築,魂,也大不一樣。

看看新建的老縣衙、接官巷還有微山湖古鎮,不禁苦笑,新建的東西總是沒有味,和周邊的建築擺在一起甚至是不倫不類,其實老建築的保護並非都做的不好,青島八大關就是一個。在青島上大學那會,同學告訴我八大關的美不可複製,起初還不信,當身臨其境的時候那種感覺卻又讓你不得不信,這個地區修築的道路,均以古代軍事關隘命名,包括縱向的韶關路、紫荊關路和寧武關路,以及橫向交織的正陽關路、武勝關路、嘉峪關路、函谷關路、臨淮關路、居庸關路和海邊的山海關路,在這片區域大大小小有幾百棟建築,幾十個國家的建築風格,被譽為萬國建築,這些不同的道路上還有著不同的樹木,韶關路的碧桃,正陽關的紫薇,最醉人的莫過於居庸關路金黃的銀杏,尤其是秋天,遍地的金黃色落葉,踩在上面咯咯的響,別有一番小味。八大關南邊環海,臨近香港路和中山公園,可謂青島絕對的黃金地段,如果用於商業開發說價值連城一點都不為過,可青島連一塊磚都沒有動過,相反百年過去了還保存的完好,每天遊人如織,不論是時間還是風格都很雷同的建築為什麼咱們卻保護不好呢?

青島人喜歡用“紅瓦綠樹,碧海藍天”來形容自己的城市,回來的路上碰巧路過一中,如果說青島是紅瓦綠樹,一中便能用“紅瓦黃牆”來寫。紅瓦黃牆,交相輝映,學校離家很近,有幸經常能看到,畢業後一中又建了一棟新樓,也是黃色,靠近龍泉路,從家這個方向看正好映在荊河水下很是漂亮,每每走過龍泉路都會由衷的感嘆一中漂亮,只可惜後來不知道什麼緣由原來的黃牆一夜之間塗上了灰色,紅瓦還在,黃牆已不在了,格局完全不入,很難再有江南的味了,走過門口,竟沒有勇氣在進去。旁邊的“貧民窟”還在,門口的菜煎餅攤也還在,七年過去了,整整七年,大姨竟還認得我,說我沒變,我只能傻笑。菜煎餅,帶著滕州人的氣息,藏著滕州人的思念,還有味道。菜煎餅的味道還在,只可惜紅瓦黃牆已不在。

80後正在成為過去,過來者感觸也深,這種感觸如同習慣,歷史扭曲了人的靈魂,總有一天會後悔,就如同濟南人失去了老火車站是一樣的,1992年,濟南鐵路局為了擴大站場,不顧專家和學者的反對,將德國人百年前修建的車站拆除,這個老建築,曾是濟南的地標,遠東第一站,當時亞洲最大、世界唯一的哥德式風格的火車站,聽濟南同學說當年看著工人舉起錘子砸向老火車站牆壁時,很多圍觀市民含淚按下了快門,第一次聽同學說竟恍惚的半天沒有說出話來,只是它再也不能活過來了,後建的濟南站我只能用醜的難過來形容。其實很多東西就是這樣,沒了,也就沒了。沒了,才知道什麼是沒了。歷史是公平的,它也會懲罰我們,因為我們曾經以一種錯誤態度對待了我們的歷史,這就是我們的恥辱碑。

翻開日曆表,正是農曆三月,想到了那首寫在陽春三月的小詩: 山欲開雲柳乍風,杜梨花白小桃紅。三年三月官橋路,策蹇經過似夢中。又是一年陽春三月,重走當年的“官橋路”,心情竟大不同,郵局的興起,驛站的漸廢,官橋古道已遠去,古老的建築,溫情的畫面只能留在夢中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威尼斯、西班牙、維多利亞、香格里拉…現在的滕州城地名越來越洋氣了,而那些像菜煎餅一樣土裡土氣的園景、建築、閣樓還有那些的那些,只能成為美好的回憶了。還好春天的風在,夏天的雨在,秋天的落葉冬天的暖陽也在,這裡依然悠閒、懶散還有點愜意,這就是滕州吧,滕州的味道。酷狗音樂播放到了梁靜茹的歌,寧靜的夏天,天空中繁星點點,心裡頭有些思念,思念著你的臉。對,思念。有一天我也會老去,真不希望到那時候思念它的時候,能看到的只剩下一張張泛黃的照片了。

北大洋樓復建記

2015年秋,北大洋樓主樓得以復建。副樓(麻風院片區)和北區古樹拆除建設小區。

為保護好歷史建築,滕州市將原華北醫院建築群列入《滕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將建築群周邊設為“規劃紫線”加以保護。2008年7月,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市委、市政府部署,原華北醫院建築群修繕復原工作於2013年10月份啟動。市建工局、文廣新局先後就修繕復原工作到天津大學、山東建築大學等高校進行考察、洽談。天津大學、東南大學、山東建築大學等高校的專家也分別來滕進行實地察看和調研,均高度評價了洋樓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明確提出了“測繪、鑑定、設計、施工”的修繕程式。

2013年11月,市政府組織召開專題調度會議,要求快速啟動洋樓修復工作。市建工局、文廣新局組織人員分別到天津、上海、濟南等地與3家具有文保設計資質的單位進行修複方案研討論證。

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委託山東建大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對三棟建築進行了測量、結構鑑定,為修繕設計提供理論數據。同時,通過滕州日報、電視台、網路等媒體,向社會廣泛徵集該建築群的圖片和文字歷史信息,併到省皮防站、市檔案局、四院查閱資料,為修繕設計、施工提供依據。

2014年5月14日,市政府組織召開原華北醫院歷史建築修繕保護工程方案匯報會,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濟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阜市文物局、東南大學、南京大學的文保專家以及市相關部門負責人,聽取了山東建大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對修繕方案的匯報,文保專家對方案進行論證評審,通過了主樓採用結構加固和修繕相結合、副樓採用屋面落架修繕、平房採用拆除重建的修繕保護方案。

2014年7月22日,通過公開招標,擇優選擇了青島市房產工程公司施工,濟南舜泉工程諮詢監理有限公司監理。

2015年4月市政府決定對區域內歷史文化古蹟進行改造,北大洋樓區域改造規劃建設占地約3公頃的北大洋樓休閒公園。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基督教會醫院原址進行修繕復原,將“北大洋樓”進行景觀化處理,並複製新建築與其匹配。

弘道公園 弘道公園

2015年6月6日,滕州市原華北醫院歷史建築群修繕保護工程通過省文保專家組竣工驗收。這座距今近百年歷史的西式建築群恢復了原貌,她的芳容再次展現在市民面前,成為滕州又一靚麗的城市景觀。

由於建築物隱蔽的內在結構無法測量,施工圖紙不能全面表述信息。為正確表達歷史信息,在修繕過程中,市建工局項目負責人、高級工程師楊志湖查閱了大量國內近現代歷史建築資料,會同施工、監理單位精細勘察,詳實記錄建築物內在信息,及時與設計院對接,不斷完善設計方案。

不失原貌、科學加固——確保古建築使用安全。據專家研究,該歷史建築是全省最早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築之一,主樓地下室和一層走廊頂板使用了鋼筋混凝土,但混凝土配筋率和強度較低,修繕前出現了下沉、裂縫。針對這些狀況,項目部對變形的混凝土頂板和傾斜牆體採取不拆除矯正措施,確保歷史建築結構的安全,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歷史建築的完整。為向公眾展示歷史風貌,項目部專門在主樓一層門廳處保留一塊鋼筋混凝土頂板裸露面,同時保留一段燒壞的木質線槽,通過殘存的點點滴滴,讓人們永遠記住這些建築的歷史原貌。

同質材料、傳統工藝——還原洋樓色彩和形態。三棟歷史建築蘊含著豐富的異域建築文化,同時融合了大量的中國元素,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在這三棟歷史建築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項目部嚴格修繕標準,認真研究古法工藝,採取各種措施還原洋樓的色彩和形態。項目部清理被覆蓋的舊磚,用於砌築破損的牆體;考察周邊瓦材傳統生產作坊,按照古法製作與原瓦同質同材的灰紅兩色瓦材;磚柱、磚拱、木屋架、木樑柱、木門窗、木地板、木樓梯等構件均遵循歷史原貌,按照《古建築木結構維修與加固技術規範》,採用原工藝做法修復完成。

弘道公園 弘道公園

社會關注、專家指導——修繕效果得到社會認可。洋樓的修繕得到各級領導和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市委、市政府領導多次到現場調研指導,實地察看洋樓的修繕復原工作。曾在此工作的耄耋老人趙恆勤、高守成和市公安局李勝利同志非常關心洋樓的修繕,貢獻了極有價值的歷史資料和照片,為洋樓的修繕復原提供了歷史依據。東南大學李百浩教授、南京大學冷天教授、山東建築大學姜波教授等國內知名古建築專家,多次來到現場指導,為洋樓的修繕復原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