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國著名哲學家]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國著名哲學家]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享年55歲),德國人,著名哲學家、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在開始研究哲學前,尼采是一名文字學家。24歲時尼采成為了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語區古典語文學教授,專攻古希臘語,拉丁文文獻。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一直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尼采主要著作有《權力意志》 《悲劇的誕生》《不合時宜的考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論道德的譜系》等。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期生活

1861年17歲的尼采 1861年17歲的尼采

1844年10月15日,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出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勒肯鎮附近洛肯村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他的祖父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寫過神學著作,他的外祖父是一名牧師。兒時的尼采是個沉默的孩子,兩歲半才學會說第一句話。

1849年7月,尼采的父親死於腦軟化症。數月後,年僅2歲的弟弟又夭折。當時尼采才5歲,親人接連的死亡,使尼採過早地領略了人生的陰暗面,鑄成了他憂鬱內傾的性格。

父親死後第二年,尼采隨同母親和妹妹遷居瑙姆堡,從此便生長在一個完全女性的家庭里。祖母關於其波蘭貴族家族史的灌輸對尼采貴族情結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著波蘭貴族血統並為此而感到自豪。但是尼采並沒有忘記父親,父親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記憶當中,他希望以父親為榜樣成為一名牧師,因此他時常給夥伴們朗誦聖經里的某些章節,為此,他獲得了小牧師的稱號。

由於父親過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們(他的母親、妹妹、祖母和兩個姑姑)團團圍住,她們把他嬌慣得脆弱而敏感,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無常,因而變得孤僻,尼采曾經這樣講述形容他的童年:“那一切本屬於其他孩子童年的陽光並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經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在尼采的成長過程中,虔誠的清教徒母親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他後來終生保持著清教徒的本色,猶如石雕一般純樸,這對他日後的成長和學術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0歲時他就讀於瑙姆堡文科中學,對文學與音樂極感興趣。

14歲時,進入普夫達中學,這個學校課程都是古典的,訓練很嚴格,出了很多偉人,如詩人和劇作家諾瓦利斯,語言學家和研究莎士比亞的學者Schlegel,以及康德的繼承者、偉大的先驗主義和道德哲學的代表費希特。可是尼采卻難以接受這種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願意接近陌生人。這時的他除了理智的發展並有著驚人的進步外,音樂和詩歌已經成為他感情生活的寄託。尼采幼年曾受教於普魯士當時最好的女鋼琴家,當他的母親為他聘請這位老師時,尼采就深感日後的生活離不開這樣的精神支持了。

1861年17歲尼采患嚴重疾病,首次出現健康惡化的徵兆,被送回家休養。3月接受基督教的按禮。

攻讀哲學

尼采 尼采

1864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Paul Deussen)進入波恩大學攻讀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但第一學期結束,便不再學習神學了。尼采不喜歡黑格爾、費希特、謝林的各種公式,也不喜歡實證科學,閱讀福格特和比希納的唯物主義論文,同時他對平民政治不感興趣,而且他從沒想過要過一種安寧舒適的生活,所以他不會對有節制的歡樂和痛苦這樣一種可憐的生活理想感興趣。

尼采熱愛希臘詩人,崇尚希臘神話中各種具有鮮明特點的人物,並把他們巧妙地同德意志的民族精神結合起來。尼采還在校學習時就深深體會到精通和弘揚本國、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這充分地體現他對古文字、文學,古典主義藝術的熱愛。他熱愛巴赫、貝多芬,以及後來尼採在《悲劇的誕生》中熱情褒揚的那位歌劇巨人——華格納。

1865年,他敬愛的古典語言學老師李謝爾思(F. W. Ritschls)到萊比錫大學任教,尼采也隨之到了那裡。當時的尼采雖然年紀不大,但已經開始哲學沉思了。

在萊比錫期間,他偶然地在一個舊書攤上購得了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欣喜若狂,每日凌晨2點上床,6時起床,沉浸在這本書中,心中充滿神經質的激動。後來他回憶說,當時他正孤立無助地經歷著某些痛苦的體驗,幾乎瀕於絕望,而叔本華的書就像一面巨大的鏡子,映現了世界、人生和他的心境。他覺得叔本華好像專門為他寫了這本書一樣。那時,尼采非常困惑:為何像叔本華那樣的天才會被現世所拋棄,其偉大的著作為何只在書架的偏僻角落才找得到?叔本華是這個青年心中的偶像,他在以後也被認為是叔本華唯意志論的繼承者。這時的他,此外還從朗格、施皮爾、泰希米勒、杜林、哈特曼那裡汲取了傳統的抽象概念。同年因拒絕參加復活節聖餐引起了家庭的恐慌。

1867年10月,被徵召入南姆堡炮兵聯隊。從馬上摔下,胸骨受重傷。

教授生涯

1869年2月,年僅24歲的尼采被聘為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此後的十年是尼采一生中相對愉快的時期。在巴塞爾,他結識了許多年長和年輕的朋友,例如瑞士著名文化藝術史學家雅可布·布克哈特(Jakob Burckharat)。

1869年4月,尼采申請放棄普魯士國籍獲得批准,從此保持無國籍人士的身分一直到去世。

1869年5月17日,尼采初次到瑞士琉森城郊的特利普拜訪了華格納。同月28日,他在巴塞爾大學發表就職演說,題為《荷馬和古典語言學》。當時,巴塞爾城裡所有貴族家的大門都對他敞開,他成為巴塞爾學術界的精英和當地上流社會的新寵。

1870年,尼采被聘為正教授。不久傳來了德法開戰的訊息,尼采主動要求上前線。在途經法蘭克福時,他看到一隊軍容整齊的騎兵雄赳赳氣昂昂地穿城而過。突然間尼采的靈感如潮水般湧出:“我第一次感到,至強至高的‘生命意志’決不表現在悲慘的生存鬥爭中,而是表現於一種‘戰鬥意志’,一種‘強力意志’,一種‘超強力意志’!”

1870年10月,尼采重返巴塞爾大學講壇。他結識了神學家弗蘭茨·奧弗爾貝克(Franz Overbeck),兩人很快成為摯友並共居一所住宅,彼此影響著對方。

創作生涯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1872年,他發表了第一部專著《悲劇的誕生》(Die Geburt der Tragodie)。這是一部傑出的藝術著作,充滿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像力;這也是一部幼稚的哲學作品,充滿了反潮流的氣息。但是在這部哲學著作中已經形成他一生的主要哲學思想。尼采哲學的主題是生命的意義問題,而他對這個問題的解答便是:靠藝術來拯救人生,賦予生命以一種審美的意義。尼采並不就此止步,他毅然攻擊最受尊敬的典範—大衛施特勞斯,以此抨擊德國人的粗俗的傲慢和愚笨的自得:“司湯達曾發出忠告:我一來到世上,就是戰鬥。”

《悲劇的誕生》和《不合時宜的考察》(Unzeitgemabe Betrachtungen)的第一部發表之後,引來了一片狂熱的喝彩聲,同時也遭到了維拉莫維茨領導的語言學家圈子的排斥。教授的名聲也因此受到了極大的損傷。

1873至1876年,尼采先後發表四篇長文,結集為《不合時宜的考察》一書。書的主題仍是文化批評。

第一篇《告白者和作家大衛·施特勞斯》,以施特勞斯為例,批判了庸人型的學者。值得注意的是,書中第一次公開抨擊了普魯士的霸權主義,指出:普法戰爭雖以德國勝利告終,其險惡後果卻是使德國文化頹敗,“使德國精神為了“德意志帝國”的利益而遭失敗乃至取消”。此後尼采一貫立足於文化的利益而批判強權政治,並且在德國陷入民族主義的政治狂熱之時自稱是“最後一個反政治的德國人”。

第二篇《論歷史對於生命的利弊》,指出生命因歷史的重負而患病了,呼籲解放生命,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

第三篇《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抨擊哲學脫離人生,要求以叔本華為榜樣,真誠地探索人生問題。

第四篇《華格納在拜洛伊特》,重點批判現代藝術。這篇文章名義上是替華格納音樂辯護,視為現代藝術的對立面,其實明揚暗抑,已經包含對華格納的批評。文章寫於1875與1876年間。在此之前,尼采內心對華格納已經產生了隔閡。

1878年1月,華格納給尼采寄去了一份表現基督教主題的《帕西法爾》的劇本,尼采沒有一字回音。5月尼采把《人性的,太人性的》(該書包含有明顯批判華格納的內容)一書寄給華格納夫婦。從此,互相不再有任何往來。

1879年,尼采辭去了巴塞爾大學的教職,開始了十年的漫遊生涯,與此同時,尼采也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期。

1882年4月,在梅森葆夫人和另一位朋友雷埃邀請下,尼採到羅馬旅行。在那裡,兩位朋友把一個富有魅力、極其聰慧的俄國少女莎樂美介紹給他,做他的學生。尼采深深墜入情網,莎樂美也被尼采的獨特個性所吸引。兩人結伴到琉森旅行,沿途,尼采向莎樂美娓娓敘述往事,回憶童年,講授哲學。但是,羞怯的性格使他不敢向莎樂美吐露衷曲,於是他懇請雷埃替他求婚,殊不知雷埃自己也愛上了莎樂美。莎樂美對這兩位追求者的求愛都沒有允諾。最後,兩人只能保持著友好的接觸。然而尼采的妹妹伊莉莎白卻對他們的友誼滿懷妒恨,惡意散布流言蜚語,挑撥離間,使他們終於反目。僅僅5個月,尼采生涯中的這段幸福小插曲就終結了。

1883年,他完成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第一、第二部分,1884年完成了第三部分,1885年完成了最後一部分。尼採在這部著作中闡述了著名的“同一性的永恆輪迴”的思想。這是他的兩個主要思想體系中的一個。而另一個“趨向權力的意志”的構思,由於他的身心崩潰而半途夭折。著名的“超人”理想和“超人”形象就是在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尼采評價自己這部著作:“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給予人類的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饋贈。這部著作發出的聲音將響徹千年,因此它不僅是書中的至尊,真正散發高山氣息的書—人的全部事實都處在它之下,離它無限遙遠—而且也是最深刻的書,它來自真理核心財富的深處,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水,放下去的每個吊桶無不滿載金銀珠寶而歸。這裡,沒有任何‘先知’的預言,沒有任何被稱之為可怕的疾病與強力意志混合物的所謂教主在布道,從不要無故傷害自身智慧的角度著眼,人們一定會首先聆聽出自查拉圖斯特拉之口的這種平靜的聲音的。‘最平靜的話語乃是狂飆的先聲;悄然而至的思想會左右世界。’”

1886到1887年,尼采把他浪跡天涯時寫下的箴言、警句、辭條匯集起來,組成了兩個集子:《善惡的彼岸》(1886年)和《道德的系譜》(1887年)。在這兩個集子中,尼采希望摧毀陳舊的道德,為超人鋪平道路,但是他陳述的一些理由卻難以成立。此外,這兩個集子中所闡述的倫理學的體系還給人留下一種印象—充滿刺激性的誇張。在尼采發瘋的前夜《華格納事件》、《偶像的黃昏》、《反基督》、《瞧這個人》、《尼采反對華格納》一氣呵成。它們寫得標新立異,很有深度。但同時這些書也具有聞所未聞的攻擊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噓。

發瘋去世

生病的尼采 生病的尼采

1889年,尼采的災難降臨了。長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據說由於無法忍受長時間的孤獨,在都靈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馬夫虐待的馬的脖子,最終失去了理智。數日後,他的朋友奧維貝克趕來都靈,把他帶回柏林。尼采進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後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學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親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

1897年4月,因母親去世,尼采遷居到位於魏瑪的妹妹伊莉莎白·福爾斯特·尼采的家中居住。在尼采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終是他的溫暖的避風港,作為這個家庭中唯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員始終圍著他轉,無微不至地關懷他,精心呵護他,儘量滿足他的一切願望。但尼採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捨棄了這一切,像個苦行僧一樣在這個風雨飄搖的世界中飄泊遊蕩,忍飢挨餓,沉思冥想。

1900年8月25日,尼採在魏瑪與世長辭,享年55歲。

哲學成就

權力意志

對尼采來說,哲學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學思索。他創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態迥異的奇特哲學,展示自己的哲學思想。他的哲學無須推理論證,沒有體系框架,根本不是什麼理論體系,是他對人生痛苦與歡樂的直接感悟。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學術著作-《悲劇的誕生》中,就已開始了對現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儘管物質財富日益增多,人們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機械模式壓抑人的個性,使人們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創造文化的衝動,現代文化顯得如此頹廢,這是現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縮。尼采指出,要醫治現代疾病,必須恢復人的生命本能,並賦予它一個新的靈魂,對人生意義做出新的解釋。他從叔本華那裡受到啟示,也指出世界的本體是生命意志。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傳統的基督教道德和現代理性。在認識論上,尼采是極端的反理性主義者,他對任何理性哲學都進行了最徹底的批判。他認為,歐洲人兩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創造物,附屬物。人生的價值,人的一切都寄託於上帝。雖然自啟蒙運動以來,上帝存在的基礎已開始瓦解,但是由於沒有新的信仰,人們還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采的一句名言“一聲斷喝——上帝死了”——是對上帝的無情無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說,自己是殺死上帝的兇手,指出上帝是該殺的。基督教倫理約束人的心靈,使人的本能受到壓抑,要使人獲得自由,必須殺死上帝。尼采認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歷史必然性,它從被壓迫者的宗教,轉化為統治者壓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殺死了作為神的上帝,又迎來了資本的上帝,資本化身的上帝。他的“上帝死了”的呼喊,斷喝的啟蒙價值是不能低估的。

尼采認為,在沒有上帝的世界上,人們獲得了空前的機會,必須建立新的價值觀,以人的意志為中心的價值觀。為此,要對傳統道德價值進行清算,傳統的道德觀念是上帝的最後掩體,他深深的滲透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蝕人們的心靈。尼采自稱是非道德主義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西方的傳統道德所崇尚的美德。

尼采對現代理性也持批判態度。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學家開刀,他指出:哲學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歷史感,幾千年來,凡是經哲學家處理的一切都變成了概念木乃伊。理性所起的作用無非是把流動的歷史僵固化,用一些永恆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現實。結果是扼殺了事物的生滅變化過程,扼殺了生命。這個世界是一個充滿了偶然性的,動盪不定的,從而無法捉摸的世界。實況是沒有的,一切都是流動的,抓不住的,躲閃的。哲學家的第二個特性是“拒絕感官的證據”,顛倒了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感性證據是真實的,可信的,只是對它們加工時才塞進了謊言。哲學家的第三個特性是混淆始末,他們否認生長過程,進化過程。哲學家的第四個特性是運用語言中的“理性”強制人們犯錯誤。“是”與“存在”混為一談,弄假成真,弄真成假,矇騙無知的人們。他認為,從蘇格拉底到現代人都狂熱的訴諸理性,是很荒謬的。人類之所以崇尚理性,是指望它給人帶來自由和幸福;然而結果恰恰相反,理性處處與人的本能為敵,造成人的更大痛苦。

批判理性帶來的謬誤是正確的,但是不能否定理性的存在,理性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理性是人類進步的標誌,是人類文明進程的碩果。歷史上一些傑出的哲學家就是用理性的武器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理性本身沒有錯,理性是不能否定的。沒有理性,人類就不能正確的認識世界,認識真理。沒有理性,人類將落入迷茫可怕的境遇。

尼采要建立新的哲學,將生命意志置於理性之上的哲學,非理性的哲學。作為對理性提出了挑戰,他提出了強力意志說。用強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傳統形上學的地位。強力意志說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強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權勢,它是一種本能的,自發的,非理性的力量。它決定生命的本質,決定著人生的意義。 尼采比較了強力意志和理性的不同特性,理性的特性是:冷靜,精確,邏輯,生硬,節慾;強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欲望,狂放,活躍,爭鬥。強力意志源於生命,歸於生命,它就是現實的人生。人生雖然短暫,只要具有強力意志,創造意志,成為精神上的強者,就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強力意志作為最高的價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的價值,另一方面也為人世間的不平等作了辯護。在尼采看來,人類與自然的生命一樣,都有強弱之分,強者總是少數,弱者是多數。歷史與文化是少數強者創造的,他們理所當然的統治弱者。尼采推翻了神的等級制度,肯定了人的等級制度。

超人哲學

尼采還提出他的超人哲學,關於建構理想人生的哲學。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徵,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標和人生境界。尼采對現代人,現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夢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體的人,是一個虛幻的形象。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閃電那樣的氣勢和風格。超人還沒有現實的存在,它是未來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給現實的人生提出了價值目標;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他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指出,超人就是大地的意義。其喻義是說,超人是對天國的否定,是對上帝的替代。

尼采的唯意志論哲學價值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尼采繼承了啟蒙運動的精髓,反映了現代意識的覺醒。對人生價值的積極肯定,引發了人們對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對工具理性和工業文明的否定性批判,開啟了現代非理性主義思潮。另一方面,對理性的批判,對傳統的否定也存在著片面性,這正是後現代主義欣賞的一面。

尼采的哲學觀最重要的一點是哲學的使命就是要關注人生,給生命一種解釋,給生命的意義一種解釋,探討生命的 意義問題。這與尼采所讀叔本華的著作有一定關係。還有一點看法,尼采指出哲學是非政治的,哲學和政治是兩回事。所以尼采對哲學的看法,第一是對生命,關注人生,第二非政治的,第三非學術的。哲學不是純學術。尼采對傳統哲學進行批判,關鍵在於沒有關注人生。傳統哲學造成的後果是虛無主義。現象背後是沒有本質的。

虛無主義

尼采自稱為“歐洲最徹底的虛無主義者”,但他的學說脈絡可說是沿著超脫虛無主義而來。尼采認為所謂價值、觀念、真理都僅僅是人為的解釋,世界本身並沒有形而上的真理及終極的價值或意義。虛無主義否定了一切目的性,尼采認為柏拉圖描述的理性世界(理想國家)、基督教所說的天國、世界擁有必然的道德秩序等都只是人類的產物,並無終極的客觀性。尼采以“上帝已死”作為虛無主義來臨的象徵,這也成為後來許多存在主義哲學家,如海德格爾、薩特、加繆等人的哲學起點。尼采認為虛無主義有兩種:消極、病態的虛無主義和積極的虛無主義。消極的虛無主義有柏拉圖主義、基督教、和叔本華的哲學等。積極的虛無主義則是將失去終極價值的危機視為能夠創立新價值的契機。尼采相信,即使虛無主義來臨,人們也能借著價值重估重建新價值,以獲得生存下去的理由。尼采也強調,若我們要成為自由精神,就有必要革除對某種確定永恆價值的渴望。因為“對於某種無條件的肯定和否定的需要,乃是一種產生於脆弱的需要”。

藝術救贖

假如人們否定了過去的那種目的論,那么人生的終極意義又哪裡?尼采認為這種無意義性才是最令人難以忍受的,“受苦的無意義,而不是受苦本身,才是覆蓋於人類之上的詛咒。”針對這個問題,他不像過去的哲學家訴諸形而上的解釋,尼采提出以藝術作為面對痛苦與荒謬的依藉。他提倡以酒神精神,簡單的說,即審美的角度來看待人生的境遇。這不是教人沉迷於幻象中,而是要讓人們更有勇氣與力量來面對自己的生命。因此,尼采理想中的是一種悲劇式的人生觀。他認為悲劇的精神不在於肯定一個公平正義的世界秩序(在悲劇中有德者反而往往受命運的折磨),而是身處命運中所能激發出的力量。

悲劇審美所能達到的境界即是“愛命運”、尼采視之為一個偉大人格的必須條件,“我認為人類所有具有的偉大天性,是對命運的熱愛。無論未來過去或永遠,都不應該奢望改變任何事物。他不但必須忍受一切事物的必然性,並且沒有理由隱瞞它-你必須愛這項真理……”。愛命運是對自身命運的肯定,甚至可以不願意現況的任何改變。而永恆輪迴更是這種精神力量的試金石。尼采顯然認為憑著人的意志就能達到這種境界,這使得他的哲學帶著某種唯意志論的傾向。

尼采對向來被視為負面的痛苦有相當高的評價,他厭惡像功利主義那樣僅追求最大快樂值的價值觀,“所有這種以快樂和痛苦、也就是根據附帶和衍生現象做為衡量事情價值的思考模式,都是膚淺的思考模式和天真行為,任何明暸創造力和藝術家良心的人都會嘲笑的看輕它”。他認為痛苦具有積極的意義,因為痛苦使得人們更有智慧及力量,“只有巨大的痛苦……強迫我們哲學家下降到我們終極的深淵。我懷疑那樣的痛苦能使我們‘更好’,但我相信它能使我們更加深刻”、“那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一個人甚至應該為了達到更高的境界而蓄意去冒險,“從生命中獲得極致的圓滿和喜悅的秘密就是—生活在險境當中!將你的城市建在維蘇威火山的山坡上!”

美學思想

尼采認為美不能獨立於人的判斷而單獨存在,美也是人類的產物。“‘自在之美’純粹是一句空話,從來不是一個概念。在美之中,人把自己視為美的尺度……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著美—他忘了自己才是美的原因。唯有他把美贈予世界,唉!一種人性,太人性的美。”同時尼采也認為力與美是一體兩面的事,“力變的柔和並下降到可見之處,那種下降我稱之為美”。力量充沛與否也可用在對人的美醜判斷上,力量衰弱意味著軟弱、貧乏、無能,所以他說:“沒有什麼比衰退的人更醜的了。”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將美區分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酒神精神代表的是非理性的狂喜狀態,可稱為“醉”的狀態;日神精神則是沉靜、節制,可用“夢”的狀態來形容。到了《偶像的黃昏》,尼采又改變他的解釋:“兩者都被理解為醉的類型”,而“醉的本質是力量的增加與充滿之感”,尼采認為真正的藝術可以使觀眾感受到當初藝術家創作時力量充盈的狀態(即醉感),“藝術品的作用在於激起創造狀態,激發醉境”。

尼採在美學上另一項理論即是將藝術和生理結合起來:“美學只是一種套用生理學。”,因為他認為“一個人在藝術構思中消耗的力和在性行為中消耗的力是同一種力。”、“所有的美都可以激起生殖欲……包括性慾及最精神性的創造。”而藝術家是性慾旺盛的一群人,“藝術家按照其性質來說恐怕難免是好色之徒。”但他們卻曉得節制以儲存力量創作。尼采的美學思想及藝術救贖的觀念具體的呈現在他的人生取向上。他認為人在欣賞美的時候同時也會渴望成為美的東西,而他也相信人們也能夠將的人生塑造成一件能予人美感的藝術品,這也算一種藝術創作。“給人的個性一種‘風格’,這是一種稀少且崇高的藝術!”,而這個過程能夠成為忍受這個世界醜陋部分的支柱之一:“人應該對自己感到滿意,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對‘人的面目’完全忍受。”但風格並不能隨心所欲的塑造,尼采不相信人像薩特說的“存在先於本質”,而是已經被某種先天的本質決定,而人們應該順著自己的本質去發展。所以他說:“你的良知在對你說什麼?你要成為你自己。”

倫理批判

許多倫理都屬於平等主義,像基督教中強調的“上帝之前人人平等”、康德的倫理學中也賦予人都具有相同的尊嚴和價值,就連在功利主義那裡,在計算最大快樂值時,每個人的感覺都被納入同等的考量。但尼采極力反對這種觀念,他認為每個人的心性素質都是不同的,“人並不平等,他們也不會變平等!”。鼓吹人人平等更無正當性,因為這種概念有礙於人整體素質的提升,他形容“平等的說教者”是“毒蜘蛛”。普遍主義也是常見的倫理觀念,其基本概念為:一道德律應該被推廣到所有人身上。尼采則認為每個人的素質、性格都不相同,對應的道德義務也該有所差別,“對高等人是營養和愉悅的東西,對非常不同的低等人一定接近是毒藥。一般人的德性對哲學家也許意味著惡習與弱點”。他進一步闡述每個行為的特殊性:“任何人仍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會這么做’就是還沒有對自知邁出五步。則的話他就會知道根本沒有,也不能有一樣的行動。”

不像存在主義,尼采並不認為人有充分的自由意志,“一個人本質的命定性不能由所有那曾經是以及將會是的命定性分開”。自由意志即是把意志當作不能再追溯其因的自因,他說自因是:“目前為止被人想出來最佳的自相矛盾。”那當初為什麼會有自由意志這種理論的出現?尼采的回答是:“人被認為是自由的以便他們可以被判斷或懲罰。”一般而言惡往往被視為欲除之而後快的東西,但尼采認為惡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它有刺激人類的功效:“所謂善就是能保護人類的,所謂惡就是不利於人類的。但事實上,惡的刺激所帶給人類相當程度之事當且不可或缺的保存維護上,其影響是和善一樣的—只是它們的作用不同罷了。”尼採在道德批判上另一項成就即是提出了主人-奴隸道德說,以心理的角度剖析道德中奴隸道德的成分。尼采認為道德的起源是當弱者被強者欺凌時,便運用他們的精神力量,製造出良心譴責、善惡等來抵制強者的進犯。奴隸道德通常帶著怨恨及衍生而來的反動心態。例如企圖將具有創造力量的強者的價值拉平,而將他們的特性,轉換為成具倫理意義的“惡”;自己身上軟弱的性質,轉換成“善”等。尼采因為根本不相信有先於人存在的道德來源,所以以奴隸道德來質疑傳統道德(尤指基督教道德)來源的正當性。

政治態度

尼采對國家是頗有微詞的,他也自稱為“最後一個反政治的德國人”,“國家……在那裡所有的人都失去了自我……所有人的慢性自殺被稱為‘生活’”。他對其母國—德國在普法戰爭後呈現的那種自大、德國至上的氣氛尤為不滿,“德意志所到之處,就敗壞了那裡的文化”。他的批評主要是建立於他對文化的關心上:“文化與國家……是對立的……所有偉大的文化時代都是政治衰落的時代:凡是在文化上是偉大的永遠都是非政治的,甚至是反政治的。”他較欣賞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而不是德國的原因就在於此。尼采反對那種標榜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價值觀,他視之為“小政治”(klinenpolitik),相對於此,尼采期盼的是關心以那個等級的人領導國家的“大政治”(groβerpolitik),“搞小政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下個世紀將會為我們帶來為支配地球而產生的戰爭—搞大政治的衝動”。

尼采再三強調人的等級之分,這些想法可謂他倫理思想的寫照。因此他也反對民主政治,尼采認為民主思想乃是根源自基督教,“民主運動是基督教運動的繼承人”。這背後又有弱者想把強者的價值也拉平的心態作祟。

但尼采對社會主義也無好感,因為他在其中發現太多報復心:“在今天的暴民中我最恨誰?社會主義的暴民,他們是下等人們的使徒,他們損害工人的本能、快感及對其渺小生存滿足感,他們使工人嫉妒、教他們復仇。”

尼采曾在《反基督》一書中,粗略的道出他所認為理想的社會制度。他把社會階級分成三等:第一等是最有精神力量的菁英份子,創造價值,由他們擔任統治者的角色。第二等人是意志或性格堅強的人,他們聽命於第一階級,負責維護社會秩序及執法。等三等人是最多數的平庸大眾,滿足於他們平凡的生活。尼采也強調對於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而言這三種階級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也不贊成以強凌弱,他認為高等人善待比他低等的人是應該的。“事實上,如果要有例外的人,平凡的人是首先就需要的必然:高等文化依存於其上。例外的人應該對待平凡者比他自己和同等級者更溫柔,這不是出自內心的禮貌—這根本是他的義務”,這種“例外的人”甚至可以用“具有基督心靈的羅馬凱撒”來形容。至於如何實行這種社會制度?尼采對於這個問題則沒有答覆。

文學成就

散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國著名哲學家]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國著名哲學家]

尼采的散文集中地體現了作者的深刻思想。首先,尼采反對從概念到概念的思維方式,反對長篇大論的說教和論證,而是有感而發,針對某個問題,采小節的方式,以類似於警言和格言的形式提出自己的新論點。正是在這樣類似短文的散文中,尼采有意識地向東方思維方式接近,以擺脫西方傳統的、形上學的思維模式的羈絆。在表述上,他更多地是揮灑自如地表述,使文字更生動和具有感悟性,把徹底的批判精神與紮實的古典語功底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其次是振聾發饋。一語破的是尼采散文的主要語言風格。在作品中,尼采探討了各種人生問題,而所有問題都立足於一個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即世界是生成的,存在是段設的,同樣,上帝也是根據人的需要而虛構的。因此,尼采認為:世界上沒有事實,只有解釋,指出“上帝死了”,強調價值重估。正是因為尼采能一針見血地指出西方的社會體制、文化傳統、觀念形態中的弊病,所以,20世紀人們對他的思想作出的反應要比他所處的時代強烈得多。再次,尼采認為藝術的象徵力可以使人能更深刻地理解世界。而隱喻是啟發人們思索的更好手段。因此,他的作品中揮灑自如地使用明喻、隱喻和諷喻等藝術思維手段。正是因為隱喻等藝術手段的運用,使他的散文更具生命力、感悟力和意義上的張力。浙江文藝版的《尼采散文》,為了使讀者能更全面地把握尼采的思想精髓和藝術風格,從他的十部主要著作和後人整理的《強力意志》中選取了部分章節和片段。相信可以收到以斑窺豹的效果。

詩歌

尼采的詩分為兩類,一類是“格言”,即哲理詩,另一類是“歌”,即抒情詩。他的格言詩凝練、機智、言簡意賅、耐人尋味。如他自己所說,“我的野心是用十句話說出別人用一生說出的東西,——說出別人用一生沒有說出的東西。”為了實現這個“野心”,他對格言藝術下了千錘百鍊的功夫。有些格言詩,短短兩行,構思之巧妙,語言之質樸,意味之深長,堪稱精品。如《老實人》《銹》《非自願的引誘者》及《反對狂妄》等。尼采的抒情詩也貫穿著哲理,但方式與格言詩不同。他力圖用他的抒情詩完整地表現他的哲學的基本精神——酒神精神,追求古希臘酒神祭頌歌那種合音樂、舞蹈、詩歌為一體,身心完全交融的風格,其代表作是《酒神頌》。這一組詩節奏跳躍,韻律自由,如同在崎嶇山中自由舞蹈;情感也恣肆放縱,無拘無束,嬉笑怒罵,皆成詩句。尼采自己認為《酒神頌》是他最好的作品。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它的確是一組非常獨特的抒情詩,最能體現尼采的特色。

人物評價

人物綜評

如果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尼采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的結局是悲慘的。他是一個典型的失敗者:他的思想的發展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在他生活的年代能夠理解他的人寥寥無幾,可怕的孤寂始終包圍著他;最後,病魔緩緩地悄然而至,甚至成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反過來,人們也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他的患病與疾病的折磨,他的生平與著作都是無法想像的。

但是,任何一個沒有偏見的人拿起尼采的著作,都會發覺它們才氣橫溢、光彩奪目、豪氣沖天。在這些著作中,尼采以非凡的勇氣和驚人的洞察力輕而易舉地顛倒了各種公認的觀念,奚落了一切美德,讚揚了所有的邪惡。尼采並沒有建立一個封閉而龐大的哲學體系,他只寫散文、格言和警句;在他的字裡行間並不證明什麼,只是預告和啟示;但恰恰不是憑藉邏輯推理而是憑藉神奇的想像力,他征服了全世界;他獻給人類的不只是一種新的哲學,也不僅僅是一首詩或一段警句,而且還是一種新的信仰、新的希望、新的宗教。很可惜,尼采的生命歷程太短暫,閱歷太簡單,還沒有來得及把自己的片面真理髮展成智慧。如果他能活得更長一些,如果他能再多得到一些鼓勵,也許他會把自己那粗糙混亂的觀念梳理成和諧優美的哲學。

尼采大無畏地反對哲學形上學及其在認識論方面的絕對優勢;反對千百年來哲學以純理性觀察宇宙、運用邏輯推理程式建立的以理性為中心的龐大思辯體系;他熱愛生命,提倡昂然的生命力和奮發的意志力,肯定人世間的價值,並且視自然界為唯一的真實世界,給歐洲古典哲學注入新鮮血液並開闢了古典語言學的嶄新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說,他開創了人類思想史的新紀元,哲學史可以以尼采前和尼采後來劃分。在尼采之後,傳統的哲學體系解體了,哲學由非存在轉變為存在,從天上回到了地上,由神奇莫測、玄而又玄轉變為引起億萬人心靈的無限共鳴。

名人評價

作家魯迅:“若夫尼佉,斯個人主義之至雄傑者矣。”

學者郭沫若:“尼采的思想是”五四時期“的意識中心”

詩人聞一多:“最前進的、最革命的、最富於理想的政治思想家。他的著作是生命力飽漲的象徵,是生命的頂峰”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給西方哲學帶來顫慄。”

人物爭議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尼采的哲學被第三帝國利用,成為法西斯的外衣。強權主義、個性強權論被打造成世界大戰德國政策的指導原則,尼采的哲學被國內外許多學者視為“戰爭哲學”,尼采也就成了“戰爭鼓動者”。而到了新時期,尼采哲學的誤讀又負向演化成了個人主義,與其說這是尼采的爭議,更恰當的應該是對尼采哲學的爭議。

而尼采的自詡太陽,超人強力意志,”重新評定一切”等學說在哲學界存在比較大的爭議,部分學者哲學家認為他的學說是在利用形上學的否定觀搞虛無主義,完全顛覆了西方思想,是將西方經過上千年建立起來的價值觀進行推倒重新樹立,是開歷史的倒車的行為,同時部分學者認為其思想理論是以後一大批極端分子出現的罪魁禍首。

親屬成員

關係姓名簡介
父親卡爾·路德維希·尼采曾任普魯士王國四位公主的教師、新教牧師
母親弗蘭切斯卡·奧勒虔誠的新教徒
妹妹伊莉莎白·福斯特-尼采尼采著作編注家

(上表所有資料來源於: )

個人作品

主要作品一覽
《悲劇的誕生》《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不合時宜的沉思》《人性的,太人性的》
《朝霞》 《快樂的科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蘇魯支語錄》)《善惡的彼岸》
《道德的譜系》 《華格納事件》 《偶像的黃昏》《狄奧尼索斯頌歌》
《敵基督者》 《瞧,這個人》 《尼采反華格納》 《權力意志》(1882年-1888年遺稿)

研究書籍

國外專著

朗佩特著,婁林譯,《尼采的教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ISBN 9787567501027

朗佩特著,田立年、賀志剛 譯,《施特勞斯與尼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ISBN 9787542621849

朗佩特著,李致遠、彭磊、李春長譯, 尼采與現時代》,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ISBN 9787508047966

朗佩特著,李致遠、李小均 譯,《尼采的使命》,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ISBN 9787508047911

海德格爾著,孫周興譯,《尼采(全二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ISBN 9787100070348

海德格爾著,孫周興譯,《林中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ISBN: 9787532733668

德勒茲著,周穎、劉玉宇譯,《尼采與哲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ISBN: 9787801495662

洛維特著,李秋零譯,《從黑格爾到尼采》,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ISBN 9787108021908

羅森著,吳松江、陳衛斌譯,《啟蒙的面具》,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ISBN 9787538264319

丹豪瑟 著, 田立年譯,《尼采眼中的蘇格拉底》,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ISBN 9787508077826

凱斯.安塞爾-皮爾遜著,《尼采反盧梭》,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ISBN 9787508037561

奧弗洛赫蒂 著, 田立年譯,《尼采與古典傳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ISBN 9787561752494

戴維·羅賓遜著, 程煉譯,《尼采與後現代主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ISBN 9787301084861

中文專著

吳增定著,《尼采與柏拉圖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ISBN 9787208052567

張文濤著,《尼采六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ISBN 9787561754702

周國平著,《尼采與形上學》,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ISBN 9787535511782

周國平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ISBN 9787208004672

郜元寶著,《尼採在中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ISBN 9787542614827

陳鼓應著,《悲劇哲學家尼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ISBN 9787208060968

汪民安著,《尼采與身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ISBN 9787301131473

張典著,《尼采和主體性哲學》,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ISBN 9787508728650

趙廣明著,《尼采的啟示,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ISBN 9787509736470

選編著作

伯恩·馬格努斯、凱薩琳·希金斯選編,《尼采》,北京:三聯書店,2006,ISBN 9787108024848

劉小楓主編,黃立年譯,《尼采與古典傳統續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ISBN 9787561759233

彼肖普主編,黃立年譯尼采與古代》,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ISBN 9787561780756

劉小楓主編,《尼採在西方》,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ISBN 9787561774311

劉小楓主編,《尼采與基督教》,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ISBN 9787508077857

後世影響

對於西方

尼采的著作對後世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他的思想具有一種無比強大的衝擊力,它顛覆了西方的道德思想和傳統的價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後人類所必須面臨的精神危機。雅斯貝爾斯說尼采和克爾凱郭爾給西方哲學帶來顫慄,而此顫慄的最後意義尚未被估價出來。20世紀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藝術家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發了他們富於創造性的作品的觀念和意象。雅斯貝爾斯、薩特、海德格爾、傑克·倫敦、福柯和德希達、弗洛伊德等等都是深受尼采思想影響的哲學家,而直接受他影響的文學家同樣數不勝數:茨威格、托馬斯·曼、肖伯納、黑塞、里爾克、紀德、魯迅。

對於西方“好戰文化”的影響

19世紀歐洲“好戰文化”的形成,在尼采的“主人道德”學說中更得到最為透徹的說明和最獨特的表達。

《論道德的譜系》這部在《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一年問世(1887年)的經典著作,根本意義就在於以“宣言的形式,宣告了世紀歐洲價值觀劃時代的突破, 它無情地踐踏了一切人類文明既有的價值標準,並將其視為“奴隸道德”、“弱者的倫理' 而將戰爭、征服、掠奪、殺戮和統治,稱為 “主人道德”、“強者的邏輯”認為後者才是“現代文明”的真正實質》尼采學說以“強者與弱者”的永恆對立,徹底顛倒了劃分“野蠻與文明”的價值法則,從而將歐洲19世紀張揚的“強權即公理的法則”視為人類新的價值觀、新法律觀的起源,以此重新書寫了人類道德譜系。

在《論道德的譜系》的開篇,尼采大聲疾呼:所謂的“文明”和 “道德”的實質就是“軟弱”,標榜“文明與道德”乃是十足的”弱者“。既然“文明”實際上就等於"軟弱”,那么“文弱”就是人 類最大的惡德。尼采以含混的方式揭示了基督教文明“惡的起源”,在反抗羅馬帝國和阿拉伯人的雙重統治中誕生的基督教,一方面內涵著征服羅馬和歐洲的執著軍事野心,孕育出一個“惡"的上帝,即尼采所謂:“我13歲那年,善與惡的觀念就開始追蹤我;當時,我就這個 問題寫了我的第一篇哲學寫作,我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就是:公平合理地把上帝尊為“惡之父”一一而另一方面,尼采又時刻呼籲歐洲必須警惕“東方文明”和“異教”的滲透和腐化:“我理解了風靡一時 的同情的道德,甚至連哲學家都被這種道德傳染了,弄病了,這不正是我們那變得可怕的歐洲文化最可怕的病兆嗎?這不是迂迴地走間新佛教,走向一種歐洲人的佛教,走向虛無主義嗎?” “

在《論道德的譜系》中,尼采還以滔滔雄辯,力圖進一步 證明“好與壞”、“善與惡”的區分,其實不過是在“騎士”與“教 士”永恆的鬥爭中產生出來的,是“文弱的教士”用來反對和"妖魔 化” “騎士精神”的弱者的武器。尼采宣稱:所謂的文明、善良和仁 術其實都是奴隸的道徳,統統都遒奴隸和弱者戰勝“強齏”、“騎士” 和“主人”的騙術,而歷史上的一切奴隸和教士之所以要推崇“文明” 和道德,”就是因為他們本身軟弱無能,就是因為他們忌妒強者”。而 班史上的“文明”和 ‘道德”的譜系^無非都是弱者發明和編造出來, 用以戰勝強奢的“軟力量”。而尼采指出:只有當這些”可惡的弱者” 連同其文明、道德的虛偽說辭被掲穿、這些“文明的渣滓”被強大的軍事強權無情地消滅乾淨之時,才是人類真正獲得進步和發展之時。

對生命哲學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

尼采是第一個明確揭示人的心理中無意識領域並加以細緻剖析的人,他的作品給現代深層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富有啟發性的觀念。弗洛伊德以《夢的解析》一書為精神分析學奠基,而尼采比他早二十到三十年就對夢的作用和機製作出類似的分析。尼采對於無意識有不少精闢的洞見,但這些洞見還都是零星的。弗洛伊德則在分析精神病症狀、夢、日常生活中過失行為的基礎上,揭示了無意識的形成機制和作用機制,從而把無意識研究確立為一門專門學科——精神分析學。當弗洛伊德運用精神分析學研究現代文明時,我們能夠發現他把尼采的某些見解具體化了。弗洛伊德強調,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保持健康的關鍵在於解除自我欺騙,認清無意識中本能的真實意義,加以合理引導。尼采還在意識的背後進一步分析探討其深層的心理活動。他認為所謂的意識只不過是我們精神和心理世界的一種狀態,尼采強調對於意識背後深層心理的探索,使他日後成為學界公認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派的先驅者。

對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

在薩特的著作中,我們可以找到尼采思想的清晰而有力的複述,他同樣把人性歸結為自由,把自由歸結為意願和評價。不過尼采儘管強調個人有評價的絕對自由,但他畢竟還提出了他自己的價值尺度即強力意志。薩特卻把價值的相對性推至極端,否認任何可供考慮的尺度。是以民間文化的形式進駐人們的心底。

對於中國

中國現代知識界近半個世紀的接受尼采的歷程可以分為4個階段:(一)萌芽期,即晚清十年(1902一1911);(二)高潮期,即北洋軍閥與國民黨南北分治時期(1912一1926),也可稱為第一高潮期;(三)回落期,即國民黨統治前期(1927一1936);(四)轉向期,即國民黨統治後期(1937一1949),也可稱為第二高潮期。

在萌芽期,提及並研究過尼采學說的中國學者只有4位,他們分別是梁啓超、王國維、章太炎和魯迅。

在高潮期,思想界、教育界的元老梁啓超、蔡元培等,新文化運動的將帥陳獨秀、胡適、李大釗、傅斯年、魯迅、朱執信、謝無量、茅盾、郭沫若、徐志摩等,以及哲學家、學者李石岑、朱侶雲、范壽康、朱枕眉、包壽眉等,都參與了介紹與解讀尼采學說的行列"。

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中國知識界對尼采學說的熱情又陡然高漲,阮真、楚圖南、陳拴、林同濟、馮至、張子齋、曹和仁,以及學者或哲學家方東美、常蓀波、朱光潛、楊業治、楊白萍、賀麟、華林、姚可昆、劉恩久和姜蘊剛等,都先後參與了向國人介紹尼采學說的行列。

後世紀念

洛肯尼采紀念館

尼采紀念館位於尼采的出生之地洛肯,其中心建築是50平方米的尼采施洗教堂,穿過教堂是尼采墓地,尼采墓10平方米,三墓並列:西側是尼采,東側是母親,尼采妹妹伊莉莎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