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弗蘭西絲是一名舞者,靠著給人上舞蹈教學課賺些生活費。就像她差不多年紀的人一樣,弗蘭西絲努力朝著自己的夢想卻一事無成。目前為止,她生活中最大的成就是交上一位知心摯友,索菲——一位神情嚴肅、說話尖酸刻薄的女人,與弗蘭西絲愛說笑的個性起了強大的化學反應,兩人十分投緣。她們就像一對桃樂絲·帕克 (Dorothy Parker,1893-1967,美國詩人,作品經常犀利直率地諷刺當代美國人性格上的弱點)那樣評論著自己的生活,譬如“這間公寓很有自知之明” (當索菲來到了弗蘭西絲的新家)。不過偶爾她們也會承認——她們看起來就像一對不再發生性關係的女同志情侶。就在這種生活狀態之下,弗蘭西絲慢慢把心敞開給了一個男人,然而他們之間還有一些原則問題需要解決。說到底,弗蘭西絲最願意做的事還是跳舞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弗蘭西斯.哈 | 格蕾塔·葛韋格 |
索菲 | 米凱·薩姆納 |
Benji | 麥可·澤根 |
Lev | 亞當·德賴弗 |
Patch | Patrick Heusinger |
Security Guard | Teddy Cañez |
Camp counselor | Hannah Dunne |
Dance Teacher | Barbara Ross English |
Dan | Michael Esper |
Caroline | Maya Kazan |
Soiree Guest | William Todd Levin.. |
Nessa | Justine Lupe |
Janelle | Juliet Rylance |
職員表
製作人 | 諾亞·鮑姆巴赫、Oscar Boyson、Eli Bush、Fernando Loureiro、斯科特·魯丁、Lourenco Sant'Anna、Rodrigo Teixeira、Lila Yacoub |
導演 | 諾亞·鮑姆巴赫 |
編劇 | 諾亞·鮑姆巴赫、格蕾塔·葛韋格 |
攝影 | Sam Levy |
剪輯 | Jennifer Lame |
選角導演 | Douglas Aibel |
藝術指導 | Sam Lisenco |
布景師 | Hannah Rothfield |
(以上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以上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繼《格林伯格》之後,格蕾塔·葛韋格與諾亞·鮑姆巴赫合作的第二部電影,該片拍攝時兩人在現實中也是一對情侶。
•影片借用了多部新浪潮影片的配樂,包括《四百下》、《輕蔑》、《紅桃K》、《婚姻生活》、《美女如我》等等,還出現了致敬《零用錢》、《壞血》的段落。
•影片在紐約的瓦莎學院取景,這裡是導演鮑姆巴赫的母校。
•影片的主人公全名是Frances Halliday,在信箱的名牌上簡寫為“Frances Ha”,也就是影片片名。
•導演諾亞·鮑姆巴赫為了追求一種“過去”和“鄉愁”之感將影片拍攝成黑白畫面。
獲獎記錄
時間 | 頒獎禮 | 獎項 | 獲獎主體 | 備註 |
2014年 | 第71屆美國金球獎 |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 | 格蕾塔·葛韋格 | 提名 |
2013年 | 2014年度獨立精神獎 | 最佳影片 | 《弗蘭西絲·哈》 | 提名 |
最佳剪輯 | Jennifer Lame |
影片評價
《弗蘭西絲·哈》聚焦大學畢業後數年,剛剛踏入社會卻陷入現實困境掙扎的年輕人所遭遇的生存狀態。電影由弗蘭西絲·哈從27到28歲這一年在紐約都市生活的碎片穿串而成,看似漫不經心地刻畫著歐美“80後”一代的愛情,友情與人生狀態,實際是在處處敵意的世界之中,打磨人生中最重要的本質,喚起了漂泊在都市,內心依稀殘存理想之花,仍舊在奮鬥和現實中搖擺的青年一代之共鳴 (現代快報評) 。
好笑和傷感始終滲透在《弗蘭西絲·哈》的黑白影像中,勾起了回想青春逝去或正在逝去時的憂傷,影片沒有刻意營造喜怒哀樂,也不直接描述生活在紐約這座全世界最大城市的每個人的愛恨纏綿。長鏡頭加跳切的復古手法是一次向新浪潮的致敬,真正抓住了紐約生之不易現狀的精髓,表現形式是輕鬆的自我解嘲。遺憾的是,整部電影截止到結尾前都仿若行雲流水一般,各個章節共鳴出一曲新女性們現代都市生活的協奏曲,但是結尾欲揭露生活真相時突然180度掉頭而去,落入了“大團圓”的俗套,若在索菲坐車遠去,鏡頭停留在弗蘭西斯.哈的赤腳上遠比現在有力度。幸好諾亞·鮑姆巴赫用信箱上的“HA”這一樂觀主義精神的神來之筆部分彌補了缺憾 (南都娛樂周刊評) 。
《弗蘭西絲·哈》是一部輕鬆、鬆散的故事片,採用新浪潮的黑白畫面,描繪了放蕩不羈的紐約年輕人的快樂和癖好。對焦慮的千禧一代來說,該片是個甜蜜的睡前故事 (時光網評) 。